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6章 万历三大征
堂内沸反盈天之际,张居正只觉百无聊赖,举起茶盏,示意小厮倒茶。
那持棍男子是哪边的人根本无足轻重,说不定连嘉靖侯自己都不确定。
事已至此,太子之位已然稳如泰山,而郑贵妃也不会受到严惩。
纠结此处作甚?
说书人待声浪稍歇方道:
“神宗极力调停,太子无奈之下也只得放弃深挖,一干人犯速被处决,此案到此为止,史称'梃击案',为明末三大案之开端。”
众人听了这说法都不服气,再度各执一词争论不已。
也有人听到如此大案竟还有两个,便出面维持秩序,好让说书人继续。
李春芳叹道:“神宗欲违宗法便该以雷霆手段促成此事,如此迁延日久反而更伤国体。”
张居正:“若首辅早先摆明立场,顺应百官之意,此事亦能早作定论。而神宗大权在握却又弃之不用,致使朝廷瘫痪,实非明君也。”
殷士儋思索片刻,问:“你们说,嘉靖侯到底想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
若是想讽喻当今实事,则并无与严党对应者,反而东林党有点清流的影子。
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嘉靖侯要是科举正途出身,定能一石二鸟,既褒清流又贬严党。
而且本朝太子早定,为皇后所生嫡子,庶长子裕王整日饮酒作乐,无意争储。
与国本之争亦不符。
说书人继续道:
“东林党借梃击案弹劾郑党,而齐楚浙党则主张勿深究,斥东林党挑拨皇室,两派攻讦愈演愈烈。”
“1618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趁明廷党争未休之际进犯辽东,攻陷抚顺、清河,满朝震动。”
“说到这努尔哈赤,就不得不先提万历三大征。”
“第一征,1592年宁夏之役……”
“宁夏之役历时 8个月,明军以伤亡近2万、耗资两百万的代价平定叛乱。”
台下一人笑道:“你讲得倒是像模像样,然而,嘉靖侯不该错用这所谓的西元纪年法。
这不,以数字纪年稍有差错,我等一听便知。
如你先前所言,1592年朝堂仍在国本之争,神宗皇帝又怠政,岂能各处调兵平灭等此叛乱?”
当即有人反驳:
“政斗是政斗,国事是国事,皇帝与众大臣岂会因内争而罔顾外患?并非所有人都和你一样不顾大局。”
那人冷笑道:“若果真人人都能公私分明,两年前有人强逼京营与俺答野战又是为何?”
好家伙,原来你的目的在这儿!
另有一人猛然站了起来,“好哇!你也敢诽谤严阁老!”
众人以为他与之前的串子一样,也在搞反串,于是哈哈大笑。
笑着笑着,见其脸色逐渐泛红,目光凶狠无比……
便笑得更开怀了。
“你们这群……”
这人正欲放几句狠话,其同伴连忙起身相劝,方才恨恨坐下。
说书人道:
“这第二征同样是在1592年,倭国首领丰臣秀吉进犯高丽,攻陷汉城、平壤……”
“……”
“前后两次,至1598方得结束,伤亡近三万,耗银逾八百万两,江南地区加征饷银亦未终止。”
又有质疑声传来:“嘉靖侯久在西北,不知东北之事亦可谅解,倭国何德何能与我华夏鏖战八年?”
“以前文李如松之能,一年不到足可全歼敌军。耗费八百万白银只在高丽击退日本,实在是过于荒谬。”
先前那人冷笑道:“呵呵,李如松。征宁夏是李如松,同年抗倭援高丽也是李如松,这么大个明朝难道就只有一个李如松能战?”
当即有人反驳:“阵斩俺答是嘉靖侯,夜袭黄台吉也是嘉靖侯,本朝几十年来唯此两场堪称大胜,这么大个顺朝还真只有一个嘉靖侯能战。”
“许文若只是副将,你说出这话,却将大同节度使仇鸾置于何地?”
“这也正是你们这些严党霍乱军政的地方!若非你等从中作梗,那仇鸾如何能忝居大同节度使?”
“好哇!你们不只诽谤阁臣,还污蔑边将,视朝廷法度如无物,简直是无法无天!”
“比起有些人做的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我说得已经是太轻了!”
……
“安静!”
眼见事态越发严重,裕王不得已让手下亮出了身份。
两拨人虽然吵出了真火,却还犹有理智,这才勉强重新坐下。
殷士儋道:“我看这李如松就是嘉靖侯代入了自个儿,三大征都将由他完成,而后立此不世功勋老死于榻前。”
“李如松一死,明军再无可堪一战之将,又因加征了辽饷,民众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大明朝局分裂,国家遂亡。”
张居正微微一笑,“我看未必,嘉靖侯若将李如松比作自己,又怎会强调八年间耗费白银八百万两之巨?”
说书人歇够了,继续道:
“这最后一征,起于1599年播州土司杨应龙进犯綦江,破城后屠城三日,死者万余,长江为之变色。”
“明神宗震怒,任命李化龙为川湖贵三省总督,调集各省大军会剿。”
……
“此战之后,播州改土归流,日渐汉化……耗资亦达两百余万。”
“此之谓,万历三大征。”
说书人拿起茶碗一饮而尽。
堂下看客再度展开议论,除抗倭援高丽之战因代价过大有待商榷外,一致认为其余两征都是不得不打。
又思及本朝形势,西北暂时已定,东北女真确有坐大之嫌,东海倭寇不断,西南土司蠢蠢欲动。
自嘉靖侯连斩两汗后,本朝的威胁也是这三处地。
而他们是否真如书中所写,将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接连对大顺发难,大顺又是否有能力同时应对这三处进攻?
但凡对本朝战力稍有认知的人,心情都是沉重的。
本朝这几十年来,还真如之前那人所说,只有一个嘉靖侯能打名副其实的大胜仗。
其余各处的战力毋庸置疑,肯定是不行的。
也就是说,本朝的军力真是还不如书中那个即将灭亡的明朝。
虽然依旧没有人相信区区倭国能起十数万之众横渡海峡进犯高丽,但时人对于倭国本土的情况所知甚少,没人能肯定倭国的实力究竟如何。
本朝这堆守城都难的玩意儿跑去高丽打野战?
那岂不是让所有人都知道本朝外强中干的本质?
听书至此,没人再怀疑嘉靖侯的著作能否真的成为著作。
抛开其游走于常理边缘的故事合理性,光是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故事便足以动人心弦。
而嘉靖侯为本朝最知兵之人,对军事的看法无人会怀疑。
更别提其中种种地方似有暗喻。
嘉靖侯的真意或许并不止是表面上这些。
但听书实在太慢,说得简略也就算了,还时不时停顿一下。
很多地方没听明白又不能往复翻阅,实在是难以满足听众的好奇,让人心痒难耐。
便有人问道:“此书究竟何时可售?”
“快了快了,我等正在昼夜赶制,不日即将问世,还请诸位稍候。”
“敢问今年若以西元纪年法当是多少年?”
“哈?本故事纯属虚构,当不得真。不过,若真要听着玩,知道了也无妨,大概是1552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