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诗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云南古代汉语言诗文论著发生发展比较晚,至明代才有一定发展,清初至清中叶以后渐趋繁荣。“确切地说,滇云文论的相对繁荣,不是出现在滇中风雅刚刚兴起并且其‘文采风流,极一时之选’的明代中叶,而是出现在滇云汉文学获得了持续、稳固、长足发展进步的清代乾嘉及以后。与中原相较,滇云文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它发展、繁荣既迟而结束得也晚。它的尾声,大致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1]云南古代文学理论发生于明繁盛于清,综观整个云南古代文论,其文本出现在清代者居多,其书写语言亦为汉语,大多谈论诗歌中的诗学问题。缘此,本书主要把清代云南籍诗文理论家的汉语言诗文理论著作列为考察对象。依据张国庆先生《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一文中的界定,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是指“云南古代汉文学理论”,所以研究范围界定为清代云南汉语言诗学。

如前所述,本书“诗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主要就体裁而言,从研究对象的体量特性出发,观照清代云南的诗歌美学问题。狭义上的诗学往往不具备现代文艺理论意义上宽泛的涵摄性,而更多偏向一种诗性化的思维方式,这即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学术理论视野下呈现“技”的面目。对清代云南地域化的诗人而言,其诗学话语也不妨以回溯性眼光,看作建立在诗人自我与他者互为式存在性构建的同乡相携、切肤相感的生存状态和自为式构建的诗人自身与家国、故乡与异乡、审美与道德的若即若离情怀之上。二是清代云南诗文论著中所蕴含的诗学问题。普泛地说,除了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古人往往论诗多论文少,即使是论文,多重感性一侧,理性倚重的论证推理常被感性裹挟的类比所代替。这样,文论中呈现的理论问题自然会带有诗学性质,有时甚至会逸出通行的狭义“诗学”概念。云南诗文论著关于文论的论述不是太多,多见于“诗文集序、跋、与友人论诗论文书,专题论文,论诗诗,论文赋,以及诗话”[2]等中。而“性情”“学养”与诗歌的关系问题,则是云南诗文论著较为显在的问题,也是清代云南诗学应以较多篇幅集中讨论的问题,所以把它们抽取出来作为切入点加以重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