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创业探索
——梁力的性格让他注定不会向命运低头,他要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他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
年纪轻轻却经历了人生底层的艰辛,劳作之苦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不屈不挠的斗志,尽管咳血,他还要咬牙坚持下去。当装卸工的日子里有一天傍晚,他满身疲惫回到家,扶住门框,咳嗽起来,喉咙有股甜味,没想到竟咳出一口血,一旁的母亲看到地上的血迹,大吃一惊,上前轻轻拍打他的后背,急切地问:“怎么回事?梁力,你生病了还是工作累的?妈妈不能让你这样累自己了!”他赶忙安慰道:“没事,我这是口腔溃疡,上火了!”他想撒个谎蒙混过关,母亲此刻已经明显神情焦虑了,语气坚决地说:“你在长身体,我不能让你再干装卸了,我去找人帮忙换个工作。”
母亲心疼他,不让他这么拼命。之前他听母亲的话,找门路换了新岗位,去了火葬场打更,不久又当上一名仓储库理货员。但是他感到这份工作没有前途,他想:人往高处走,我不能就这么沉沦度日。他期望着担任秦皇岛中心海洋站一把手的父亲能帮忙,给他安排个好工作。可父亲的脾气他清楚,找他给家人办事比登天还难。他苦苦思索了几天,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去找父亲单位的王副站长帮忙。他咬咬牙,心想:这事儿绝不能让父亲知道。
1985年冬天的一天,他悄悄找到王副站长,请求安排自己一份司机工作。梁站长的“公子”上门来求工作,王副站长很意外,内心五味杂陈,他既感动又同情,心想:安排子女工作,是为人父母首先要考虑的;这个梁站长也太不近人情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向组织和单位提条件讲过个人困难,眼前的事情一定要帮忙。想到这儿,他轻轻拍拍梁力肩膀,说道:“小梁,你放心,叔叔一定帮你忙!你先别急,有机会一定想着你。”梁力喜出望外,连连道谢。
机会是在单位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会议临近结束,王副站长站起来,语气略显沉重地发言:“眼下工作需要,我请求单位安排一名司机。”参会的多数人举手表示同意,没有心理准备的梁站长也只好服从民意。这样,梁力顺理成章被录用了。
12月20日,他走进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秦皇岛中心海洋站报到,内心满是欢喜与自豪,默默念叨着:咱也成了公家的人了,真是太棒了!之前虽也是事业单位编制,可毕竟是三产公司,从事的都是体力活儿。
对他来说,所有的人生磨难似乎都化作幸福的甘霖,他陶醉了。这与拉排车相比,真是天地之别。他太珍爱自己的工作了,每天早晨闹铃一响,准时奔向单位。但他慢慢发现,在海洋中心站当司机也不是轻松活儿,不但单位的各种车辆都得能驾驶——他惯常开一辆上海牌轿车,这是方便领导出门乘坐的车,此外他还要开面包车、东风二汽汽车、南京牌货车、沈阳金杯双排座汽车。而且,只要单位需要,他都得第一时间出现在方向盘边。他做到了,另外不论开什么车,他每天都要把车清洗干净,让车保持最佳状态。
没有出车任务的时候,他眼里总是有活儿,从不浪费时间。能看到的活儿,他都主动上前去做。比如海洋局院里哪里有不卫生的地方,他拿起扫帚就扫。常载着专业技术人员出海测浪高、测海潮流向,他也主动跟着学习——只要在单位能做的事,他都积极参与,他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他热爱自己的新岗位。随着环境的变化、视野的开阔,他的兴趣变得广泛起来,脑袋仿佛装进了“十万个为什么”,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他甚至开始探究海洋里海蜇的种类,什么样的有毒可伤人,什么样的好吃,等等,都想法了解清楚。秦皇岛是煤炭输出港口,怎样的煤炭才算是质地好,他也为此询问相关专业人士。港口的粮食吞吐量大,怎样的玉米、大豆质量好,他去找技术人员求证。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他总要探个究竟,他的潜意识里深藏着蓬勃的野心和远大的志向。冥冥之中他在向着命运指定的方向走,眼前的一切都是能量的积蓄。
经常开车,与领导接触多了,旁人对他也多了份尊重,有时候他自己也神气起来,感到很开心。他傻傻地想:我这也算进入了上流社会,吃公家饭了!咱也能穿制服戴上大盖帽,不再被卸车皮的小头目瞧不起啦!
1992年,单位成立三产公司——秦皇岛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对外招聘承包人。开始,大家提议,走个招标形式,让关系不错的人承包算了。可梁力不服气,因为所有的手续是他一个人跑下来的。中心站想以6000元报价,梁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上加价。6000元报价,他加价至8000元,经过几轮竞价,最终以12000元成交。他脑袋顿时蒙了:“怎么办?没办法,事到如今,只能咬牙挺住、自己担责了。”新公司的账上只有9000元,按照约定,他拿出6000元先交了半年的承包金,账上只剩下3000元了。就这样,他当上了公司经理。
1987年当上父亲后,他确实曾经有一阵私下“折腾”过,但都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从来没有真正做过大生意,更没有经营管理的概念。他每天依照“惯性”上下班,头脑里一片空白。他感到度日如年,就这么坚持了一个月,没有人上门来谈生意,他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更何况,仅有3000元资金能有什么作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接连很多天,他睡不着觉,清晨四五点钟起床,他穿上运动服和球鞋出去跑步。人们以为他在锻炼身体,实际上,他是跑到护城河边哭去了。极度无奈时到没有人的地方悄悄哭一场,是他多年自发的减压方式。几天下来,他人瘦了一圈,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身边有朋友出主意,让他找市里当领导的亲戚,他抱着希望去了,却吃了闭门羹。
时间在悄然流逝,或许人在深陷绝境时能激发潜能?总之,他想出一个办法,要豁出去试一试。公司不是有3000元底金吗?那就用这笔钱买条生路。他把几个知心朋友请到华联商厦对面的银星美食城,一家当时在秦皇岛算档次高的饭店。酒菜上桌,他举起酒杯站起来,谦恭地说:“兄弟们!我现在遇到困难了,没有办法解决,今天请来诸位,就是请你们帮我出个主意。帮一把或许我就起来了,如果不帮,我可能这辈子就爬不起来了!”说完这话,他端起杯子,一杯酒一饮而尽。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喝酒,顿时感到血往上涌,头昏脑涨……朋友们吃惊地看着他的举动,才知道这回他真是遇到难处了。他们也没有过经验,却诚心诚意,开始各抒己见,为他指点迷津。有人提议说:“秦皇岛是全国有名的玻璃之城,但是要想搞到玻璃可不容易。我想,你应当在这方面琢磨个路子。”其他人纷纷点头赞同。还有朋友提供思路:“没有资金可以来个借鸡生蛋,比如有的货可以先赊账来,等实现了销售再还债。”
对梁力来说,借鸡生蛋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关键在行动。没有资金,朋友帮忙借给他几车皮碱。碱(Na2CO3)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当时碱面也紧俏,他很快把碱面卖给一家玻璃厂,卖了30多万元。这笔钱成了流动资金。
1978年以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有了,中国农业和农村有了很大变化。在城市,有些头脑灵活的人迈出了超前的一步,但大多数人的思想停留在“等、要、靠”的观望阶段,循规蹈矩随波逐流,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日子混一天算一天。“记得80年代初,安徽芜湖个体户年广久炒卖的‘傻子瓜子’受到市场追捧,一天甚至可以卖出1000多公斤,一家人忙不过来,年广九就请来几个人当伙计,不知不觉中,渐渐有了12人之多。这个‘12人’的数字却被‘有心人’引用《资本论》的著名论断加以评判:‘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于是,‘年广久是资本家、是剥削分子’的流言传播开来。”(《家族企业》编著:《源动力——中国民营企业传承突围》,华文出版社2020年版)
梁力不是先知先觉者,是他所在海洋局成立的三产公司,让他嗅到了改革开放的气息。然而对于怎么做,他完全是凭着热情、冲动,甚至有些误打误撞的意味。这种“野蛮生长”,其实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营企业家共有的开拓进取状态。
梁力的性格和处境,逼迫他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他下定决心,拿着30万元,想方设法倒腾玻璃,巩固已经取得的利润。
秦皇岛市是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著名的耀华玻璃厂就诞生在这里。1923年,作为港口城市,秦皇岛的地利、天时带来了人和,由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在此建设了我国第一家大型玻璃制造企业——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玻璃产业发展之门。当时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弗克法”玻璃生产技术,1924年8月,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5万标准箱,使我国玻璃由手工业生产一跃跨入使用先进技术装备大批量生产的行列,不仅结束了外国玻璃独占我国市场的局面,而且产品远销海外。

耀华玻璃厂车间一角(田利君 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耀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企业迅速恢复和成长。20世纪80年代,耀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提升了企业整体水平。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耀华才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企业从体制、市场、技术、资本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其销售等重要环节还是走领导批条子的老路。
一方面,本地就有这样响当当的玻璃企业作供给;另一方面,玻璃的社会需求量,正迎来改革开放时代城乡建筑业发展的一个井喷。他瞄准了玻璃销售赚钱快的生意。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玻璃是卖方市场,平常人是搞不到手的。玻璃厂生产不出来那么多产品。玻璃购买需要头一年就和耀华玻璃厂签订购买协议,然后列入生产计划。梁力作为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秦皇岛中心站的三产公司承包经理,搞建筑买玻璃名正言顺,当时买玻璃都是需要开介绍信。买玻璃要与耀华厂销售处对接,签购买协议,然后工厂按供应计划,才可以搞到玻璃。但是即使名正言顺,也不容易搞到。他不得不想办法建立联系。机会终于来了。
1992年的一天,他听说耀华玻璃总厂的李厂长出席在秦皇岛宾馆举办的玻璃销售订货会,便赶到现场,悄悄挤进人群,紧紧跟随在厂长身边。他压低声音,跟一位销售处负责人说:“回头我找你有事要办啊!”对方频频点头,连说:“没问题,没问题!”后来,他找那位销售处负责人,“办事很痛快,一下子从每一个分厂都能搞到6个车皮的玻璃。按照当时每平方米3.5元来计算,1车皮是7000平方米,转手就能赚2.4万元。”关于当年第一次赚钱,梁力对数字至今记忆犹新。一时间,他让同行们惊叹不已:梁力不简单,这小子真有一套!
绞尽脑汁终于做成了玻璃买卖,他太高兴了。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万元户都很稀罕,公司一下子进项这么多,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他真不敢相信这些钱是经过自己努力赚来的。他激动得直拍大腿,心想:我是在做梦吗?他掐自己,疼!扇自己脸,还是疼,没错!我是梁力,这钱是我为公司赚的。拿着钱,他激动地一张一张数了一遍又一遍,拿小红绳把钱捆上。
朋友出谋划策使他从困境中走出来,赚了钱不能忘记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他自己要代表公司好好感谢一下朋友们。他打电话约朋友喝酒,相约美食城一起庆祝“发财”。把红包一个个派发出去了,大家兴高采烈。
赚了钱的梁力,开始给单位职工搞福利,人们不时收到猪肉、排骨、米面、罐头等食品,甭提多高兴了。
仿佛上苍让他找到了芝麻开门的秘诀或者说做生意的窍门,总之,他走出了困境。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在1992年,社会上也出现了中国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论调”。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对如何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谈话(后来被称为“南方谈话”),这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梁力为了打开市场,开拓性渐渐大了起来。
在做玻璃、钢材等贸易的同时,他还涉足海洋科技调查等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业务。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积累经验,渐渐地,他摸清了做生意的路数。这时候,他开始感到自己不笨,逐渐有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