更新时间:2024-05-23 14:06:54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重要概念界定
1.2.1 可持续生计能力
1.2.2 建档立卡贫困户
1.2.3 脱贫户
1.3 可持续生计理论基础
1.3.1 生计与可持续生计的含义
1.3.2 可持续生计框架
1.3.3 可持续生计资本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
1.5.1 主要贡献
1.5.2 不足之处
1.6 分析框架
1.6.1 分析框架基本内容
1.6.2 分析框架基本逻辑
2 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的国家反贫困瞄准机制演变历程
2.1 整体农村瞄准阶段(1978—1985年)
2.1.1 整体农村瞄准机制的选择
2.1.2 瞄准农村的制度改革扶贫
2.2 贫困县瞄准阶段(1986—2000年)
2.2.1 县级瞄准机制形成
2.2.2 县级瞄准机制下的农村扶贫开发
2.3 贫困村瞄准阶段(2001—2012年)
2.3.1 村级贫困瞄准机制形成
2.3.2 村级瞄准机制下的整村推进扶贫
2.4 贫困户瞄准下的精准扶贫阶段(2013—2020年)
2.5 本章小结
3 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国家反贫困政策回顾
3.1 小规模救济式扶贫政策阶段(1949—1977年)
3.1.1 全国一般性反贫困政策
3.1.2 民族地区特殊反贫困政策
3.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政策阶段(1978—1985年)
3.2.1 全国一般性反贫困政策
3.2.2 民族地区特殊反贫困政策
3.3 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1986—1993年)
3.3.1 全国一般性反贫困政策
3.3.2 民族地区特殊反贫困政策
3.4 扶贫攻坚政策阶段(1994—2000年)
3.4.1 全国一般性反贫困政策
3.4.2 民族地区特殊反贫困政策
3.5 开发式扶贫政策发展阶段(2001—2012年)
3.5.1 全国一般性反贫困政策
3.5.2 民族地区特殊反贫困政策
3.6 精准扶贫阶段(2013—2020年)
3.7 本章小结
4 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现状描述
4.1 生计可持续的调查说明
4.1.1 调查的难点
4.1.2 调查的方法
4.1.3 问卷设计
4.1.4 具体样本选择
4.1.5 样本有效性说明
4.2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4.2.1 地理状况与基础设施
4.2.2 样本经济状况
4.2.3 样本家庭信息
4.2.4 “摘帽”时间
4.2.5 样本民族构成
4.3 人力资本的调查统计分析
4.3.1 教育人力资本
4.3.2 健康人力资本
4.4 自然资本的调查统计分析
4.4.1 距中心市场距离
4.4.2 自然资源禀赋
4.4.3 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4.5 物质资本的调查统计分析
4.5.1 家庭住房
4.5.2 工商业经营
4.5.3 家庭补贴收入
4.5.4 家庭拥有土地
4.5.5 家庭耐用消费品
4.6 金融资本的调查统计分析
4.6.1 投资理财能力
4.6.2 拥有金融资本状况
4.7 社会资本的调查统计分析
4.7.1 家庭成员社会任职
4.7.2 家庭交往能力
4.8 本章小结
5 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现状评估
5.1 可持续生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构建原则
5.1.2 生计资本的衡量指标
5.1.3 可持续生计能力指标评价体系
5.2 可持续生计能力评估
5.2.1 评估思路
5.2.2 可持续生计指标的权重
5.2.3 脱贫户生计资本的测度
5.3 可持续生计能力评估结果
5.3.1 脱贫户与未脱贫户的对照结果
5.3.2 脱贫户与非贫困户的对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