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从反对《谷物法》到“李嘉图革命”
李嘉图长期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熟悉金融领域的实际业务,因此,当英国货币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时,他很自然地被卷入关于货币的论战之中。英国是近代银行制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信用不断扩展。但法国大革命以后,英国在反拿破仑战争中军费开支浩大,财政收支失去平衡,国库空虚。1799年英国政府实行《银行限制法》,宣布停止银行券兑现,并不断增加纸币发行,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李嘉图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这种混乱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抨击,提出了他关于货币方面的观点与理论,《黄金的价格》奠定了他的货币理论基础。此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货币问题的论文和小册子,受到公众的关注,成为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货币问题专家。后来,李嘉图对货币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于1823年写了《建立国家银行的计划》一书。
在英国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中,《谷物法》问题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问题。1815年,英国社会在地主阶级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了一项保护谷物交易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在1夸特谷物的价格低于80先令时,禁止进口外国谷物,以维持国内谷物的高价。《谷物法》有利于地主阶级而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因而成为当时英国地主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斗争的热点之一。在当时关于《谷物法》的辩论中,李嘉图和马尔萨斯是两个不同意见的代表,马尔萨斯曾先后发表了《地租的性质与发展及其支配原则的研究》和《对限制国外谷物输入政策的意见的根据》,为地主阶级的利益辩护。李嘉图则发表了《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副标题为“对马尔萨斯最近两篇文章的评论”)一文,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作为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被誉为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这部巨著包含着李嘉图的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他的比较成本学说深入人心,形成了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的讨论基础,而他的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波及各个行业,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发展,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身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了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做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实际上,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完全体现在该书前六章中。论若干具体的赋税的十二章和论对外贸易的两章都是对理论原则的运用,而其余涉及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解释和补充的各章只能算该书的附录。就前六章来说,其逻辑结构也是不严谨的。第一章论价值,本应只涉及价值问题,其他范畴只有在对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说明。但本书在这一章里不仅假定了商品的存在,论述了价值原理,而且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甚至一般利润的存在,并对这些范畴一并进行了论述。第二章论地租,第三章论矿山租金只是对第二章的补充。在这两章里又是以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见解为前提论述的。第四章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第五章论工资,第六章论利润只是对第一、二章的补充。可见全部经济理论又可以说都包含在头两章里了。以后各章除个别地方有新的见解外,都是对这两章阐述的原理的运用和补充。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在李嘉图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李嘉图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本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方法。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理论中的矛盾,自己坚持研究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方法,坚持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去考察各个经济范畴。但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当作生产的一般规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缺陷。他运用抽象方法时,不仅忽视了经济现象外部的偶然联系,也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分析经济范畴时,不关心其社会本质,只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研究经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不考虑中间环节,把简单地反映本质的范畴直接与复杂地反映现象的范畴等同起来,造成了理论中不可克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