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9章 卷五十五·晋明帝纪
晋明帝名叫司马绍,字道畿,是晋元帝的长子。他自幼聪慧有智谋,深受元帝宠爱,被视为与众不同。在他几岁的时候,曾被元帝抱坐在膝前,恰逢长安使者前来,元帝便问他:“你觉得太阳和长安哪个更远?”他回答说:“长安近。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就能知道。”元帝对此感到惊异。第二天,元帝宴请群臣,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次他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道:“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他回答:“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由此,元帝越发觉得他奇特不凡。
建兴初年,司马绍被任命为东中郎将,镇守广陵。元帝成为晋王时,他被立为晋王太子。等到元帝登基称帝,他便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绍极为孝顺,具备文才武略,敬重贤才,喜爱结交宾客,平素爱好文辞。当时的名臣,如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等人,都受到他的亲近和优待。他曾与人讨论圣人真假的含义,王导等人都无法使他屈服。他还学习武艺,善于安抚将士。当时东宫人才济济,远近之人都倾心归附。
等到王敦叛乱,朝廷六军战败,晋明帝想要率领将士与叛军决战,他登上战车正要出发,中庶子温峤极力劝阻,甚至抽出剑斩断车鞅,他才作罢。王敦一向认为晋明帝神明英武、富有谋略,在朝野上下都备受钦佩和信任,就想诬陷他不孝,进而废掉他。王敦大规模召集百官,问温峤:“皇太子凭什么德行值得称赞?”王敦声色俱厉,一心想让温峤说出对太子不利的话。温峤回答说:“太子思虑深远,这不是见识浅薄的人所能估量的。从礼教角度来看,足以称他为孝子。”众人都觉得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才没能得逞。
永昌元年闰月己丑日,晋元帝驾崩。庚寅日,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尊奉自己的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
太宁元年春天正月癸巳日,黄雾弥漫四方,京城发生火灾。李雄派他的将领李骧、任回侵犯台登,将军司马玖战死。越巂太守李钊、汉嘉太守王载献郡反叛,投降了李骧。二月,将元帝安葬在建平陵,晋明帝光着脚走到陵墓所在地。任命特进华恒为骠骑将军、都督石头水陆军事。乙丑日,黄雾再次弥漫四方。丙寅日,天降寒霜。壬申日,又降寒霜,庄稼受损。三月戊寅初一,改年号,皇帝亲临殿前平台,停止举行宴会,虽设置了乐悬却不奏乐。丙戌日,降霜,草木受损。饶安、东光、安陵三县遭遇火灾,七千多户人家被烧毁,一万五千人丧生。石勒攻陷下邳,徐州刺史卞敦退守盱眙。王敦进献皇帝信玺一枚。王敦图谋篡位叛逆,暗示朝廷征召自己,晋明帝于是亲手写诏书征召他。
夏天四月,王敦南下屯兵于湖,将司空王导转任为司徒,自己兼任扬州牧。巴东监军柳纯被王敦杀害。任命尚书陈眕为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幽州刺史。五月,京城发大水。李骧等人侵犯宁州,刺史王逊派部将姚岳在堂狼迎击,大败敌军。梁硕攻陷交州,刺史王谅战死。六月壬子日,册立庾氏为皇后。平南将军陶侃派参军高宝攻打梁硕,将其斩杀,把首级送到京城。晋升陶侃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秋天七月丙子初一,雷击太极殿的柱子。当月,刘曜在陇城攻打陈安,将其消灭。八月,任命安北将军郗鉴为尚书令。石勒部将石季龙攻陷青州,刺史曹嶷遇害。冬天十一月,王敦任命他的兄长征南大将军王含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由于国家军队面临饥荒困乏,对刺史以下官员按不同等级征调粮食。
太宁二年春天正月丁丑日,晋明帝临朝听政,停止举行宴会,虽设置了乐悬却不奏乐。庚辰日,赦免被判五年以下刑罚的犯人。术士李脱编造妖书迷惑众人,在建康街市被斩首。石勒的部将石季龙进犯兖州,刺史刘遐从彭城退守到泗口。三月,刘曜的部将康平进犯魏兴,接着又进犯南阳。
夏天五月,王敦假传诏书,任命他的儿子王应为武卫将军,兄长王含为骠骑大将军。晋明帝亲近信任的常从督公乘雄、冉曾都被王敦杀害。六月,王敦准备举兵攻打朝廷,晋明帝秘密得知了这一消息,于是骑着巴滇骏马,便装出行,到了湖地,暗中察看王敦的军营后离开。有士兵怀疑晋明帝不是普通人。当时王敦大白天睡觉,梦见太阳环绕着他的城池,惊醒后说:“这一定是黄胡子的鲜卑奴来了。”晋明帝的母亲荀氏是燕代人,晋明帝的长相像母亲那边的人,胡须发黄,所以王敦这样称呼他。于是王敦派五名骑兵按特征去追晋明帝。晋明帝也快马奔驰而去,马留下粪便,他就用水浇湿。他遇到旅舍中卖食物的老妇,把七宝鞭交给她,说:“后面有骑兵追来,你可以把这个给他们看。”不久,追的人到了,询问老妇。老妇说:“已经走很远了。”接着把七宝鞭给他们看。五名骑兵互相传看把玩,耽搁了很久,又看到马粪已冷,认为确实已经走远,就不再追了。晋明帝这才得以逃脱。
丁卯日,晋明帝加封司徒王导为大都督、假节,兼任扬州刺史;任命丹杨尹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守卫石头城;任命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假节、督朱雀桥南诸军事;任命尚书令郗鉴代理卫将军、都督随驾诸军事;任命中书监庾亮兼任左卫将军;任命尚书卞壸代理中军将军。征召平北将军、徐州刺史王邃,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北中郎将、兖州刺史刘遐,奋武将军、临淮太守苏峻,奋威将军、广陵太守陶瞻等人回朝保卫京城。晋明帝驻扎在中堂。
秋天七月壬申初一,王敦派他的兄长王含以及钱凤、周抚、邓岳等率领水陆大军五万人,抵达长江南岸。温峤转移军队驻扎到水北,烧毁朱雀桥,来挫败敌军的锐气。晋明帝亲自率领六军,出征驻扎到南皇堂。到癸酉日夜里,招募壮士,派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左卫参军陈嵩、钟寅等一千名披甲士兵渡水,趁敌军还未完全集结发起突袭。天亮时,在越城交战,大败敌军,斩杀敌军前锋将领何康。王敦又气又恨,发病而死。前宗正虞潭在会稽组织起义军。沈充率领一万多人前来与王含等人会合,庚辰日,在陵口修筑营垒。丁亥日,刘遐、苏峻等率领一万精锐士兵赶到,晋明帝夜里接见他们,犒劳他们,对将士们分别给予不同赏赐。义兴人周蹇杀死王敦任命的太守刘芳,平西将军祖约在寿春赶走王敦任命的淮南太守任台。
乙未日,贼军渡水,护军将军应詹率领建威将军赵胤等抵抗,战况不利。贼军到达宣阳门,北中郎将刘遐、苏峻等从南塘横向出击,大败贼军。刘遐又在青溪击败沈充。丙申日,贼军烧毁营帐,趁夜逃走。丁酉日,晋明帝回到宫中,大赦天下,只有王敦的党羽不被赦免。于是分别派遣各路将领追击王敦的党羽,将他们全部平定。封司徒王导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赏赐绢九千匹;封丹杨尹温峤为建宁县公,尚书卞壸为建兴县公,中书监庾亮为永昌县公,北中郎将刘遐为泉陵县公,奋武将军苏峻为邵陵县公,食邑各一千八百户,绢各五千四百匹;封尚书令郗鉴为高平县侯,护军将军应詹为观阳县侯,食邑各一千六百户,绢各四千八百匹;封建威将军赵胤为湘南县侯,右将军卞敦为益阳县侯,食邑各一千六百户,绢各三千二百匹。其余人员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封赏。
冬天十月,任命司徒王导为太保、兼任司徒,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兼任太尉,应詹为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刘遐为监淮北诸军事、徐州刺史,庾亮为护军将军。下诏对王敦的亲属一概不予追究。这时,石勒的部将石生驻扎在洛阳,豫州刺史祖约退保寿阳。十二月壬子日,晋明帝拜谒建平陵,举行两周年的大祥祭礼。梁水太守爨亮、益州太守李逷据兴古反叛,投降李雄。沈充原来的部将顾飏在武康反叛,攻打焚烧城邑,被州县派兵讨伐斩杀。
太宁三年春天二月戊辰日,恢复三族连坐的刑罚,但不牵连妇女。三月,幽州刺史段末波去世,他的弟弟段牙继承职位。戊辰日,晋明帝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大赦天下,给文武官员晋升两级,全国大宴三日,赏赐鳏寡孤独之人丝绸,每人二匹。癸巳日,征召处士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同为博士。
夏天四月,晋明帝下诏说:“国家大事刚刚平定,政令需要更新。命令太宰、司徒以下官员,到朝堂共同参议治国之道,各种变革措施,务必符合事理。”又下诏说:“我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任用贤明正直之人,希望各位贤能之士能明白我的心意。我有过失,你们匡正辅助,这是尧舜时期君臣相处之道。我虽然愚昧无知,但希望不会拒绝逆耳忠言。稷和契那样的重任,就由你们来担当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己亥日,天降冰雹。石勒的部将石良进犯兖州,刺史檀赟奋力迎战,战死。将军李矩等人的军队纷纷溃败而回,石勒完全攻陷司、兖、豫三州之地。
五月,任命征南大将军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王舒为安南将军、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六月,石勒的部将石季龙在新安攻打刘曜的部将刘岳,将其攻陷。任命广州刺史王舒为都督湘州诸军事、湘州刺史,湘州刺史刘顗为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发生大旱,从正月开始就不下雨,一直持续到这个月。
秋天七月辛未日,任命尚书令郗鉴为车骑将军、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假节,镇守广陵,领军将军卞壸为尚书令。晋明帝下诏说:“对前代帝王后裔的封赐,是历代所重视的;复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系,是为政之道的首要之事。还有宗室中的贤明藩王,在大晋承受天命之际建有功勋的,辅佐创业的功臣,品德高尚的名贤,他们与宣、景、文三祖共同维系大业,都被封邦建国,立誓与山河同存,然而他们的封国却都被废除断绝,祭祀无法传承,实在令人哀伤。主管官员要详细商议应立的后嗣并上报。”又下诏说:“祭祀天地,是帝王的重大事务。自中兴以来,只有南郊祭祀,未曾举行北郊祭祀,四季和五郊的礼仪都不再设置,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载于祭祀典册应祭祀的,都废弃而未举行。主管官员要依照旧例详细处置。”
八月,晋明帝下诏说:“从前周武王攻克殷商,为比干修墓;汉高祖经过赵国,录用乐毅的后人,追念表彰过去的贤能,以此来激励后人。东吴时期将相名贤的后代,有能继承并修习家训,又忠孝仁义,能自我约束坚守本真,却不被时人知晓的,州郡中正官要赶快把他们的名字上报,不要有所遗漏。”
闰月,任命尚书左仆射荀崧为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尚书邓攸为尚书左仆射。壬午日,晋明帝生病,召见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让他们共同接受遗诏,辅佐太子。丁亥日,下诏说:“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贤圣之人也不例外,寿命长短、境遇穷达,最终都归于一样,又何足特别悲痛呢!我卧病已久,常常担心突然离世。想到祖宗的宏大基业,我却不能完成,国耻未雪,百姓处于困苦之中,所以心中感慨。我去世时,用应时的服装入殓,一概遵循先前的制度,务必力求简约,劳民伤财地大肆装饰,都不要去做。司马衍年幼,却承担重大责任,应当依靠忠诚贤能之士,教导他成长。从前周公辅佐成王,霍光拥育汉昭帝,这种大义载于前代典册,功劳在两代人中堪称第一,这难道不是宗室大臣的职责吗?各位公卿,都是当时众望所归之人。恭敬地听从临终遗命,承担托付的重任,齐心协力,共同谋划王室之事。各地的征镇将军、刺史、守将,都是我捍卫国家的屏障,在外效力,虽然事情有内外之分,但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如果没有在外效力的人,谁来保卫边疆?就如同唇齿,相互依存。应当齐心协力,如同符节相合,思考如何达到完美,以成就大事为目标。各位公卿大臣,要各尽其职听从宰相的安排,保护年幼的皇帝,渡过艰难,永远让祖宗的神灵,安宁于九天之上,那么我即使埋于地下,也无憾于黄泉。”戊子日,晋明帝在东堂驾崩,年仅二十七岁,葬于武平陵,庙号肃祖。
晋明帝聪明且善于决断,尤其精通事物的道理和规律。当时战乱频繁,年成饥荒,因战乱和疫病死去的人超过半数,国家空虚疲敝到了极点,局势极为艰难危险。恰逢王敦凭借着能震慑君主的威势,企图篡夺皇位。晋明帝在艰难的处境中,采取顺应时势、暗中蓄养力量的策略,以弱小的力量克制强大的对手,暗中谋划,独自决断,最终清除了这一巨大的灾祸。
晋明帝重新任命荆、湘等四州的官员,以此来分散长江上游的势力,拨乱反正,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虽然他在位的时间不长,但是所制定的治国规划宏大而深远。
史官评论说:东晋以扬州为都城,凭借长江天险,楚江一带常常发生战事,与方城之地的敌人对峙,不得不对将相推心置腹,让他们统领军队。当时拥有数以万计的战船,兵力超过了西晋王室,能身处这样的有利形势却没有异心的人,大概只有周公那样的人了。权力被外放给大臣,朝廷内部便产生了嫌隙,王敦拥有顺长江而下的军队,而晋明帝这边却没有强大藩镇的支援。就如同商朝遭遇多次祸乱,尧时停止八音之乐,晋明帝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他将军事谋略掌握在手中,在长江之畔竖起军旗,消灭王敦之乱的残余势力,如同秋风扫过原野般顺利。他脱下丧服奔赴战场,斩杀如鲸鲵般的叛逆之人后拜祭皇家陵园。他削弱藩镇的权威,将江汉地区的州郡进行划分,不重蹈覆辙,为子孙后代谋划。然而在这之后七十多年,东晋最终还是遭受了桓玄(字敬道)带来的灾祸。有人说:“国家的兴亡在于国运,并非仅仅取决于长江上游的局势。”难道不是因为最初创立的制度没有差异,只是后来弘扬和执行这些制度的人不同吗?
赞语说:上天降下灾祸,如猛兽般的叛逆之人造成灾难。晋明帝作为琅邪王之子,以仁义之心成就帝业。他如同蔺相如奉璧入秦般果敢,又像楚王命人鞭打荆台那样有魄力。北方局势昏暗,而江南地区却开辟出新的希望。他在晋阳抵御敌人,保全了河西地区。虽然胡寇带来的灾难艰难,但他的内心坚定而聪慧。他让三方势力奔走效力,众多蛮夷纷纷响应归附。国家的天命重新昌盛,晋朝的光辉再次明朗。晋明帝自幼聪慧,处理军事文书切中要害。如同王莽的首级在清晨被悬挂示众,董卓的肚脐在昏暗中被点燃照明。他的品德正直不邪,遗留下来的风范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