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架构、运营和数字化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2 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平台在用户数据积累、分析、使用以及将互联网消费者转化为消费金融用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用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低的成本更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风险水平,也可以基于数据挖掘识别优质客户,从而提高盈利水平。但是互联网平台在资金成本和资金来源稳定性方面不具优势,需要构建平台生态,以便通过资产流量转发的方式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盈利水平。

相比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拥有更纵深的消费场景以及更强大的渗透能力,发展潜力巨大。除BAT外,美团、滴滴、京东等生活服务平台和电商也都加速布局市场,开发新产品,或者与银行机构合作导流助贷业务。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有着庞大的客群,而且有较为明确的消费需求,结合其多年积累的大数据资源,可以评估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有利于全方位构建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地切入消费场景,由其自身提供消费金融产品,比转到其他平台再申请消费金融服务更方便、快捷。消费金融产品体验成为互联网平台生态建设的一种有益补充。

互联网平台通过各自关联的网络小贷、保理和消费金融牌照,依托平台的客户资源,从自身平台分期逐步发展到其他消费场景分期。行业巨头已经切入细分垂直领域,如租房、旅游、医美、教育和装修等。垂直领域消费的目标客户主要为传统金融服务不充分的三、四线城市,低学历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等。

从互联网平台服务的客群角度分析,互联网平台的人群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及特定互联网场景的消费群体,其中包括从未有过信贷行为的白名单客群。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主要满足“80后”“90后”青年人高频、小额的消费金融需求。

互联网平台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线上消费场景,这也是其核心优势之一。互联网平台基于前期大量的资源投入,建立了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从而获得了与央行征信数据互补、大量且完善的行为数据,如消费数据、交易数据、社交数据等,便于从多角度判断用户的信用风险。目前,消费金融产品是互联网巨头流量变现的一种好方法,与银行机构合作发展助贷业务、对利率进行分成是一种增加利润的成熟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