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做错什么,却输了
2014年4月25日,微软宣布对诺基亚的收购正式完成。次日一早,诺基亚位于芬兰的总部大楼便正式换上了“Microsoft”标志。电信时代的巨头,就这么轰然倒下了。一时间,有人伤感,怀念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有人冷眼旁观,说早就预见了诺基亚的衰败;还有很多专家教授开始研究巨头衰败背后的原因……结论最终都指向这些点——一味地在旧系统上故步自封,缺乏创新能力,对新技术的涌现不够敏感,不积极拥抱变革等。然而,在这个故事中,最触动人心的还是诺基亚时任CEO说的那句话。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诺基亚时任CEO,约玛·奥利拉
诺基亚的故事不过是众多因为缺乏主动变革能力而被淘汰的故事之一,可是奥利拉的这句话让我久久难以释然。职场中的我们,亦如诺基亚一样,不畏惧激烈的竞争,却害怕无声无息地“被输掉”。我也曾很担心自己有一天变成“诺基亚”那样,傻傻地努力,却默默地被淘汰,而且全程浑然不觉,直到被裁判出示红牌而下场才恍然大悟。毕竟,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70后”,我的年龄毫无优势。我曾经很认真地对比我还小几岁的上司说:“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我落伍了,跟不上变化了,不要怕伤害我,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别让我成为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你什么也没有做错,你只是老了。”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
“焦虑”是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大龄单身找对象、年轻人找工作、结婚买房子、生完孩子拼辅导班,好不容易都“过河”了,“35岁”的职场大龄魔咒又来了……我们的身边总是笼罩着一种“来不及”的气氛。我一直非常抵触那些贩卖焦虑的鸡汤文,不是“砖家”们的哗众取宠,就是无良商家的营销套路。但回归现实,我们的身边确实总是有这样的焦虑故事。
秦奋,男,85后,“985”院校硕士毕业,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再三斟酌,为了解决户口,进入了一家有事业单位性质的金融企业,从事IT系统的相关工作。他当时内心的盘算是先拿到户口再说,工作有意思就接着干,没意思就交点违约金再重新出来。在工作的前6年里,他并没有偷懒。作为高学历人才,他是部门里的技术扛把子,被委以重任。单位里的工作他都认真完成,也会经常根据工作需要去学习充电,如单位里资讯有限,他就找一些在商业银行、互联网行业或者在国外工作的大学同学交流。平时他不太热爱单位的社交和应酬,面子上过得去就行。这样的他,偶尔还被单位里的老人们奚落说“书呆子气”。
6年后,户口解封,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找工作,目标对准了最热门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但是面试屡屡碰壁,被拒的理由基本都是:之前的工作业务场景太简单,经验不够;维护性工作偏多,开发性工作偏少;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节奏,从事业单位出来的人怕是适应不了;30出头了,到了我们这里职级匹配不了太高,35岁前的潜力有待观望……
为这一刻准备了6年的秦奋,就这样没了机会。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折腾:眼下这份工作多好啊,一签就是20年合同,有户口,又稳定,待遇虽然不及外面高,但是不用加班啊……

以上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秦奋还是辞职了,交了一笔不菲的违约金——将工作6年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秦奋仔细回想了这几年,得出了结论:“虽然我跑得不慢,但我是坐在汽车上追飞机。”他不怕辛苦,不怕竞争,不怕改变,他最怕的是“浑然不觉地被输掉”。
相信很多人都有着跟秦奋类似的经历,明明一直很努力地工作,持续创造绩效,也没有明显的懈怠和失误,为什么慢慢地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了?到底我们要如何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