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滋阴有六忌,小心莫中招
中医是很好的医疗方法和技术,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哲学,在众多中医职业人员之中,很多人其实只是把中医看成治病的工具,看成是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中医的内在特性。
比如,很多人治疗咳嗽,一个方子里面全部是止咳的药,紫菀、百部、百合、五味子等,只要是可以止咳的药都放在一起,病人吃了大多数时候能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并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这种医生我们把他叫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人摸象。
另外一种医生则是“庸医”,在这种人之中,最多的是凡病都从阴虚论治,不管什么病上来就是六味地黄丸,就是滋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代有一个医家,对内伤病专门推崇六味地黄丸,而且说得神乎其神。
其实,在滋阴的时候,如果路子不对,会出现很多后遗症,害人不浅。
咳嗽滋阴,则现痿证
很多人咳嗽,都有一部分燥气伤肺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治疗咳嗽就是滋阴,滋阴可以很好地克制咳嗽,使咳嗽不会那么严重,但是久而久之,人就得肺痿病了,所以对咳嗽必须辨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遇寒则祛寒,遇热则除热,遇湿则祛湿,不能一概而论。
痢疾滋阴,则成鼓胀
很多人得了痢疾,都会出现一些燥邪伤阴的现象,如果此时按照阴虚来治疗,就会被补成鼓胀。痢疾源于下焦湿热气滞,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理血、行气,即使有些微阴虚的情况也不能按照阴虚来治疗。
疟疾滋阴,则成痞证
中医所讲的疟疾并不仅指疟原虫引起的疾病,而是包括所有“一会儿发热、一会儿正常”的寒热往来的疾病,这种疾病在中医看来是邪在半表半里,最应该以和解的方法治疗,如果滋阴,就会成为心下痞的疾病,按照现代医学来说,就会形成胃炎。
痰饮作阴虚治,则成肿胀
痰饮病说白了就是身体寒湿之气太甚,这个时候再滋阴,就是封堵了湿气的出路,脾、胃、肾、膀胱都不能很好地转化湿邪排出体外,所以就会形成肿病。
吐血遗精作阴虚治,可成虚劳
吐血、遗精可能是由于人体的气血不通畅,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通畅经脉,比如疏肝顺气,此时若一味按照阴虚治疗,就可能会导致虚劳。
湿阻食滞作阴虚治,则成关格
湿阻食滞,一方面是湿气重,蕴结中焦;另一方面则是脾胃虚弱。在脾胃系统内,脾主运化,胃主消磨,脾喜燥,胃喜润。脾胃虚弱则脾运化不足,而胃中积食,这个时候用滋阴的方法润之,就会使脾的运化功能更弱,形成关格,导致吃不下饭。
以上几种都是在滋阴的时候经常碰见的情形,如果不小心犯了忌讳,病人不但不能很快好起来,还有可能被治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