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本章小结

互文性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研究视角和涉足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语篇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一个巨大语境中,与其他语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互文关系,对一个语篇的解读更是建立在与其他关联语篇的比较和联系之上(辛斌,2008b) 。此外,互文性的两个类型(明显互文性与篇际互文性)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伴而生的。一个人在就职演讲中引用了古诗词,不仅是明显互文性的体现,同时也会引发观众对不同体裁风格交融形成的篇际互文关系的思考。

互文性最初的研究局限于文学批评,近年来逐渐向话语分析领域拓展。大众语篇以多样的模态和多元的维度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互文性作为语篇的显著特性,针对它开展研究,有助于人们在理解语言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篇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同时,互文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语篇,更可以作为我们创作语篇的一种有效手段。互文性与语篇之间已经形成一种阐释和创造的双向关系,我们不仅可以从语用学、文体学、批评性(话语、体裁、隐喻)分析、语境重构等角度对互文性进行研究,还可以将互文性与翻译、形象建构、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实践相结合,发挥互文性在话语实践中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