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再定位: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主要结论

本章主要从价值链低端锁定、供需不匹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以及贸易摩擦频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的弊端。

第一,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而这种经济模式会产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关键问题,导致中国制造业整体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中国还面临国际市场份额减少、高新技术研发受阻等问题,加之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逐步消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第二,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下,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较多流入出口外贸产业,导致国内需求得不到真正满足。与此同时,供给体系外向性特征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迅猛发展,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并且对高新技术人才以及高端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中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相对缺乏,导致供需体系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充分发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伴随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疫情的冲击,部分国家实施所谓的贸易保护政策,禁止对中国销售高新技术产品,使得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供”“断裂”的安全风险。与此同时,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以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导致中国部分产业链存在外迁风险。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产品由初期的低端加工产品为主,逐步扩大到高端产品行列。然而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严格的反倾销调查,由此进入贸易争端高发期,这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极其不利,也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弊端的出现,表明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国需要更加注重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以及内需潜力,稳定经济运行,研发国内高端技术。同时这并不代表“关闭国门”,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让国际市场中的生产要素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