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移动办公的本质
任何产品的诞生一定是它找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存在的痛点,或者潜在的需求。定位的问题越准确,痛点越精准,需求越强烈,那么对应的产品就越可能获得成功,因为它找到了自己的本质,对本质的把握越精准,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上就会更加有的放矢。很多昙花一现的产品多半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解决的痛点不精准,抑或是一种伪潜在需求。
相同领域里的问题、痛点、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改变。而不同的人群会因为自己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工作性质、知识层次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诉求。
1.关于滴滴出行的分析
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打车案例为例,在滴滴出行这样的产品未推出之前,打车的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痛点和需求呢?
首先从问题方面来看。乘客一方并不知道什么地方有车,站在路边等了半天也看不到一辆空车,有时候好不容易来了一辆空车结果司机要交班又不愿意接单,而司机一方则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需要打车的人,只能凭自己的经验,耗费大量的汽油到处开着招揽生意。但是滴滴出行平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乘客可以知道周边是不是有空闲的车辆,司机则可以知道离自己最近的一个需要用车的乘客,它很巧妙地把需要用车的乘客和正在招揽生意的司机连接起来。
其次从痛点方面来看。打车整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个痛点,作为乘客来说需要等在路边忍受风吹日晒。如果是雨雪天气则更是难受和不方便,滴滴出行就可以让你先订好车,等车差不多开到门口的时候再出门,让整个用车过程更从容。作为司机则很怕遇到讲不清地址的乘客,原先上车之后需要口头交流目的地的情况,在滴滴出行平台上已经变成了接单后就已经规划好了线路。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最怕的就是遇到堵车的情况,于是滴滴出行平台上规划的线路是根据实时的路况进行计算推荐,尽可能做到避开拥堵路段并选择最短路线。到达目的地后,以前需要用现金支付车费,对于乘客和司机双方都有诸多不便,有可能收到假币,乘客甚至会对费用有异议,在滴滴出行上则通过预先计算车费并采用电子线上支付的方式,让乘客真正做到下车即走。
最后从潜在需求来看。其实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和痛点后,就已经是一款很不错的产品了,因为已经解决了打车过程中非常通用的问题和痛点,但是不代表它不可以再改进了。一个很明显的潜在需求就是一个城市里计程车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打车的需求无时无刻,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刻,为什么不利用城市里其他的私家车?前面也提到了不同的人群因为各自背景的不同也会有不同诉求,有的人希望费用更优惠,有的人希望更安全。有的私家车司机专职接单,而有的只是顺路接单,有的甚至还需要代驾。各种潜在需求都会逐渐显现,所以滴滴出行又根据不同人群推出了快车、拼车、顺风车等相对快捷优惠的服务,也有专车、出租车、敬老出租等更为专业的服务,还有代驾、试驾、自驾租车等特殊的服务。
所以,滴滴出行的本质是什么?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滴滴出行不是简单地满足了乘客打车效率的问题,更是从多个维度解决了出行用车的难题,充分考虑到不同乘客、司机的诉求。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滴滴出行这款产品的本质,那就是解决了出行难题(见下图)。

2.移动办公的本质
(1)如何定义“移动”
通过对滴滴出行的剖析,我们再来看看移动办公的本质。有人说2015年是移动办公市场的元年,因为这一年不仅有像深耕企业市场多年的金蝶云之家,也有像阿里钉钉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还有国外的独角兽Slack。除此之外,各种大大小小知名和不知名的移动办公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颇有当年各种团购网站“百团大战”的情景。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地将工作场景作为切入口,有的定位于企业社交,有的定位于团队协作;有的定位于流程审批;有的当作工作入口提升工作效率,有的倡导手机办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还有的则在打造连接各种专业应用的平台。林林总总,这些产品是否抓住了移动办公的本质呢?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出具的一份《2016年移动办公全景报告》中指出:“根据狄利克雷函数的移动办公解析,移动办公是碎片化解决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管理四大核心问题。你永远无法定义它的边际,但它客观存在。”这个定义从描述上似乎有点笼统,一方面感觉移动办公会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又很难做出很精准的概括。
2016年因为资本“寒冬”,加上许多产品本身的定位不清晰,以及对移动办公本质理解的偏差,淘汰了不少移动办公产品,因此,移动办公的市场格局也渐渐明晰。到2017年,一定是只有正确认识到移动办公本质的产品才会体现出生命力,并且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所以,移动办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如何定义“移动”?首先,不少人认为移动办公中的“移动”是指用手机这种智能移动设备办公,因为现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特别是在大城市,高速移动网络覆盖面广,加上手机的性能提升、硬件配置增强,为大家用手机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不过,移动设备并不是只有智能手机,如Pad、智能手表、手环、笔记本电脑其实都是移动设备,这些移动设备也可以或多或少地处理工作(见下图)。这就有别于使用公司给员工专门配备的不可随时移动的台式计算机工作。

其次,“移动”的另一个解释应该是地点的不固定,不同于每天长时间在固定地址的公司、固定的工位上办公,现代人或许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地点开展工作。我们可能在家中,可能在咖啡馆,可能在公园、海滩,可能在酒店,甚至在多个地点进行切换。这种工作地点的切换并不一定是岗位工作的需要(如销售、市场外出见客户),而是一种更为自由的选择。
最后,“移动”还有一个维度是人的状态处于不稳定中,即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对着计算机正襟危坐,有可能正在坐车、开车,有可能正在跑步、运动,还有可能在飞机、高铁上,这个时候能处理的工作内容又会有很大的不同(见下图)。

不难看出,移动办公就是针对操作设备从固定到移动、办公地点从确定到变化、员工状态从静止到运动三种不同维度的移动给出综合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里也需要分析移动办公中的“办公”两个字。所谓的“办公”应该如何理解?难道说移动办公应用可以帮你完成各种工作吗?关于工作的四个维度,前面章节已经有了简单介绍,下面将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分析,很显然移动办公中的“办公”肯定不能帮助你完成“岗位”工作。岗位工作就是指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并且直接能产生结果的工作,比如厨师炒菜、教师上课、司机开车、程序员编代码、设计师绘图,俗称“饭碗”。移动办公不是让你通过移动办公的应用去完成你的“饭碗”工作,这样的工作仍然需要你自己去利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配合合适的生产工具完成。
所以,移动办公的本质并不是让你随时随地工作,因为有些工作你不可能随时随地完成;移动办公的本质也不是让你用手机办公,因为即使手机是个人信息处理的中心,功能强大,但是很多工作用手机完成不了;移动办公的本质同样不是提升工作效率,因为当你用手机在咖啡馆、在跑步时的工作效率不会比你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的工作效率高。
(2)沟通是移动办公的本质
如果说滴滴出行的本质是解决出行难题,那么移动办公的本质就是解决工作中的沟通问题。有人会说,日常沟通用微信、电话不就已经足够了吗?这里说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消息、邮件、电话或是面对面交谈。除了这种直接沟通之外,工作中涉及的会议、汇报、流程、培训、分享都是沟通(见下图)。沟通是团队协作的必要环节。
既然是工作中的沟通,那么和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就有很大区别。工作中的沟通首先对象就会有很多不同类型,内部有上司、下属、同级别和跨部门的同事、高层领导等,外部有甲方、乙方、合作伙伴、上下游、用户等。与这些人谈工作上的事情,在沟通上会有很大区别。也许你们在微信上是好友关系,但是一旦涉及“正事”自然要公事公办,不可能那么随意。

工作中的沟通在内容上有的是有严格时间要求的会议通知,有的是涉及信息安全的文件资料,有的是需要持续跟踪的工作任务,有的是涉及多方协作的流程审批。很显然仅仅依靠普通的社交软件无法完成有效的工作沟通,还会有各种安全隐患,这无论是对沟通双方还是企业都是不合适的。
工作中的沟通在形式上也会多样化,普通的社交软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沟通方式,比如消息、录音、语音/视频电话。但是沟通内容种类繁多,对沟通的形式自然也有对应的要求,不可能一招通吃。不同的沟通形式又意味着留底、证明、过程记录、结果跟踪,这些都是工作沟通中所需要的严谨。
为什么很多人反感用个人社交应用谈论工作?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工作中的沟通涉及的对象、内容、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对象有很严格的区别对待,不同的内容又需要不同的沟通形式,如果把这些要求统一塞入个人社交软件中,跟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混杂在一起,难免会让人感觉“分裂”,甚至会因为个人疏忽导致不必要的错误和尴尬。
不同的办公设备,不同的办公地点,成员不固定的状态,就必然对于工作中的沟通提出了很多挑战。我在计算机前给你提交了一个流程审批,如果你同样在计算机前可能会立即看到一个待处理事项,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在计算机前可能就没有看到。我要跟你讨论一个方案,如果你就在旁边,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当面写写画画,但是你现在根本就不在办公室,那么我们还能不能讨论?我要召集一个项目会议,如果项目组成员就在一个办公室,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找一个空闲的会议室开始会议,但是如果你正在公园跑步,他正在出租车上,还有人在家中,我们这个会还能不能开?
可见移动办公的本质不是所谓的随时随地办公,不是用手机办公,也不能帮你完成岗位工作,而是去解决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除了同公司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还有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还有内部员工与外部商务伙伴、客户、用户的沟通,如果上升到公司层面,还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甚至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移动办公就是要全面解决各类沟通的体验,杜绝无效沟通,减少沟通时间,改善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效率,促进沟通和谐。这就是移动办公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