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贫困户“脱贫摘帽”后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宏大壮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惊天动地的大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的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西南民族地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也面临着进一步巩固脱贫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西南民族地区在贫困户“脱贫摘帽”后,要重点促进脱贫户生计可持续、防止返贫。

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西南民族地区脱贫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研究。由于这一研究意义重大,本书以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为研究对象,以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生计能力的评估为重点,以构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为目标,以贫困户、脱贫户、非贫困户2019年的截面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宏观上的分析框架是: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阐释如何跳出贫困、实现生计可持续。在此基础之上,围绕西南民族地区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这个中心展开研究。

机制构建的历史依据——回顾针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的国家反贫困瞄准机制的演变历程、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国家政策,梳理我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历史过程,以阐明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历史基础。

机制构建的现实依据——描述西南民族地区构建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的现状,评估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现状,重点从调研数据来研判可持续生计的现状。

机制构建与制度保障——研究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及其制度保障,重点在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能力不断提升的机制和制度。

从整体来看,理论基础(为什么)→历史基础(从哪里来)→现实基础(现在怎么样)→机制构建(未来怎么办)。这是本书的一个宏观逻辑线索。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生计能力是一个由多重因素综合反映的客观变量,它直接关系到脱贫户脱贫的稳定性。在众多因素中到底选择哪些因素作为这一变量的主要自变量,是研究生计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书采用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将主要自变量锁定在五个重要的生计资本上,即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3];通过对五个资本的调查、测度、量化指标构建,来实现对生计能力的研究。本书在研究脱贫户生计能力时重在研究脱贫户脱贫前后的生计能力变化情况,以及他们与非贫困户存在怎样的差距。在截面数据之下,如何反映脱贫户脱贫前后的生计能力?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调查时做了充分准备,采用“工具变量”思想,在数据调查中调查了未脱贫户样本,也就是在2019年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没有达到脱贫标准的农户。这类样本在很多特征上与脱贫户脱贫之前相似,可以作为脱贫户脱贫之前的替代样本,从而定量比较脱贫户脱贫前后生计能力的变化。定量评估之后,重点是针对性地开展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生计实现机制研究。

西南民族地区如何构建一个促进脱贫户生计可持续的实现机制是研究难点之一。这一机制要反映地域特色、群体特征、生计能力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针对性要强、操作性要高、深度性要够,对研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开展西南民族地区入户调查研究是难点之二。西南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便,调研成本高,在课题经费和人手有限的情况下,确保研究所需数据的量和质,是整个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需要克服的难题。

本书主要的贡献有:

(1)深入调查,掌握了翔实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可以多次使用的数据库。在既有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化获得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各级数据,特别是关于农户的微观数据,我们与研究西南民族地区贫困相似的国家课题组进行联合调查,形成了包含2 000多个个体的微观数据库和不同层面的文字材料。

(2)全面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状况。本书利用调查的翔实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为审视西南民族地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场景。

(3)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分析了脱贫户生计能力。本书利用调查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计量方法对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生计能力状况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分析。

(4)构建了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本书依据理论、历史与现实,在设计的一个基本框架逻辑下构建了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实现机制。

本书的不足之处有:

(1)虽然共调查了2 000多个个体样本,但由于重点研究脱贫户,所以主要样本是脱贫户,非贫困户和未脱贫户的样本相对较少,以非贫困户和未脱贫户作为脱贫户脱贫前后变化的参照系,得出的脱贫户脱贫前后可持续生计能力变化值的精准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2)由于收入数据、资本状况是较为敏感的信息,本书获得的数据不一定完全真实,定量测度的结果和分析的结论不一定精准,只能从趋势上反映基本情况。

(3)构建的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机制及其制度保障力图最大化地反映西南民族地区特色,以适应西南民族地区的具体要求。但由于西南民族地区范围广,不同民族之间也有差异,较难聚焦某一特定区域(如四川涉藏地区)进行基于地方民族特色的单一性研究和提炼,以构建适应某一特定区域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机制和制度保障;因此课题构建的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机制及其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映整个西南民族地区的一般性特征。不过好在这些一般性的特征也恰是西南民族地区的重要特征,具有一般性特征的机制和制度对西南民族地区来说也是非常具有适应性的。

同时,本书得出一些重要结论:脱贫户相对未脱贫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显著提升,也就是说脱贫户脱贫后可持续生计能力明显提高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可持续生计能力的脱贫户与非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还存在显著差距,说明脱贫户虽已脱贫,但稳定性还不是很强,需要一定时间继续巩固提升。该结论对于调整相应政策、制定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笔者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