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贫困户“脱贫摘帽”后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可持续生计理论基础

1.3.1 生计与可持续生计的含义

生计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古圣先贤非常关注百姓疾苦,常把处理好民生问题看作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这里面蕴含丰富的生计知识。“生计”这一汉语词汇有“谋生之道”或“生存之计”的含义。“生计”对应的英文单词(livehoods)有“赚钱谋生的方式或手段”的含义。因此,“生计”的词源学含义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单纯以收入与消费来衡量个人的生存发展水平,这些比“基本需求”“生存”“福利”等描述贫困状态的词汇更能够表达主体的能动性、动态的过程性。使用“生计”一词来表达抵御风险和反贫困的核心,更有助于把握贫困个体或家庭的整体生存状态,更能够表达贫困现象的复杂性,更有利于反贫困主体采取可行的多样化策略,也能更加有效地在学术研究领域拓展对贫困内涵的理解。近代以来,生计开始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却是很晚的。有文可查罗伯特·钱伯斯(Robert Chambers)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方面考察,算是最早对生计的现代系统性研究。从此之后,一些政府和国际机构开始采用“生计”的概念并构建一些理论框架来研究和分析生计问题。钱伯斯(1992)对生计下的定义为“生计是建立在能力(capabilities)、资产(assets)和活动(activities)基础之上的谋生方式”[7]。钱伯斯把能力纳入其中作为生计的一个重要维度对“生计”所做的概念界定被人们广泛接受,其中“资产”是一个含义较广的词汇,包含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

什么是可持续生计呢?可持续生计又叫生计可持续,是生计的一个目标或水平、状态。联合国是最早采用“可持续生计”这个概念的机构,并将其作为反贫困的基本目标。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这次大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解决人类贫困问题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生计”概念,即“具备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充足食品、现金储备量以及流动量”(WCED,1987)[8]。Chambers和Conway(1992)[7]在《可持续农村生计:面向21世纪的实践概念》中将可持续生计概念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拓展。他们吸收了阿玛蒂亚·森等人对于贫困的观点,将能力因素纳入可持续生计的概念之中,超越了之前收入与消费两个维度体现的可持续生计内涵,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随后,能力作为可持续生计的一个重要考察维度,开始被普遍关注。1998年,斯库尼斯(Scoones)在《可持续农村生计:一个分析框架》中对“可持续生计”概念做了被普遍认可的界定:“一个生计维持系统要包括能力、资产以及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只有当一个生计维持系统能够应对压力和重大打击,并且不仅可以在外部压力与冲击中恢复过来,还可以在现在和未来保持甚至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基础,那么这种生计状态就是可持续的。”[9]

什么是可持续生计能力呢?它是指实现生计可持续这种状态具备的能力水平。可持续生计是一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渐进的,需要不断培育可持续生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它最早是解决绝对贫困,提高应对绝对贫困问题、跳出绝对贫困陷阱的能力;然后是解决返贫问题,具备稳定脱贫的能力;最后是解决相对贫困,实现由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可能。所以,提高可持续生计能力伴随反贫困的全过程,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