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章 琉璃异色
林晏获赐免死铁券并入职工部后,表面上看,似乎已从诏狱的绝境中挣脱出来,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然而,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不过是踏入了另一片更为复杂的战场。宁王的势力盘根错节,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依旧笼罩在他的头顶,稍有不慎,便会再次被网罗其中。而盐场阴谋,仍如一团迷雾,隐藏着诸多未知的危险与秘密,亟待他去揭开。为了彻底揭露宁王的罪行,同时稳固自身在朝堂的地位,让自己拥有更多与宁王抗衡的资本,林晏决定再次施展自己的奇思妙想,凭借着超越这个时代的智慧,为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一日,林晏如往常一样在工部处理事务。工部的大院里,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各种工具碰撞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林晏坐在桌前,手中握着毛笔,目光却有些游离。突然,他的脑海中如同闪过一道灵光,前世用于侦查的望远镜的模样清晰地浮现出来。他深知,在这个时代,望远镜若能现世,无论是对于军事侦查,让军队提前洞察敌军的动向,还是日常观测,帮助人们探索远方的未知,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且,制作望远镜的方法相对来说并非高不可攀,只需两片凸透镜,通过巧妙的组合,便能实现望远的神奇效果。然而,摆在眼前的难题犹如一座大山,这个时代并无玻璃制品,而玻璃是制作望远镜镜片的关键材料。要制作望远镜,首先得解决玻璃的制作问题。
林晏深知,若直接说出自己知晓玻璃制作之法,必然会引起他人的怀疑,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凭借着自己上辈子的知识,以仙人托梦的说辞,开始向工部的工匠们阐述玻璃制作的理论。他把工匠们召集到一起,在工部的一间宽敞的屋子里,林晏站在众人面前,神情严肃而庄重。他详细讲解了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烧制所需的材料包括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等,以及大致的温度把控,要让窑炉内的温度达到一个精准的范围,才能烧制出理想的玻璃。工匠们围坐在一起,有的托着下巴,眉头紧皱,满脸的疑惑;有的则交头接耳,小声地议论着。他们对这新奇的理论半信半疑,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从未听说过这种东西。但是对于林晏所说的仙人托梦,工匠们倒是深信不疑。在这个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仙人的旨意仿佛是一种神圣的指引。在林晏的坚持与鼓励下,众人决定尝试一下,仿佛是在进行一场与神灵的约定。
经过数天紧锣密鼓的准备,烧制玻璃的窑炉在工部的后院搭建完成。那窑炉高大而坚固,由一块块厚实的砖石堆砌而成,炉口张着黑洞洞的大口,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各种材料也按照林晏的要求,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石英砂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纯碱和石灰石静静地等待着被投入窑炉,开启它们神奇的转变之旅。当窑炉点火的那一刻,熊熊烈火瞬间燃烧起来,火光照亮了整个后院,也映红了众人充满期待的脸庞。所有人都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仿佛在等待一个奇迹的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烧制的关键时刻来临。林晏紧紧盯着窑炉,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缓缓滑落。他的心中既有对成功的渴望,又有对未知的担忧。终于,当窑炉打开的那一刻,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众人惊讶地发现,里面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玻璃。原来,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微妙变化,发生了窑变,产生了彩色玻璃。此时的众工匠都已经惊得目瞪口呆,一位年长的工匠忍不住高呼:“真的,真是仙人托梦。老天爷啊!”那声音中充满了敬畏与惊喜,仿佛看到了神灵的杰作。
这本是意外之喜,林晏却灵机一动,决定借此造势。他对外宣称,这玻璃制法是仙人传下来的,而这彩色玻璃乃是祥瑞之兆,是上天对景明帝治理有方的肯定,也是国家即将走向繁荣昌盛的象征。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京城引发了一阵轰动。街头巷尾,百姓们纷纷传颂着这个神奇的故事,认为这是大吉之象。老人们聚在茶馆里,摇头晃脑地讲述着仙人的恩赐;孩子们在街头奔跑嬉戏,嘴里也念叨着彩色玻璃的神奇。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种喜悦与期待的氛围之中。
与此同时,林晏并未忘记自己的初衷。他深知,彩色玻璃虽能带来一时的轰动,但望远镜才是他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于是,他带领工匠们继续钻研,不断调整烧制的材料比例和温度控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与尝试后,终于成功烧制出了适合制作望远镜的透明玻璃镜片。那镜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纯净的光芒,仿佛是凝聚了众人无数心血的结晶。随后,林晏又凭借着自己对望远镜结构的熟悉,顺利组装出了望远镜这一跨时代的产物。当他第一次通过望远镜望向远方时,远处的山峦、树木、行人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林晏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将是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的又一张有力王牌。
朝堂上,景明帝手中把玩着工部呈上来的望远镜,脑中不停的想着林晏所说的仙人托梦授艺之事,思索着,“林晏啊林晏,你倒是真的给朕一个大大的惊喜,看来把你安排到工部,倒是歪打正着了。”
醉仙楼阁楼上,“姑娘,这林晏倒是真的能折腾,出来后,还没来找过姑娘呢吧,真是个没心没肺的东西。”站在萧红鲤身后的一名侍女说到。站在阁楼边缘的萧红鲤闻言,并没理会,只是眼睛望向了远处一言不发。
宁王得知此事后,心中暗自思量。他原本以为林晏不过是个偶然得势的毛头小子,不足为惧。但如今看到林晏在工部的种种举动,尤其是成功烧制出玻璃并制作出望远镜,他意识到林晏此人颇具才华,若能为自己所用,必将如虎添翼,大大增强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由之前的打压转为拉拢。
一日,宁王派人邀请林晏到王府一叙。那使者身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扬地来到工部。见到林晏后,使者微微扬起下巴,傲慢地说道:“林大人,王爷有请,还请移步王府。”林晏接到邀请后,心中明白这是一场鸿门宴,宁王必定不怀好意。但他深知,此时不能与宁王正面冲突,必须避其锋芒,与宁王虚与委蛇,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做反击。
踏入宁王府,林晏心中虽警惕万分,但仍表现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他微微低头,脚步略显急促地走到宁王面前,恭敬地行礼道:“王爷召见,小人着实没想到,深感荣幸。”说着,他深深地弯下腰,头几乎要触碰到地面,双手也规矩地垂在身侧,一副谦卑的姿态。
宁王坐在宽敞的大厅里,身旁的桌椅皆由名贵的木材打造,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他打量着林晏,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那笑容仿佛是冬日里的暖阳,看似温暖,却又透着一丝寒意。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听闻你在工部弄出了不少惊人之举,这琉璃(玻璃)之事,更是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本王也颇感兴趣。”宁王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
林晏赶忙说道:“王爷谬赞了,说来实在奇妙,这琉璃烧制之法,实是小人偶然得仙人入梦授艺。陛下厚爱,让小人能在工部为朝廷效力,小人便将这法子付诸实践,没想到竟引出这许多事端。”林晏说话时,眼睛始终低垂着,不敢直视宁王的目光,表现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宁王微微挑眉,饶有兴致地问:“仙人入梦?这倒稀奇。那你制成的这望远镜,又有何神奇之处?”宁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他向前微微倾身,似乎想要从林晏的回答中找到什么破绽。
林晏见宁王发问,便详细介绍起望远镜的功能。他拿起望远镜,指向窗外的一处楼阁,说道:“王爷请看,通过这望远镜,远处的景物便如同近在咫尺。在军事上,可用于侦查敌军动向,提前做好防范;在日常中,也能让人们看到更远的地方,开阔眼界。”林晏一边说着,一边将望远镜递给宁王,示意他亲自体验。
宁王接过望远镜,按照林晏的指示望去。当他看到远处清晰的景象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心中更加确定林晏的价值,不过他并未立刻表明拉拢之意,而是话锋一转:“如此奇物,倒也算是为朝廷做了件好事。只是在这朝堂之上,行事还需谨慎,莫要因一时风头,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宁王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警告,仿佛在提醒林晏,不要得意忘形。
林晏心中一凛,赶忙恭敬地回应:“王爷教诲,小人铭记于心。小人深知自己不过是承蒙陛下恩泽,才有机会施展,定不敢有丝毫张狂。”林晏心中明白,宁王这是在试探他,必须小心应对。
宁王微微点头,看似随意地与林晏又聊了些工部琐事以及朝堂局势。林晏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每一句话都斟酌再三,既不刻意巴结,以免引起宁王的反感;也不表现出疏远,以免激怒宁王。
直到交谈结束,林晏离去。宁王望着林晏远去的背影,对身边人说了句“跟别人一样,也是个趋炎附势的狗腿子罢了。看来本王倒是高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