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恥下問
普 bù chǐ xià wèn

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認為有失體面。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之文也。』」
虛懷若谷
自以為是

在上位者若能做到不恥下問,不但能增加自己的學問,更能贏得下屬的尊重。

辛棄疾是南宋最負盛名的詞人之一,到了晚年雖然已詞名大振,但寫作態度仍十分嚴肅認真。他在削職閒居二十多年後重新被起用,被派到前線去。
六十六歲的他登上鎮江北固山,俯瞰長江,回想自己幾十年的報國熱情已付諸東流,眼前國是人非,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一有名詞作。他為了使這首詞更臻完美,就設宴請來著名的文人墨客,徵求修改意見,那些頗有聲望的人都沒有提出甚麼意見。當辛棄疾最後徵求一個年輕人的意見時,賓客們以為此人年輕才淺,難有高論,但這個年輕人竟毫不遲疑地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首詞的優點固不待言,毛病還是有的。這首詞用典太多了,雖能表情達意,但畢竟不易理解。」
這位年輕人的話音剛落,辛棄疾就緊緊拉住他的手,連聲說道:「提得好,切中要害。用典過多,會使詞義隱晦、語句艱澀。」說罷,便親自給這位叫岳珂的年輕人斟了一杯酒,向他表示謝意。
後來,辛棄疾將這首詞反覆修改,但卻一個典故也刪不掉,只能暫時擱置。不久,辛棄疾因遭彈劾而被罷職,一年多後,他就與世長辭了。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怀古》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
辛棄疾不恥下問,虛心接受一個沒有名氣的年輕後生的意見,認真改詞,這件事一直被傳為詞壇佳話。今日的青年人在學問及人生經驗上更是不足,不是更要多學多問嗎?

你有向比自己地位或學問低的人求教的經歷嗎?感覺怎樣?若是負面的,你會怎樣說服自己克服這負面的感覺?

以「不恥下問」為主題,續寫以下句子,使之成為一篇完整的藉事說理的文章:
找不到!我遍索枯腸,但也找不到解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