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大多数投资者总出错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信息不足,也不是因为缺乏智慧,即使是非常博学、聪明、密切关注市场的人,也经常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之所以会这样,通常都是这个简单的原因导致的:他们在无意中陷入了群体共识。
无论你的研究方法多么谨慎和深入,你的判断都可能变成群体共识。许多人把投资看作一门科学,这样会得出一套规则,什么对股票有利、什么对股票不利,以及什么时候应该买卖股票,这听上去不错。但这些方法会逐渐变成群体共识,使大众遵循相同的规则,这在投资中是危险的。
许多医生、律师和工程师很容易陷入群体共识。不是他们有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职业惯性使他们很容易走上这条道路。这些职业都需要总结规则和方法。比如医生,他们需要用科学的对照实验得出证据后,才能确定某种病的治疗方案。他们将同样的方法论应用于投资,企图寻找已经得到验证和证明的有效规则。比如大多数律师,他们都是逻辑高手,期望股票市场遵循规则、流程和简单的逻辑。比如大多数工程师,他们期望股票市场是线性和理性的,就像他们每天创建和处理的系统一样。这些方法论在他们的职业领域中是有效的,但在股票市场上不起作用。
基于规则的投资者通常使用的是类似的逻辑,自然会得出类似的结论。他们使用相同的规则,基于相同的假设,期待相似的事情发生,这就演变成了一种共识观点。这些逻辑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市场经常违背逻辑。
还有一些人从学术理论和教科书中获取观点。理论和教科书本身没有错,如果你独立思考,这些是有用的。但是许多人把理论变成教条,把教科书变成规则书,认为上面说的对股票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定正确。如果上面说高市盈率和高市净率是不好的,那么这种股票就是不好的!对于一些基本面投资者来说,教条通常被视为真理。但教条也被广泛阅读,使其成为共识!市场很快就会将共识反映在价格里,并采取其他行动。而这种“其他行动”,才是真正的逆向投资者需要弄清楚的。
还有些投资者把老旧的格言、经验法则当作真理一样,指导投资决策。从时间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似乎不错,因为它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智慧。如果它没有作用,也不会被收录其中。但是你越是基于格言、谚语和每个人都知道的东西进行决策,你就越不可能独立思考,也越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逆向投资者。
这些老旧经验法则甚至无法通过基本逻辑检验(这是逆向投资者最喜欢的工具之一,将在第四章中说明)。市场有一些大众很熟悉的法则,比如“逢低买入”,这告诉你当股票价格下跌时要以低价抢购!但这也是需要“及时止损”的时候,即当股价下跌时要在彻底跌到零之前抛售它,并转向投资那些正在上涨的股票。又比如,“让利润奔跑”告诉你,当股票价格上涨时就继续持有,利润会继续增长,然而另一句又告诉你“及时止盈”。你该怎么做?两者听起来都合乎常理。如果你的股票价格在上涨,你会希望它继续上涨。但你也知道,它随时可能下跌,将部分收益落袋为安似乎是明智的选择。然而,这些法则并没有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
但并非所有的经验法则都是关于价格波动的。比如一个古老的策略声称,其拥有从公司公告中获利的秘诀。你可能听过:“谣言起时买,新闻出时卖。”例如,谣传苹果公司正在研发一款新手机,它可以远程遥控,打开你的车库门、喂养孩子,等等,那就赶紧买进股票吧。不要等到真相被验证时再买入,那时肯定晚了!然后等苹果公司宣布消息时再卖出,这时跟风的投资者都已经买入了,股票已经到达了最高点。这样做,就好像这家公司已经没有任何潜力,也不会再上涨了,之后也永远做不出更好的新产品了。你怎么知道这一定对呢?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对众所周知的信息的相同解读。无论是否直观、合乎逻辑,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但真正的逆向投资者超越了共识观点和常规智慧,会主动去探寻真相,这更令人兴奋,就像在广阔的空中自由地飞翔。
不管你是否喜欢媒体,它们都能帮到你
公众媒体既反映了情绪,也影响了情绪。在我看来,近20年里大多数媒体已经逐渐倾向群体性思维。如今的新闻报道体现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古老格言:“处事的智慧教导人们,宁可依循传统而失败,也不愿打破传统而成功。”
但原本不是这样的,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记者们经常发表独到的见解。当时只有三家全国性新闻网站和少数几家全国性财经出版物,专家们竞相发表深刻见解,想要开创先河。而现在,我们有很多全天候播报的新闻台、财经网站和无数的博客,每篇文章都有评论区,任何人都可以公开匿名地批判作者。一篇与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的文章,会让人群中的激进分子发动网络暴力,引来批判。这迫使作者变得畏缩和中立,使媒体渐渐形成了群体性思维。可见在某些领域,竞争加剧并不总是好事。
但也有好的一面!因为现代媒体很少发表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观点,导致大家很容易发现大众普遍认同的观点和情绪。
当记者问我对量化宽松政策(QE)的看法时,我亲身体会过这一点。你可能听说过这个名词,这是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一项计划,目的是提高货币流动性,降低长期利率,促使企业和个人愿意借贷。多年来,美联储从银行购买国债和机构抵押债券,用新创建的电子“联储信贷”支付,导致新发行货币超过2万亿美元!这样可以降低长期利率,银行可以用新的储备金作为抵押,扩大了货币供给。
当记者问我的观点时,我说了他们不喜欢听的、与主流想法格格不入的观点。当短期利率接近零时降低长期利率,会缩小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利差,导致收益曲线变平缓。我们有超过100年的证据证明,较大的利差才是真正的魔力所在。为什么呢?想想银行的贷款业务。短期利率是银行的资金成本,长期利率是他们的贷款收入。长期利率减去短期利率的差额,可近似于银行的毛利率。
银行并非慈善机构,它也需要盈利。贷款业务利润越多时,银行就会越积极地放贷;贷款利润越少时,银行放贷的热情就越小。所以导致整个量化宽松政策期间,银行家们一直在袖手旁观。
多年来,大众认为美联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力量。实际上,美联储扼杀了信贷,导致几十年来贷款增长缓慢。也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货币数量(也称为M4)近乎没有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增长最为缓慢的。
我向记者解释了我的观点,并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撑。他们说很有道理,但并没有发表。如果大家都说量化宽松政策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记者怎么可能刊登反对的观点呢?他们不能这么做,不然会变成众矢之的。
主流媒体不会,也不能发表这种观点。在这个时代,似乎每个专家、美联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及各国财政部部长、央行行长,都表示量化宽松是经济命脉,结束量化宽松政策会让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风险,记者只有傻了才会发表不同的观点。如果记者这么做,财经评论者和博客作者会把他们反驳得体无完肤,这将是职业生涯的自杀式行为。
同样,这也使得真正的逆向投资者,更容易从媒体的信息中辨别真假。虽有例外,但总体可以比较安全地假设,如果新闻头条炒作某个观点,一般这不会是逆向人群的观点,这不会给你提供可行的行动建议,而是告诉你必须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