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评论》三十周年纪念特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88年第2期(总第6期)

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格局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 /吴元迈(3、47)

形式的寻求与凝铸

——漫议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走向的一个特点 /钱念孙(12)

现代派文学的不断发展: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的主导方向 /郑克鲁(18)

小说中的时间、空间与因果 /赵毅衡(23、33)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关于艺术时间研究的思考 /晓河(29)

艺术作品的时空机制 /[苏]Γ.斯列布霍夫 周启超译(34)

艺术就是恰如其分

——威拉·凯瑟《一个迷途的女人》的表现手法 /董衡巽(38、56)

《伽利略传》: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叙述体戏剧 /余匡复(41)

“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主体 /傅俊(4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 /尹德翔(48)

论高尔基的心理分析艺术

——奥古洛夫系列小说艺术特色分析 /张杰(51)

社会批判·文化心态批判·自我批判

——高尔基创作中审美取向的历史进程 /汪介之(57)

向人性的深层挺进

——散论艾特玛托夫七八十年代创作 /戚小莺(63)

追踪作家的思维轨迹

——评苏联当代作家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说 /钟麟(70)

关于《日瓦戈医生》的对话 /何满子 耿庸(77)

非虚构小说评述

——兼论《在冷血中》 /王天明(82)

痛失乐园的现代人

——试析萨特《厌恶》中的洛根丁形象 /曾杰(88)

日本作家批评家谈文学的语言 /水洛(93)

痛苦的渲泄:从酒神、模仿的关系看希腊悲剧的本体意义 /彭兆荣(94)

“苏联文学与新思维”讨论会在京举行 /启(100)

再谈哈姆莱特故事的起源 /郑土生(101、69)

幽棲路边草,熠熠自生辉

——论查理·兰姆的散文风格 /王志章(107)

写不尽的普罗米修斯 /陈鹤鸣(111)

庄子: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中介

——兼论借鉴外国文学过程中的本土意识 /区鉷(116)

探求梦境的历程 /牛汉(122)

骑上水流

——关于冈林信康的随笔 /张承志(126)

结构与历史对峙的突破

——评安托尼·孔巴尼翁的《文学的第三共和国》 /张寅德(129)

一部美国的《官场现形记》:亨利·亚当斯的《民主》 /朱炯强 徐人望(131)

对“有胜于无”的惩罚

——评《真理与方法》中译本 /金戈(134)

新出版的美国文学史 /石枚(137)

1987年美国最佳图书 /阚晨(137)

《斯蒂芬·克莱恩书信集》 /奇青(138)

《卡尔杜齐散文集》在意大利出版 /阮舒(138)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联合出版《布莱希特全集》 /易文(139)

联邦德国出版二十世纪妇女文学丛书 /易文(139)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病逝 /语泉(139)

《日瓦戈医生》在苏联首次发表 /李萌(140)

1987年日本受推崇的纯文学作品 /少贤(141)

1987年东南亚文学创作奖揭晓 /凌彰(141)

菲华作家李天荣获“帕兰卡文学奖” /凌(142)

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评委会成立 /宗舒(142)

京津地区符号学讨论会在京召开 /乔雨(143)

苏联学者亚历山大·奥甫恰连科谈俄苏文学 /启超(143)

《法国当代女作家丛书》将面世 /高瞻(143)

编后记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