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三十周年纪念特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88年第1期(总第5期)

试论当代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倾向 /盛宁(3)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 /章国锋(9)

《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委会成立 /龚悦(14)

突破东西方文坛某种停滞的可能性

——关于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走向 /许汝祉(15)

从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发展的摆锤状运动看外国文学发展的走向 /侯维瑞(20)

世纪末的思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走向”学术讨论会速写 /慈公(26)

“甜蜜的怨诉”及其他

——谈叶塞宁抒情诗的艺术魅力 /章廷桦(30)

叶塞宁气质新论:忧郁与狂放 /可夫(34)

默默此情谁诉 /李德纯(38)

一个艺术狂人的悲剧

——E.T.A.霍夫曼的《斯居戴里小姐》析 /陈恕林(41)

《危地马拉的周末》:开放式的结构布局 /姚公涛(44)

死之花

——略论艾略特《荒原》的死亡意识 /赵晓丽 屈长江(47)

吴尔夫《黛洛维夫人》的艺术整体感与意识流小说结构 /张烽(54、19)

茫茫黑夜中的一线希望之光

——戈尔丁《黑暗昭昭》初探 /阮炜(60)

安东尼·伯吉斯的悲喜剧 /罗少丹(66、87)

形而上的神话迷宫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世界 /马小朝(71)

舒利泽尔新作:《急匆匆的女人》 /谭华(74)

《百年孤独》及其艺术形态 /陈众议(75)

爱琴海上空的星星

——现代希腊诗坛掠影 /罗洛(82)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 /朱虹(88)

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康士坦丁尼在京作学术报告 /柯彦(92)

左拉自然主义戏剧观再评价 /王建高 邵桂兰(93)

《管锥编》与佛经 /黄宝生(100)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在南京召开 /章正博(103)

他不是“法兰克福市议员的儿子”

——对恩格斯关于歌德评价的一点质疑 /杨武能(104)

奥斯丁《理智和情感》的内外结构 /林文琛(107)

夸张、真实、乐观、机智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讽刺特点 /黎跃进(108)

黑袍下两个痛苦的灵魂:克罗德和蒙太尼里 /毕正波(111)

法国四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寻找失去的时间》 /丛越(113)

外国文学之于我 /绿原(114)

我不是“义和团大师兄” /刘绍棠(120)

摩洛哥作家本·杰伦获法国1987年龚古尔文学奖 /李润(122)

情节的心理 /舍趣梅(123)

求解艺术悖论

——评《现代艺术探险者》 /祖慰(126)

一项有益于文学事业的宏伟工程

——《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评介 /白烨(128)

奇人奇书:安部公房的《樱花方舟》 /流火(132)

日本社会形而上的现实:安部公房的《樱花方舟》 /半岛(134)

美国召开当代文学理论讨论会 /李黎(137)

美国讨论自传与叙事模式 /阚晨(137)

作家必须摆脱“恶魔”和“自我”的纠缠

——欧茨谈文学的自我批评 /佳水(139)

意大利出版《莱奥帕尔迪传》 /言笞(139)

法国出版加缪传 /文泉(140)

阿富汗小说《卡拉·库什》在法国出版 /泉虎(140)

苏联出版两部二十世纪文选 /李萌(140)

印度文坛巨星阿葛叶逝世 /殷同(141)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卡达莱的作品在国外引起热烈反响 /红珊荧(141)

冯至捐款设立德语文学研究奖 /光翟(142)

第三届德语文学讨论会在广州召开 /长人(142)

《简·爱》、《呼啸山庄》学术讨论会在沪召开 /一冰(143)

编后记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