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与指导案例:民事卷(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继承财产的认定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遗产中文物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

·1982年3月11日

·〔1982〕民他字第12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1年8月31日〔81〕京高法字第96号《关于钟仁正遗产如何处理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关于继承权问题,我们同意你院第二种意见,即按照现行有关政策法律规定,钟仁正五弟钟敬宽应有继承权。钟仁正遗产中的文物处理问题,应依靠当地党委和群众,动员钟敬宽将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捐献给国家,国家给予钟敬宽一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鼓励。如钟敬宽不愿捐献,可参照中共中央〔1971〕12号文件精神和197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批转上海市委《关于落实党对民族资产阶级若干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中的有关规定,判决由国家收购,价款列入遗产,由钟敬宽继承。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原生活补助费能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继承的批复

·1983年9月3日

·〔83〕民他字第22号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六月十六日〔83〕青法研字第36号关于退休费能否作为家庭共同财产来继承的请示报告收阅。经研究,原则上同意你院意见。即肖桂兰的住房补助费应为夫妻双方共有,属于其夫赵泰部分,可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高原生活补助费不属共同财产,应归肖个人所有。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张寿朋、张惜时与王素卿继承案的批复

·1985年11月20日

·〔85〕民他字第39号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5年8月1日关于张寿朋、张惜时与王素卿房屋继承纠纷一案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收悉。

从报告及附材料看,双方讼争的房屋,系张利堂与其妻张陈氏、妾王素卿、儿媳李长春等人所共有。张陈氏、张利堂先后于1938年、1950年病故。1949年张利堂将房屋登记在自己名下,1951名张寿朋等3人又将该房屋作为张利堂个人遗产办理了“继承”手续。但有关当事人对房屋并没有进行分割,长期以来仍为王素卿、李长春等人共同使用。1959年王素卿、张寿松与李长春、张寿朋分居时,双方共同商定;正东房3间由王素卿、张寿松居住,东厢房出租,租金由王素卿收用;正房西3间由李长春、张寿朋居住,西厢房出租,租金由李长春收用。“文革”期间,共同“申请”交公。1981年落实房屋政策发还时,双方为王素卿的赡养问题引起对房屋产权讼争。

根据上述事实,我们研究认为,讼争人双方于1959年分居时,实际上已对共有房屋作了分割,而后各自独立行使权利已20余年,互无争议。此案应依法确认1959年析产有效,不宜再以房屋继承纠纷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权从未变更过的祖遗房下掘获祖辈所埋的白银归谁所有问题的批复

·1987年2月21日

·〔1986〕民他字第38号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唐绍清等人诉唐学周白银纠纷案请示报告》收悉。

被告唐学周于1985年3月15日翻建自有房屋时,在墙脚掘获刻有乾隆字样的白银二十九公斤四公两。该房系唐氏家庭之祖遗产,历经数代均由唐姓家族人居住,从未变更过产权。族人皆知房下埋有白银,解放前曾两次掘获。因年代久远,白银究系唐姓家族中何人所埋不能证实。原告唐绍清等以此白银系高祖母遗产为由,起诉要求继承。被告唐学周辩称白银为其父临终前告知所埋,不同意原告唐绍清等继承。

根据以上事实,我们研究认为,被告唐学周在祖遗房下所掘获的白银,应认定唐姓家族人所埋,视为原、被告等人的共有财产,由共有人合理分割,不宜作遗产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土改时部分确权、部分未确权的祖遗房产应如何继承问题的批复

·1987年4月25日

·〔1987〕民他字第48号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6〕湘字第一号《关于处理房屋纠纷的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及1987年2月24日补充报告收悉。

据你院报告称:双方讼争的三间房屋系刘验福(1927年故)、田二妹(1960年故)夫妇于1912年所建。1952年土改时,该三间瓦屋确权为田二妹及养子刘志国(1982年故)、儿媳向翠莲、孙儿刘射仁四人所有。双方讼争的另一间偏房,土改时产权证上未登记,1975年由刘志国改建为正房。田二妹之女刘志珍1927年出嫁。土改时,刘志珍被划为小商成份,原有房屋两间未动。1953年刘志珍即迁回与其母田二妹一起生活,对田二妹的生养死葬等尽了主要义务。1983年刘志珍以该屋系父母遗产,她应继承1/2为由,诉讼到法院。

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意见,即处理这类案件一般应以土改时确定的产权为准。讼争的三间房屋应按1952年当地政府确权归田二妹与其养子刘志国、儿媳向翠莲、孙儿刘射仁四人所共有。该共有房屋中属于田二妹的那一部分房屋和土改未登记的一间偏房可以作为田二妹的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共同继承。因刘志珍与其母共同生活,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父母的房屋遗产由兄弟姐妹中一人领取了房屋产权证并视为己有产生纠纷应如何处理的批复

·1987年6月15日

·〔1987〕民他字第16号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粤法民字〔1987〕31号关于惠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请示的上诉人钟秋香、钟玉妹诉钟寿祥房屋纠纷一案的报告及卷宗收悉。

据你院报告称:钟和记(1941年故)与妻子苏衬(1926年故)、继妻王细(1984年故)先后生有4个女儿,即:钟妙(1976年故)、钟秋香、钟玉妹、钟秋胜(1981年故)。1940年钟和记与王细夫妇收养了钟寿祥(当时12岁)。1939年、1940年钟和记和王细购置房屋6间。钟和记死后,由王细、钟玉妹、钟秋香、钟寿祥等长期居住。1973年钟秋香将自己居住的那部分房屋进行了改建。钟寿祥曾以自己的名字,于1947年、1953年、1960年先后领取了6间房屋所有权证。王细于1984年死后,钟寿祥便在1985年将部分房屋拆除改建,并将其中部分房屋宅基地给其子使用,为此,双方发生纠纷。

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意见。即根据该房产的来源及使用等情况,以认定该屋为钟和记和王细的遗产,属钟秋香、钟玉妹、钟寿祥、钟妙、钟秋胜五人共有为宜。钟寿祥以个人名义领取的产权证,可视为代表共有人登记取得的产权证明。钟妙、钟秋胜已故,其应得部分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

以上意见供你院批复时参考。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权人生前已处分的房屋死后不宜认定为遗产的批复

·1987年6月24日

·〔1987〕民他字第31号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陶冶与邓秀芳财产继承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据报告称,陶庭柱、陶齐氏夫妇生育一子(陶国祥)二女(陶冶,另一女早亡),陶庭柱于1924年死亡,遗有祖遗房屋三间,陶齐氏于1941年将三间房屋过户在儿子陶国祥名下并交了该房产权状。解放后该房产权仍由陶国祥登记,并管理使用达四十余年,直至1968年陶齐氏死亡时,双方均未提出异议,1983年陶国祥死亡后,陶冶以房屋系父母遗产为由要求继承。一、二审判决认定陶冶无权继承此房,你院裁定将此案发回安顺地区中级法院再审,并向我院请示。

我们研究认为,此案论争房屋虽系祖遗产,但陶齐氏已将产权状交与陶国祥,并在两次产权登记和私房改造中,均确定由陶国祥长期管理使用,陶冶在陶齐氏生前从未提出异议。据此应当认为该房产权早已转归陶国祥夫妻共有。陶国祥死后的遗产,依法应由邓秀芳及其子女继承。陶冶无权要求继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棣华等人与王庆贞等人房屋继承案的批复

·1987年8月5日

·〔1987〕民他字第14号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7年3月7日关于王棣华等人与王庆贞、失亚英房屋继承一案的请示报告已悉。

据你院调查,王棣华等人与王庆贞、朱亚英诉争的房屋,原系王镛、王庆贞、王守瑜母亲的奁产,后被王镛舅母出典,1937年由王镛出资回赎,1947年办理了过户手续。1950年8月,杭州市人民政府给王镛颁发了房产证,但该房一直由王镛之妹王守瑜使用、管理。1956年3月,王镛在其妻孙跃文未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个人书写“赠与书”和“房地产让渡证明书”,连同房契和个人印章一并交给王守瑜(未办理过户手续)。1960年、1963年,王镛夫妇相继去世。1981年11月,王守瑜在联系出售该房时病故。当月,王庆贞之女朱亚英以一万二千五百元价款将房屋出售。王镛之子女王棣华等人得知,诉至法院,要求将该房确认为其父的遗产,予以继承。

经研究,我们认为,该案争执之房屋原系王镛、王守瑜、王庆贞之母的财产。出典后,由王镛于1937年出资赎回,解放后,该房屋确权为王镛所有。在王镛与孙跃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任何一方所得之财产,包括上述房屋,应属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一方在处理共同财产时,应取得另一方的同意。王镛在征求孙跃文意见时,孙明确表示不同意将房屋赠与王守瑜,以后在赠与书上又未签字,因此赠与应属无效。但鉴于王守瑜已长期掌管使用,王镛生前曾有过赠与的明确表示,其子女当时也表示同意的历史状况,从实际情况出发,以认定一部分为王镛和孙跃文的遗产,一部分属于王守瑜的遗产为宜。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双方的遗产分别由他们各自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瑞仙与黄宗廉房产纠纷一案的批复

·1988年2月4日

·〔1987〕民他字第59号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民他字〔87〕第15号《关于金瑞仙与黄宗廉等房产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及1987年12月15日补充报告收悉。

据你院报告称:黄耀庭、姚玉莲夫妻于土改前死亡,遗有座落在屯溪市屯光乡的砖木结构房屋四处,建筑面积530.22平方米(其中徐家巷7 号367平方米、荷花池38号73.4平方米、40号63.32平方米、42号26.5平方米)。土改时,黄耀庭、姚玉莲的五个子女,除长女黄惠珍(无配偶、子女)已经死亡外,长子黄文卿(1972年死亡)、次女黄翠珍(1982年死亡)、三女黄毓珍(1982年死亡)均在外地生活,只有次子黄润生(1964年死亡)一家6口人在当地生活,参加了土改,黄耀庭、姚玉莲所遗房产,其中荷花池42号冒登在黄惠珍名下,另外3处房屋登记在黄润生一家名下,4处房屋均由黄润生占有、使用。但黄润生生前一直承认徐家巷7号房屋系其与黄文卿共有,黄润生死亡后,其子黄宗廉、女婿朱兆生还受黄文卿之妻金瑞仙、子黄宗义的委托,答应代为出售共有的房屋。1984年12月,金瑞仙以黄宗廉、朱兆生擅自出卖共有房屋、价款据为己有为由,诉至法院。1985年11月以后,黄翠珍、黄毓珍的法定继承人亦向法院主张继承房产的权利。

我们经研究认为:讼争房屋4处原系黄耀庭、姚玉莲的遗产,土改时虽然登记在黄润生、黄惠珍名下,但根据土改时的有关政策法律规定及当地土改的实际情况,4处房屋并非确权归黄润生一家所有,黄润生及其子黄宗廉也一直承认徐家巷7号房屋产权系与黄文卿共有。据此,讼争房屋产权以认定为黄文卿、黄润生、黄翠珍、黄毓珍4个所共有为宜。但在具体分割时,应考虑对共有房屋长期使用、管理等实际情况,并照顾共有人的实际需要。至于黄翠珍、黄毓珍的法定继承人主张继承遗产的权利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请按照我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4条第2款的规定处理。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保险金能否作为被保险人遗产的批复

·1988年3月24日

·〔87〕民他字第52号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法民〔1987〕1号请示报告收悉。据报告称:栾城县南焦村个体三轮摩托车司机孙文兴于1986年5月26日运送货主张新国及其货物(锡锭)时,在京广铁路窦妪道口与火车相撞,致孙文兴、张新国双亡,三轮摩托车毁损。这次事故应由孙文兴负责。孙文兴生前在本县保险公司除投保了车损险(保险金为3500元)外,还投保了人身意外伤害险(保险金为5000元),并指定了受益人。现托运人张新国之妻梁聚芬向栾城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承运人孙文兴之妻郭香荣给予赔偿。

经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现将你院请示关于人身保险金能否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进行赔偿的问题,答复如下: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有关条文规定的精神,人身保险金能否列入被保险人的遗产,取决于被保险人是否指定了受益人。指定了受益人的,被保险人死亡后,其人身保险金应付给受益人;未指定受益人的,被保险人死亡后,其人身保险金应作为遗产处理,可以用来清偿债务或者赔偿。

、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不同。财产保险不存在指定受益人的问题。因而,财产保险金属于被保险人的遗产。孙文兴投保的车损险是财产保险,属于他的遗产,可以用来清偿债务或者赔偿。

在处理本案时,应本着上述原则,适当注意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合情合理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刘士庚诉定州市东赵庄乡东赵庄村委会白银纠纷案的批复

·1988年4月20日

·〔1988〕民他字第12号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88〕冀法民字第1号关于刘士庚诉定州市东赵庄乡东赵庄村委会白银纠纷一案的请求报告收悉。

据你院报告称:双方争执的白银系刘士庚的祖父刘洛纯所埋。土改时,刘洛纯被定为地主,其被没收的房屋由东赵庄村委会使用至今。1986年10月,刘士庚之夫刘运凯向定州市政府提出,其妻刘士庚的祖父临终前告诉他们,在被没收的三间南房东头屋内埋有白银一坛,要求挖掘。经市、区、乡政府同意,刘运凯等前往东赵庄村与村委会干部一同挖掘未获。村委会经向知情人调查了解后,即组织人员在南房西头一间内挖出白银一坛,计2401块。刘士庚为白银的归属与村委会发生纠纷诉至法院,要求返还掘获的银元。

经我们研究认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第一款及我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精神,争执的白银应归埋藏人刘洛纯所有,由其法定继承人依法继承。在处理时,对挖掘过程中提供过条件、帮助的单位和个人,可酌情予以适当的补偿。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赵汝湜被没收发还的财产应如何认定和继承问题的批复

·1988年8月17日

·〔1988〕民他字第47号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民法〔1988〕第3号关于莫曼玲、莫曼荣、莫德林、莫德森与赵新燕、赵新民、田舜华继承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

我们研究认为:赵汝湜于1951年被错杀时,其家庭共有财产除留一小部分作为家属生活费用外,全部被没收。因此,赵汝湜平反后发还的被没收的财产以认定为赵汝湜及其妻、妾的共有财产为宜。处理时,应先由共有人析产,属于赵汝湜的遗产部分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属于其妻、妾的部分,由其各自的法定继承人继承。另外,考虑到赵汝芳(田舜华之母)与其弟赵汝湜相互扶助等情况,可将赵汝湜的遗产分给赵汝芳一部分,以示照顾。

以上意见供参考。

◎请示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盲人刘春和生前从事“算命”所积累的财产死后可否视为非法所得加以没收的电话答复

·1987年10月14日

·〔1987〕民他字第22号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盲人刘春和生前从事“算命”所积累的财产,死后可否视为非法所得加以没收的请示,我们研究认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款“利用封建迷信手段,扰乱社会秩序或骗取财物”和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的”,对这两种行为人予以拘留或罚款。据公安部法规局、政策研究室的同志解释,是指正在进行非法活动之时,对其所得予以没收,对其其他财产则不予追缴。本案中刘春和死后遗留的财产,没有没收的法律依据。第二,事实上也无充分的事实根据和确凿的证据证明刘春和死后遗留这笔财产都是“算命”所得。据此,我们同意你院审委会的意见,即:刘春和遗留的存款和其他财产,应视为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

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

1987年2月25日 〔1987〕民请第4号

最高人民法院:

最近,我院收到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报告,请示一件关于生前为“算命”的盲人,他从事这种迷信活动所积累的财产,是否应该视为非法所得,并按《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予以没收的问题(案情见武进县人民法院的报告)。对此,研究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瞎子算命所得,是利用迷信进行欺骗取得的,法院只能保护合法财产的继承权,非法财产在审理案件时可以依法没收。另一种意见认为:瞎子算命固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于一般的欺诈行为,现在并无取缔“算命”,没收其所得的法规,对其遗产予以没收无法律依据,可以作遗产继承。我们研究,倾向于可以作遗产继承。因对这种案件过去很少碰到,政策界限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吃不准,特此报告,请予复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方巧娣赠与不能成立应否按法定继承处理问题的函(节录)

·1987年11月5日

·〔1983〕民监字第1502号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于1982年10月5日审理判决的徐应祥诉方兴桂房屋继承案,因徐应祥不服,向我院申诉,经我院审判委员会讨论认为:

、你院认定方巧娣将讼争房屋赠给方兴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第一,根据政务院1950年颁布的《契税暂行条例》规定,房屋赠与要由双方订立契约,并办理过户纳税手续。此案既没有办理过户纳税手续,也没有赠与契约,不符合房屋赠与的规定。第二,方瑞英、罗咏陶、何泽其的证言都是间接证据,并且是彼此孤立的,无旁证可资印证,证据力不足。1962年方兴桂去香港前,是方巧娣书面委托罗咏陶代管房屋,方兴桂照此委托书将产权证和租簿等转交罗咏陶。所收租金,除缴纳房地产税和房屋修缮费用外,作为徐景泰胞姊徐保娣的生活费。此节为罗咏陶证实,亦为方兴桂所承认。这说明行使该房屋所有权的是方巧娣而不是方兴桂。即便方巧娣在1957年时曾有过将房屋产权赠给方兴桂的意愿,其1962年的行为也足以证明改变了原有的意愿。因此,方巧娣将房屋赠给方兴桂是不能成立的。

、方巧娣既然生前对争执房屋未作过处分,其死亡时该项房产应作为遗产由其丈夫徐景泰继承。方兴桂属于第二顺序继承人,在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情况下,不享有继承其胞姊遗产的权利。徐景泰在香港所作的遗嘱不违反我国法律,应认定有效。徐应祥依据该遗嘱取得所争执的房屋所有权,应予准许。

、(略)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王安贵诉王景斋继承案的电话答复

·1987年12月16日

·〔1987〕民他字第68号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你院请示的王安贵诉王景斋继承一案,经研究,现电话答复如下:

我们基本上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倾向性的意见,即观海一路10号的四间自住房,属李淑安、王景斋所共有。李淑安病故后,对自留的四间房屋,可按先析产后继承原则进行处理。在具体分割时,要考虑子女们对被继承人所尽义务的多少以及房屋的结构,长期使用状况等因素,妥善处理。

附一: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王安贵诉王景斋继承一案的请示报告

1986年7月29日 〔1986〕鲁法民字第61号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受理的王安贵、王银霞、王风霞诉王景斋继承一案,自1975年以来,先后经第一、二审多次处理,至今没有了结,主要是对如何处理意见不一致。为慎重起见和正确执行政策,在判决前特向最高人民法院汇报请示,现将该案的主要案情及第一、二审和我院的初步处理意见报告如下:

原告:王安贵,女,50岁,汉族,原籍辽宁省营口市,系青岛市黄海制药厂技师,住青岛市观海一路10号。

原告:王银霞,女,52岁,汉族,原籍辽宁省营口市,现在山东聊城农科所工作(委托王安贵代理)。

原告:王风霞,女,61岁,汉族,原籍辽宁省营口市,系青岛台西一路托儿所退休工人。

被告:王景斋,男,48岁,汉族,原籍辽宁省营口市,系青岛市邮电局干部,住青岛市观海一路10号。

委托代理人:刘柏林,青岛市法律顾问处律师。

原、被告系姐弟关系。其父王兴周于1949年病故,遗有青岛市台东三路128号房屋72间,观海一路10号房屋12间。王兴周有法定继承人6名,即,妻李淑安,前妻儿子王阳斋(在原籍,1980年病故),长女王风霞,1945年出嫁,次女王银霞,时年15岁,三女王安贵,时年13岁,儿子王景斋,时年10岁。王兴周故后,继承人对遗产未分割。李淑安与王银霞、王安贵、王景斋一起生活。1952年房地产登记时,王银霞(时年19 岁)和王翠霞(即王安贵,时年17岁)向房产登记机关出具放弃继承的证明。“观海一路10号的房屋的产权归弟王景斋继承(现在否认)”,于是台东三路128号的72间房屋由李淑安继承登记,观海一路10号的12间房屋由王景斋继承登记。并分别于1953年4月14日和1953年6月30日在青岛日报公告,一个月后无异议发给房产证。

1958年对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台东三路及观海一路的两处房屋均符合改造起点。因此,房管机关以两个房主一个家庭只留一处自留房的原则,根据王景斋的申请(李淑安没有申请),经房管部门批准,按三口人(李淑安、王安贵、王景斋)给留观海一路10号住房2间、厨房一间,储藏室一间,共42.96平方米作为自留房,余者全部改造定息全家共同享用。

1959年其母李淑安患病,当时王银霞、王安贵均在外地工作,王景斋在济南上大学,为照顾其母,姐弟三人共同商量,让王安贵辞职回青,将户口迁回青岛,落于观海一路10号居住至今。1962年1月18日李淑安病故,1966年10月王景斋让王安贵申请将房交公,从此王安贵按月交纳全部租金。1968年5月因姐弟二人闹矛盾,经市南房办,派出所及街道办事处将房屋分开各自交房租,1974年6月王景斋从外地调回青岛工作后,即享受房租补贴,并交纳全部房租,直至1981年私房发还。

1975年2月王景斋以王安贵不纳房租,撵其搬家倒房为由起诉法院,市南区法院于1976年12月25日判决后,王安贵不服上诉,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77年5月14日判决,对一审判决作了部分改判。第二审判决后王景斋提出申诉,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复议认为:原第一、二审判决,事实不清,标的不明,适用法律不当,于1980 年5月27日以(79)民监字第3号撤销原第一、二审判决,待此房落实政策后,自行协商解决。

1980年12月王安贵、王银霞、王风霞向市南区法院起诉要求依法继承其父母遗产。区法院受理后,经审理于1980年5月27日判决,以1952年房产登记时原告出具证明同意将观海一路10号的房屋归王景斋继承。1958年的自留房是给房主王景斋留的,此房不属遗产。将原告起诉驳回,原告不服上诉中院,中院于1983年1月22日以原判决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发回重审,并附内函一份。市南区法院重新审理后认为:

1.1952年房产登记时,王安贵、王银霞对产权已放弃继承,后来知道产权转移也没有主张权力,应视为放弃,因此,登记是有效的。

2.1958年对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房主改造,自留房是给产权人留的,因此,自留房的产权仍属原房主所有。

3.根据青岛市房产局〔84〕青房管字第4号复函精神,观海一路10号的自留房,是给房主李淑安和王景斋留的,产权各有一份。因此,应先析产后继承。

4.继承份额的确定必须根据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尽义务大小和居住情况而定。据此,市南区人民法院的处理意见是:

①观海一路10号原王景斋、李淑安的自留房四间,其中13.65平方米一间及7.05平方米厨房一间(留出去厕所的公用走廊)归王景斋所有; 17.97平方米一间及4.29平方米储藏室一间属李淑安之遗产。

②李淑安遗留的二间房屋,储藏室一间由王景斋继承; 17.97平方米房屋一间由王安贵、王银霞、王风霞三人继承(王安贵40%、王银霞30%、王风霞30%。

③厕所、走廊、阳台公用。

市南区人民法院考虑到此案几经反复没有处结,为了慎重起见,除向中级法院汇报外,并向省高院写了请示报告,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听取汇报之后,进行了多次研究,大多数同志认为,双方所争执的房屋,应全部作为遗产处理。其理由是:①房屋更名时,违反了婚姻法关于男女都有平等继承的原则;②放弃房屋继承的证明不实;③其母李淑安无权处理二个女儿的财产。但个别同志则认为:鉴于历史情况,觉得市南区法院的处理意见是可行的。

省高院阅卷后,进行了多次研究,鉴于此案的历史复杂情况,我们的处理意见是:①1958年私房改造留房是给三人(李淑安、王安贵、王景斋)留的,应归三人共有,其母那一份作遗产处理。在处理份额上,因王安贵对其母尽的义务最大,理应多得一点;②双方所争执的房屋全部作为遗产处理。

以上两种意见,我们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当否,请指示。

附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王安贵诉王景斋继承一案的补充请示报告

1987年4月27日 〔86〕鲁法民字第61号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受理的王安贵、王银霞、王凤霞诉王景斋继承一案,我院于1986 年8月份派人向最高人民法院作了汇报(有书面报告)。在听取汇报时,提出几个问题让我们再予补充。现将补查的情况和我院审判委员会研究的处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最高法院提出几个问题的查对情况

1.关于1952年办理房产继承登记时,王兴周前妻之子王阳斋是否知道此事,他对此事的态度如何?经查,王阳斋(1980年病故)的三个儿子一致表示:他们虽然不知道1952年办理继承一事,但表示不参与诉争,愿意放弃继承。

2.李淑安前夫之女王凤霞是否知道1952年办理继承一事,她对此事的态度是什么?经查,王凤霞说,因她早年结婚,婚后常年住在婆家,很少回娘家,所以,不知道此事。但主张继承其父母的遗产。

3.关于对王安贵、王银霞1952年有无图章一事,经询问王安贵、王银霞均称:自从上大学时,为了提取家里捎给的物资才刻的图章,使用至今。别无其他图章(无旁证)。

二、省院审判委员会对此案的处理意见

自高院汇报回来后,根据高院的指示精神在庭内进行了讨论。为了慎重起见,又向院审判委员会作了汇报。审委会的处理意见是:

1.有的同志认为:1952年办理继承登记时,由李淑安作主,将观海一路10号房屋12间归王景斋一人继承,剥夺了王兴周前妻之子王阳斋、李淑安前夫之女王凤霞的继承权的作法是违背法律的。因此,不应予以承认,应将现在所争执的四间房屋全部作为其父母的遗产处理。

2.绝大多数同志认为:(1)1952年办理继承登记时,王银霞,时年19岁,正在大学读书。王安贵,时年17岁,正在青岛中学读书。而且此事已于1953年4月14日和1953年6月30日两次在青岛日报上公告,一个月后才办理的手续。即使当时是由其母作主办理的,但28年来从无一人提出任何异议;到1980年姐弟闹矛盾时,才提出否定自己的声明,是毫无根据的,因此,应视为有效。(2)根据青岛市房管局〔84〕青房管字第4号复函精神,观海一路10号的自留房是给房主李淑安、王景斋留的,房产各有一份。这个意见是符合最高人民法院1982年4月5日〔82〕民他字第7号“关于私房改造时留给房主自住房产权归谁所有问题的批复”精神的。鉴于历史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情况不易查清。尽管当时李淑安办理此事时,没有把其夫王兴周前妻之子王阳斋和她前夫之女王凤霞考虑在内,即将台东三路128号房屋72间落在她自己的名下,又将观海一路10号房屋12间落在王景斋的名下。虽有不妥,但已成历史事实。我们的倾向性意见是:同意第一审法院的处理意见。即:将观海一路10号的四间自住房,归王景斋和李淑安所有。按先析产后继承原则处理。在继承的份额上可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义务多的三女儿王安贵。

以上处理意见当否,请批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孙世界、孙世明与孙洪武等人房屋继承申诉案的复函

·1990年2月5日

·〔89〕民他字第46号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民〔1989〕150号关于孙世界、孙世明与孙洪武、孙洪德、孙淑芹房屋继承申诉一案,对土改时祖遗房产填写土地房产所有证后的产权确认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我们同意你院的第一种意见,即双方诉争之六间房产系祖遗房产,其父辈孙履忠、孙履坦兄弟2人未曾分家析产。在土改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时,孙履坦将该房产填写在自己名下,但未载明家庭人数,据土改干部证明:“该房是哥俩的,土地证填写谁的名都行。”因此,该房产应视为孙履忠、孙履坦之父遗产,按先析产后继承的原则处理为宜。具体如何分割,请根据实际情况酌定。

以上意见,供参考。

附: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报告

冀民〔1989〕150号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孙世界、孙世明与孙洪武、孙洪德、孙淑芹房屋继承申诉一案,因涉及对土改时祖遗房产填写土地房产所有证后的产权确认问题,请示我院。经研究,由于意见不一致,特向你院请示。现将案情和处理意见报告如下:

孙世界、孙世明之父孙履忠与孙洪武、孙洪德、孙淑芹之父孙履坦系同胞兄弟,在原籍唐海县曾家湾有祖遗正房六间。孙履忠、孙履坦解放前在唐山市开三义店,土改前孙履坦回原籍唐海县曾家湾村与其父孙继宗(1941年故)共同生活。

1947年土改时,孙履坦在家定为贫农成份,孙履忠因在唐山市成份未定,也未参加土改。1949年10月24日孙履忠在唐山市胜利路新桥头自购房3间。1953年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时,孙履坦将祖遗房6间填在自己名下但未载明家庭人数。1957年孙履忠回原籍提出与孙履坦分割祖遗房后卖掉,孙履坦以孙履忠在唐山市有3间房产为由予以阻拦,祖遗房产未能分割,后一直由孙履坦居住。1973年、1976年孙履忠、孙履坦相继去世,去世前兄弟2人未曾分家析产。1982年孙履坦之子孙洪武将祖遗房6间以4600元卖子孙洪奎名下居住为业。为此发生纠纷,孙履忠之子孙世界向法院起诉要求继承祖遗房产。一审法院通过土改老干部调查,均证明,土改时孙履坦在家守业,成份是贫农,是不动产户,房是哥俩的。土地证填谁的名字都行。故判决:双方对争执的房产都有继承权,孙洪武从卖房款4600元中扣除修房费1600元外,由双方均分。判后双方都不服提出上诉。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1984年6月终审判决:祖遗正房6间所卖之款4600元双方各继承2300元。判后孙洪武一方不服多次申诉,其理由是:他家在原籍参加土改,并发给土地房产所有证。孙世界家未回村定居,不给其分房和土地。1986年3月,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祖遗正房六间所卖之款归孙洪武一方所有,判后孙世界一方不服多次申诉。其理由:正房六间系祖遗产,未曾分家析产;土地证上只填孙履坦姓名,未填全家人口,不能归一方所有。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意见:撤销本院1986 年3月再审判决。维持1984年6月本院终审判决。

我院经研究,有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孙履坦、孙履忠兄弟2人未曾分家析产。1947年孙履坦在原籍参加土改定为贫农成份,将祖遗房产6间登记在自己名下,但土地房产证上未载明家庭人口数,应视为孙履坦、孙履忠之父的遗产,应由其2人继承。

第二种意见认为:双方争执的六间房产,土改时已填到孙履坦名下,孙履坦又定为贫农成份,根据“有关土改遗留的房屋确权纠纷,一般应以土改时所确定的产权为准”的原则,应归孙履坦所有,由其子女继承。我院倾向第一种意见。

当否,请批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周祖德、周祖明等诉周祖华、周祖荣等房屋纠纷一案如何处理的复函

·1992年7月13日

·〔1992〕民他字第24号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2年1月13日关于《周祖德、周祖明等诉周祖华、周祖荣等房屋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街面房屋系其祖父母周树堂(1943年故)、周邱氏(1980年故)于1936年购置。1951年土改时确定,周家房屋不进不出。周邱氏在去世前一直居住此房,双方当事人都不能证明已分家析产。周祖华等所持土地房产证系其父周先富1954年自报的,证上无周邱氏的名字,却有土改后出生的周祖华、周祖萍的名字,所以该证没有真实反映周家土改时的实际情况。据此,我们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第二种意见,即争议的房屋应认定为周邱氏夫妇的遗产,并按法定继承处理为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娟婷与王万福、陈玉兰继承纠纷一案的函

·1994年12月7日

·〔94〕民他字第10号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4〕陕高法民再字第03号《关于王娟婷与王万福、陈玉兰继承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我们认为:从该案情况看,王学、王娟婷夫妻自1980年冬起即与其父母王万福、陈玉兰分灶另炊; 1981年3月5日王学夫妻与其父母王万福、陈玉兰又分立户籍,各为户主,均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进行土地承包、生产经营和经济核算;对外亦各自独立地与他人建立债权、债务等民事关系。据此,王学、王娟婷与王万福、陈玉兰分家的事实应予认定。现当事人双方讼争之四间水泥平板房,系王学、王娟婷投资所建,应认定为他们夫妻共同财产。王学死亡后,应依照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由王学的法定继承人依法继承。至于遗产的具体处理,可根据情况合理分割。

以上意见,供参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空难死亡赔偿金能否作为遗产处理的复函

·2005年3月22日

·〔2004〕民一他字第26号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粤高法民一请字〔2004〕1号《关于死亡赔偿金能否作为遗产处理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空难死亡赔偿金是基于死者死亡对死者近亲属所支付的赔偿。获得空难死亡赔偿金的权利人是死者近亲属,而非死者。故空难死亡赔偿金不宜认定为遗产。

以上意见,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