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要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产生

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于先秦时期,是随着诗的产生而产生的。诗产生后,关于诗的认识也相应地产生了。在先秦,“诗”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体概念,它有特定的所指,特指《诗三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诗经》。“诗”是附属于“乐”的,是“乐”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诗”是配乐演唱的,每一首诗都有固定的曲谱,只是因为时代久远,曲谱不传,乐词独存,这就成了人们今天读到的《诗经》文本。“诗乐一体”在先秦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述了吴公子札观乐的史实,观乐的内容就是对《诗经》的演绎。由于“诗乐一体”,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抒情、注重韵律的音乐品性。这一品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特性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源头不在于文学,而在于乐。这一点,《左传》的记载相当清晰。例如,《左传·襄公四年》关于“歌《文王》之三”“歌《鹿鸣》之三”的记载,就宣扬的是“先君之礼,藉之以乐”的观念。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专门论述乐的著作,如《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吕氏春秋》等,另有很多关于乐的只言片语保留在当时的诸子、历史等著作中,涉及乐的发生、乐的本质、乐的伦理道德教化等内容。在遥远的先秦时期,乐的讨论呈压倒一切文学艺术类型之势。诗既然是乐的组成部分,诗的理论理所当然地含括在乐的理论里面。后来,由于诗、乐分家,诗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对诗的批评逐渐独立。在此之后,随着文学文体的不断完善,文学理论开始自觉地关注由各种文体构成的语言形式,发掘文学的本质特征,探讨文学创作和批评等相关问题。

先秦时期,关于乐的认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能为知乐”(《礼记·乐记》)。乐能教化人民,使之明好恶,知礼节。“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礼记·乐记》)。也就是说,乐能传播政治、伦理、道德,进行政治、伦理、道德教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乐有娱乐的功能,它诱使人堕落,妨碍劳动生产,因此,乐的存在是有害的。这就是墨子、荀子之所以提出“非乐”的原因。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中,人们可以看出,当时对乐的认识是复杂的。乐能够迎合不同主体的实用需要,能够娱人心性,泄导感情。这两种观点,一种着眼于乐的内在修养价值,另一种着眼于乐的外在扰乱作用,着眼点不一样,判断的标准也不一样,自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尽管如此,这两种观点都看到了乐的表情特征,看到了乐具有强烈的情感打动力量。这种观念同样适合诗。因此,《礼记·经解》在阐发诗教的观念时就与乐教的观念是相通的。

在先秦众多的乐论之中,有一种观念论及音乐的发生,涉及所有文学艺术包括诗发生的最根本问题,那就是《礼记·乐记》所提出的“感物”观念。所谓“感物”,呈现的是外在事物与人心的相互感发关系,外在事物能够引发艺术创造的冲动,促使人们创造出音乐这一美妙的艺术。“物”对人的情感具有兴发感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寄寓人情感的对象。《礼记·乐记》云: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人的七情六欲都可以借助于乐表达出来,乐是宣泄情感的一种完美形式。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和”。“和”即心与物的和谐,礼与法的和谐,君与臣的和谐。“和”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由此诞生,它的丰富的内涵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美学的基础,成为我们今天仍然必须借鉴的一个重要的观念。

《荀子·乐论》的思想意旨大致与《礼记·乐记》相当,它虽然没有说乐的产生是“感物”的结果,但是,也强调乐的兴发感动力量,进而肯定乐对人们的教化意义。“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乐有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又能迅速促成物质力量的转化,荀子把它看成强兵之基,强国之本,无限夸大了乐的价值。然而,荀子“钟鼓道志”的思想却是先秦“言志”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言志”思想的完善和深入。

被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观念,是《左传》中最早提出来的诗学观念。[2]它首先是一个乐的观念。既然先秦时期的诗是乐的组成部分,诗与乐是难以分开的,乐包含着诗,诗就是乐。朱自清精辟地指出:“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也有‘诗以言志’的话。那是说‘赋诗’的,而赋诗是合乐的,也是诗乐不分家。”[3]“诗以言志”和《礼记·乐记》《荀子·乐论》的“钟鼓道志”“反情以和其志”应有同样的内涵。现代人们今天所秉承的文学观念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观念,都是从古代的乐的观念中分化出来。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于先秦的诗乐观念。无论是对乐的认识还是诗的认识都是对文学的认识,后来诸多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都是从此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