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与社会发展:中国模式下的问题与挑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分析

有关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取向与功能的探索历来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学者甚至认为围绕中产阶层这一主题就可以写出“一部完整的政治社会学史”。[1]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并颇具规模,中产阶层的崛起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后果,对执政者和整个国家来说,这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研究者最初涉及中产阶层这一领域时,念兹在兹的就是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学家所倡导的政策取向的研究,往往强调中产阶层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中产阶层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支持渐进的改革而反对激进的变革。其实,上述两种观点提出的时候,中国还未出现完整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换句话说,中产阶层还未发展壮大为一股独立的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同时,也由于这一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相冲突,并带有意识形态与政治上的敏感性,从而增加了深入研究的难度。因此,虽然出现了不少理论性的观点陈述,但这方面始终是中产阶层研究的短板。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队伍日益壮大,中产阶层在社会上存在的事实日益明显,有关研究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发现,上述两种观点与现实中存在的中产人群的社会政治态度不相吻合,或者说,用前述两种观点来解释中产阶层的兴起可能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显得过于简单。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是“淡漠”,周晓虹称之为“消费前卫、政治后卫”[2],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态度取向是“去政治化”[3]。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产阶层的政治特性表现出极大兴趣,并暗示中国的中产阶层可能与这些东亚国家的中产阶层有共同点。不过,东亚各国的中产阶层在政治方面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中产阶层对民主和公民社会表现出较多的热情,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产阶层则表现出安于现状和对国家的依附特性。一些对社会运动感兴趣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以中产阶层为主的新社会运动——如业主委员会维权运动、消费者运动和环保运动等。不过,令人比较失望的是,在目前的中国社会,更引人注目、更为活跃的却是以下层民众(失地农民、拆迁户、农民工等)为主体、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的“群体性事件”,而以中产阶层为主体、以追求价值目标为主,有着相应社会政治诉求的新社会运动并未成为主流。新兴的“邻避运动”也只是在最近几年才稍露端倪。实事求是地说,“世界其他地区中产阶级的许多表征——广泛存在的公民组织、一种特定的社会精神、对于体现自身价值所持的基本的保守主义态度——还没有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主要特征”。但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Ken Lieberthal)所指出的“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如何沿着这几条切线打造自己,对整个体制的演变来说将十分重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