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鉴人心:中国先秦时期的廉洁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虞夏书》中的任贤与重民思想

《虞夏书·尧典》中记述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汉代郑玄解释说:“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允”“克”,汉代孔安国释为“信”“能”。“恭”“让”,汉代郑玄解释说:“不懈于位曰恭,惟贤尚善曰让。”[2]这段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尧所具有的崇高品格、超强能力和实际功绩。他做事谨慎、认真、一丝不苟;他具有很强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治理天下尽职尽责,选贤任贤,注重节俭,并且诚实守信、待人谦和。所以,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和谐,家族和睦,民众生活安定。

在选拔继承人时,有人提出他的儿子丹朱可以继任。他则明确表示:“嚚讼可乎?”指出丹朱说话不守诚信,又好和人争讼,是不可以继任的。最终尧通过深入考察,将帝位传给了出身卑微却品格高尚的舜。这展现了尧的无私精神,他也因此深受民众爱戴。在他去世时,“百姓如丧考妣”。

《虞夏书·舜典》载,舜曾强调:“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即使用刑罚一定要特别慎重,决不能以酷刑逼供、滥用刑罚。他还明确要求十二州的官长做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所谓“食哉惟时”,是要求各州官长要特别注重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要认真教授民众掌握四季时序的变化,促使民众按时耕作,不误农时。所谓“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则是要求各州官长做好远近民众的安抚工作,要亲近、厚待、信任那些德高良善之人,要拒绝、远离那些邪恶奸佞之人。做到了这些,就可以促使那些边远的部族前来归服。

他委派夔担任乐官,要求夔教育、引导青年人做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为人处事做到正直而又温和,宽容大度而又谨慎,刚正但不粗暴、不盛气凌人,待人简约但又不傲慢。

他制定了“三载考绩”的官吏考核制度。即对在任职期间的官吏们,每三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经过三次综合考评,对那些政绩突出的廉明者要提拔重用,对那些昏庸无能之辈则要罢免惩处。这样一来,官吏们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许多工作就可以顺利地开展起来了。

《虞夏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篇中,记载了舜与其大臣禹、益、皋陶围绕着如何施政展开讨论的内容。由此展现了他们的治理理念。

《虞夏书·大禹谟》篇载,禹说道:“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这是说,君王能够认识到做君王的艰难,臣子能够认识到做臣子的艰难,那么政务就能够治理好,民众也会勉力为善修德了。对于禹的这番议论,舜帝深表赞同。他说:“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指出如果君王和臣子都能够认识到做好工作的不易,那么也就都会积极努力、尽职尽责了。这样,那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也就不会被藏匿了,那些贤德之人也就不会被弃之不用了,众多邦国也就都能够安宁太平了。接下来,舜帝又说道:“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明确指出,深入考察、认真倾听众人的意见和建议,勇于舍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众人的意见,不虐待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不抛弃那些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人,只有尧帝能够做得到。

禹又说道:“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是说,遵循正道治理民众就会得到“吉”的效果,违背正道治理民众则会得到“凶”的效果。行为是遵循正道还是违背正道,与得到的是“吉”还是“凶”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影随形、回声随响声一般。益听后接着说道:“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明确强调:一定要警惕啊!警惕谨慎就不会有不测事情的发生,不要丧失法度,不要贪安逸、图享乐。选贤任贤一定要坚定,去除邪恶之人一定要坚决果断。犹豫不定做事就不会成功,深入思考、行为果断,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不要企图通过采取违背正道的行为措施去求得民众的赞誉,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去做违背民意的事情。勤恳工作,不懈怠、不荒废,那么四方的民众就会前来归顺了。显而易见,益的这番话正是对禹所说“正道”内涵的解说。同时,益还说明了遵循“正道”而行的效果,即“四夷来王”。所以,当益说完了这番话之后,禹接着说道:“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禹一方面劝说舜帝一定要把益所讲的话记在心里,同时又进一步指出了君王的“德”体现在一心想着治理好政事上。政事治理得好,则表现在教养民众上,既要把水、火、金、木、土、谷这六件直接关涉民众生活的事情治理好,还要把以下三件事情做好,使之协调发展。即:使人们的德性归于正道;生产各种器物,采取各种措施,为民众提供各种便利;发展生产,减轻民众负担,使民众生活富足。这九件事情都能够得到合理安排,能够协调发展,那么就会得到民众的颂扬。对于臣下,则要用各种美德来劝诫,用刑罚来监督惩戒,用诗歌来勉励。这样,才能使各种政事得到很好的治理,不会导致坏的结果。对于禹的劝说,舜帝大加赞赏。

舜帝在位三十三年,他感到年老力衰时要把帝位让给禹。禹则推荐皋陶接班。皋陶说道:“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在这里,皋陶对舜帝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赞美。他指出:舜帝品德高尚而无过错失误,治理臣下的方法措施简约而不烦琐,治理民众宽厚而不严苛。惩罚罪犯不株连其后代子孙,赏赐有功者则延及其子孙后代。对于因误解或不知情而造成的错误过失,不论大小都宽大处理;对于明知故犯的错误过失,即便很小也一定惩罚。惩罚罪犯出现可轻可重的疑问,量刑时从轻处罚;奖赏立功者出现可轻可重的疑问,确定等次时则从重奖赏。对于犯罪事实证据尚有疑问者从不杀头。与其杀掉一个无辜者,宁可漏掉一个不守法律法规者。以这种爱惜生命的美德浸润民心,民众因此就会服从官吏们的治理了。不难看出,皋陶其实是在谈论自己治国理民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主张可归纳为:宽厚仁慈、赏罚分明。

禹虽然推荐皋陶接班,但舜帝认为禹的德行好、能力强、功劳大,天下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所以,舜帝仍然坚持传位于他。并教导他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这里的“人心”,是指建立在个人私利基础之上的行为意识、思想观念。“道心”,则是指建立在遵循“道”、维护“道”基础之上的行为意识、思想观念。在这里,舜帝明确告诉禹,“人心”是会给个人、给他人、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的;“道心”则是非常微妙的,是难以坚持和贯彻落实的。只有做到精诚、专一,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才能信守、秉持中正不偏之正道。他要求禹,对于那些没有经过验证和事实根据的话,一定不要听信;对于那些没有征询过众人的意见、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的谋略,一定不要采用。他又进一步强调:民众爱戴的是君王,君王畏惧的则是民众。没有君王,民众也就没有了爱戴的对象;没有民众,君王也就没有了保家卫国的依靠力量。因此,他明确告诫禹:一定要十分谨慎地行使你的职权,这样才能稳固你的地位;一定要十分虔诚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尽心竭力做好各项工作,尽量满足民众的心愿;如果使天下的民众都陷于穷困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你的权力、名位就要永远地失去了。最后,他要求禹,在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发布政令时,一定要特别慎重。因为慎重与否,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会造成动乱、引发战争。他还要求禹,对于上述问题,一定要认真体会,深入思考。

显而易见,舜对禹的教导可谓语重心长,句句中旳。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四方面:其一,说明了确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和不易;其二,指明了所谓正确的思想观念就是“中道”,即公正、无私、不偏;其三,揭示了君王与民众的关系,指明了君王的权力、名位来源于民众的拥护、爱戴,因此,君王应当关心民众,为民众排忧解难;其四,强调了君王应当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应当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应当谨言慎行。不难看出,这些思想是非常合理的,是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禹继位后,根据舜的旨意前去征伐“有苗”。益辅佐禹,对禹说道:“惟德动天,无远弗届。”益强调只有“德”才能够感动上天。能够感动上天,当然也能够感动人。君王如果有“德”,那么不管距离多远的人都会前来归顺,都会服从统治。为了使禹能够明白并坚信这种理念,益接着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傲自满,就会给自身带来损害;谦虚谨慎,则会使自身受益。这就是自然界运行变化的客观规律。既然是自然规律,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谁违背,谁就要遭受失败。禹接受了益的意见,决定以“德”来感化“有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虞夏书·皋陶谟》篇载,皋陶说道:“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即是说,信守“德”、遵循“德”治国理民,所制定的策略措施就会非常清楚明白,容易贯彻落实。大臣们也会相互协助,通力合作。禹听后询问具体应当怎么做。皋陶回答:“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即自身要谨言慎行,努力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并且长久坚持,永不松懈。对待自己同族的人要宽厚,并加强对于众人的教育、引导,使他们都能成为贤明的人,从而成为自己的助手、辅佐。总之,要从修养自身做起,然后从近到远,引导族人、众人加强修养。对于皋陶的这番解说,禹非常赞赏。皋陶接着又补充道:“在知人,在安民。”对于君王来说,除了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重要的还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定民众。

在讨论中,皋陶还提出了“九德”说。所谓“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即宽宏大度而又非常严谨;性情温和而又敢于坚持原则;谦虚厚道而又庄重认真;做事能力很强而又一丝不苟;和顺而又刚毅;耿直而又温和;目光远大而又注重细节;刚正而又务实;勇敢坚强而又不失道义。在说明了什么是“九德”之后,他明确指出,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能够彰显出这些“德”来,那么就能够经常取得成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他明确提出:“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要求君王、诸侯们决不能贪安逸图享乐,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做好各项治理工作。各种事物每天都千变万化,因而决不能疏忽懈怠。要清除那些庸官、冗官,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民众负担。治国理民的工作是上天安排的,天的旨意是不可违背的。因此,一定要遵循天意,做好各种治理工作。这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皋陶非常明确地把天意和民意统一了起来。他指出:“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即是说,天的视听也就是民众的视听,天的意见也就是民众的意见。天对善者的奖赏、对恶者的惩罚,是根据民众的意见进行的。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一致的。因此,作为诸侯、君王,只有认真勤恳地做好治国理民的工作,使民众满意,才能够保持、稳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综上所述,皋陶围绕着如何施政所展开的论述,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方面:第一,治国理民必须遵“道”依“德”,不可妄为;第二,作为施政主体的君王、诸侯们,要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要选贤任能,知人善任;第四,要尽心尽力,勤恳工作,不可疏忽懈怠,不可贪图安逸享乐;第五,要知民心、顺民意,使民众生活安定、祥和。在他看来,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那么统治地位也就稳固了。不难看出,皋陶的论述确实抓住了施政问题的核心。舜、禹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世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君,应当说是与他的精心辅佐分不开的。

《虞夏书·五子之歌》篇载,启的儿子太康贪图安逸享乐,不理政事,导致帝位丧失。他的五个弟弟都非常怨恨他,于是“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即根据大禹的训诫,借助“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观念,指明太康所犯的错误。

其中第一首说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里引用皇祖大禹的训诫强调:对于民众只可以亲近他们,决不可以因为他们地位低下而瞧不起他们。这是因为只有民众才是国家得以成立和存在的根本。民众生活安定,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够安宁。因此,“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即面对民众,应当心怀畏惧,决不可以轻慢。

第二首说道:“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这里引用皇祖大禹的训诫强调:纵情于声色犬马,贪图安逸享乐,那是一定要灭亡的。

第三首说道:“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这里明确指出了导致太康失位的错误之一是:违背了尧所奉行的治国理民之道,搞乱了尧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

第四首说道:“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这里则明确指出了导致太康失位的错误之一是:破坏了尧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特别是破坏了能够促使官府和民众富足的、公平合理的赋税制度。

第五首说道:“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这里明确指出了太康的根本错误在于“弗慎厥德”,表达了失望、羞愧、懊悔和十分悲痛的心情!

以上五首“歌”,从不同的侧面指出了太康的错误所在。第一首,通过引述大禹的告诫指出了君王对待民众应有的态度,说明了太康的失位,正是民众背叛的结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为中国传统“重民”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极其深远。第二首,则通过引述大禹的告诫,说明了君王决不能因为自己掌握最高权力,占有大量资源,就纵情享乐。同时也指出了一心追求享乐、寻求感官刺激、“盘游无度”、不理政事是导致太康失位的直接原因。第三、第四两首,指出了太康违背尧的治国理民之道,搞乱了尧所传下来的各种制度的错误。第五首,则表达了“五子”对太康的深深怨恨。总之,“五子之歌”的思想内涵是极其深刻的。太康失位的历史教训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认真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