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苏轼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姓名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听的名字,姓氏占了一半功劳。

一个人,如果是复姓,或是萧、沈、苏、顾、夏等文雅的姓,那么不论取名如何随意,都能自带一种清流美感。可如果姓苟、牛、暴、操等,要再想取一个好名字,就得费上一番心思了。

北宋景祐三年(1036),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

他很幸运,得了“苏”这么个好听的姓氏。

试想,如果他叫张轼、王轼、李轼,那在意境上就明显稍逊一筹。

可是,这位拥有主角姓氏的孩子,在刚开始,名字还是蛮一般的。

我们刚说过了,他的父亲苏洵给他取的乳名,叫和仲。

因为,苏洵的长子夭折,这是他第二个儿子,古人以伯、仲、叔、季为序,仲就是老二。和者,《礼记》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中正和谐之意,所以可以理解成:老苏家那个和顺的二儿子。

可直到苏轼渐渐长大,苏洵才发现,这孩子跟“和顺”二字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无关系。

别人家的小孩,都爱跟在大人身边,可苏轼就像得了多动症似的,打小就敢纠集一群小朋友在外面胡闹疯玩。他们去往醴泉寺偷摘橘子,跑到石头山捡拾松果,没有一天能闲得下来,整日嘻嘻哈哈的没个正行儿。

有次,一个矮道士见了他,端详许久,说:“此郎君贵人也。”

换成其他人类的幼崽,要么会因为社恐躲在家长身后,要么见大人在夸自己,会礼貌道谢。可唯独小苏轼,他眨巴眨巴眼睛,不但坦然受之,还叉起了腰,大声反问:“你是咋知道的?”把矮道士给问得发愣了。

相比之下,他的弟弟苏辙就生性好静,自幼沉稳懂事,不似其兄那般跳脱,这种性情最受传统儒家的欣赏,故而相比苏轼的令人操心,还是内向的苏辙更叫苏洵放心。

庆历七年(1047),苏轼已经十一岁,苏辙也八岁了,苏洵这才给两个儿子取了正式的学名,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叫《名二子说》,解释了两个孩子姓名的由来。

长子叫苏轼,这个“轼”字,指的是一辆车最前面那根供人扶靠的把手。苏洵说,一辆车有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各有用途,唯独这个车轼,好像可有可无,只是个装饰品。但是,如果一辆车没了车轼,却又不能称为一辆完整的车了。

他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他担心苏轼如同车轼一样,招摇张扬,遭人嫉妒,于是给他取字“子瞻”,意为登高望远,给原本无用的车轼赋予了眺望的意义,同时又淡化了车轼本身的锋芒。

幼子叫苏辙,辙的意思,是车轮碾压过后留下的痕迹。

他说:“辙乎,吾知免矣。”

一辆车的功劳,大家都会想起车轮、车辐等,没人会想起车辙,这看起来好像挺悲催的,但如果车毁人亡了,好像也没人会责怪车辙,由此可见,车辙是处在祸福之间的。

这位老父亲知道幼子性格沉稳,就如同车辙一样,将来就算没有光彩照人的成就,也不会有什么突如其来的灾祸。他对这个孩子很放心,故取字“子由”,即信马由缰、听天由命之意。

那些年的苏轼还常常带着苏辙到处撒欢,他觉得弟弟跟个闷油瓶一样,总是费尽心思地想逗到他笑出来。他跑去纱縠行老宅的隙地中挖出石头,敲得噼里啪啦,然后得意地看向弟弟,惹出了苏辙一阵无可奈何的笑。

在青春的缝隙间,那些雨天里溅上泥泞的笑脸逐渐长开,不知疲倦的时光也在一步步把兄弟俩推向那风波未测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