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反物质之谜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但是如今科学家却提出了一个“反物质”的概念,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那么究竟什么是反物质?宇宙中真的存在反物质吗?
什么是反物质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负电荷的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又原子核里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与质子所携带电量相等,一正一负。质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40倍,在质量上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称性。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因此在20世纪初一些科学家就认为二者相差悬殊,因而应存在另外一种粒子电量相当、符号相反,如存在一个与质子质量相等但携带负电荷的粒子;和另一个与电子质量相等,但携带正电荷的粒子,而这就是“反物质”概念的最初观点。
1928年,根据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提出一个设想:在自然界中,除了存在著带负电的电子,还存在著一种正电子,性质与电子一样,但能量与电荷都为正,这种电子可称为电子的“反粒子”。他认为,一旦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就会互相吸引,发生碰撞后“湮灭”(annihilation),各自的质量也会消失,并能释放出庞大的能量,这些能量的出现是以γ射线的形式,所以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没有天然的反物质存在。
狄拉克的这一设想,在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设想很合理,因而极力寻找和制造反物质。
对反物质的不断探索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正在研究一种宇宙射线,在研究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质量和电量都与电子完全相同的粒子,不过在磁场中弯曲时,其方向与电子相反,也就是说它是正电子。这一发现论证了狄拉克的设想,并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
1955年,利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美国的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和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两位科学家发现了反质子;1957年,塞格雷等人又观察到了反中子。
1978年8月,欧洲物理学家将300个反质子分离了85小时,并成功地储存了这些反质子;1979年,美国科学家也进行了一个实验,把一个有60层楼高的巨大氦气球放到高空,在离地面35公里的高度上让气球飞行了8个小时,并捕获了28个反质子。
关于反质子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发现不断激发著人们的热情。反中子和中子一样都不带电,但它们在磁性上存在差别。中子具有磁性且不断旋转,反中子也不断旋转,但有著与中子相反的旋转方向。按照这个线索,物理学家们继续寻找,结果发现了一大群新粒子。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0多种基本粒子被发现,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对存在。换句话说,任何粒子都可能存在著反粒子。这样在理论上,用人工的方法把反质子、反中子和正电子组成反物质原子这一设想,就是成立的。
1996年1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告,利用该中心的设备,德国物理学家奥勒特(Walter Oelert)等人,成功合成了第一类人工制造的反原子,即11个反氢原子。由于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还特别庆祝一番。物理学家们预言,技术再经改进后,大量生产反物质原子的设想将成为可能。
反物质究竟存不存在
对于在自然界中究竟存不存在反物质的问题,大家观点各异。过去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正物质和反物质是对称、等量的。虽然在地球上反物质只能出现在实验室里,且时间短暂,但在茫茫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却有可能存在由反物质构成的星系,而那些星体上却很少存在正物质。而除了电磁性质相反,物质与反物质的其它方面均相同,那么在宇宙总磁场的影响下,它们会各自向宇宙相反方向集中,分别形成星系与反星系。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宇宙应该分为两部分—正物质和反物质。不过,至今我们也没有获得直接证据,能证明关于反星系的分布,因为反物质星系与正物质星系发出的光谱完全相同,我们今天的天文观测方法根本无法有所区别。
虽然理论上认为,宇宙中应该还有这么一个反物质世界存在,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地球上不存在自然的反粒子和反物质。科学家研究发现,核反应中产生的反粒子,被大量正粒子包围,所以产生没多久,就与相应的正粒子结合,反粒子就湮灭了,并转化成了高能量的光子辐射,可人们至今也没发现这种光子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