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信托业务风险控制
一、信托产品的设立流程
不同类型的信托产品,其设立流程是不同的。以融资类集合信托产品为例,信托产品的设立流程主要包括尽职调查、产品审核、产品推介、产品成立四个部分[5]。
表1-3 信托产品的设立流程
鉴于信托行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尽职调查是信托产品中尤为关键的环节。信托项目的尽职调查工作,通常是为了保证信托财产的安全性、实现信托目的以及便于信托公司对信托项目进行决策,而由信托项目组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对信托项目的可行性、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的论证、分析和评估工作。尽职调查作为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信托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充分揭示项目的风险、瑕疵、特点和对策等,充分重视项目的现金流,重视调查项目中其他权利主体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充分重视时点偿付、流动性压力等关键问题。
无论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融资,尽职调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不过做法、侧重点有所不同。1.查阅资料。广泛收集资料是尽职调查的开始和基础工作。围绕融资人、关联公司、行业、产业链、产品、技术、上下游、竞争对手等方面,尽可能收集全面、客观的资料,使自己在与融资人直接接触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找到需要了解问题的方向。2.实地调査。与高管、核心技术、销售人员交流与访谈,从内部了解公司的历史、现状、战略、技术先进性与成熟度、市场竞争力等情况,形成对公司发展的判断。实地考察项目公司,参观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了解库存、能源消耗,观察产品销售记录、物流运输等情况,与企业普通员工甚至周边居民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等,眼见虽然不一定为实,不过如果考察的时间跨度和细致程度足够,还是能够佐证经营状况的。报表、总账、明细账、会计凭证、传票、电算化比对,需要将审计报告的内容转化为真实的状况。既然来了项目所在地,顺便走访一下行业主管、工商税务、能源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也是举手之劳,一个高调企业不一定是好企业,可是不为人所知的企业一定不是好企业。实地调查是一个考验人的活,去实地调查的人除了要有一定的耐性和细致,同时还必须掌握产品、工艺、设备、财务等知识,否则盲人摸象的事还是别做了。3.多途径验证。收集了资料,实地考察了公司,面上的活做完了,可是如何验证公开渠道和融资人提供的资料,行业专家、供应商、客户乃至竞争对手都是最好的对象。例如,通过供应商可以印证公司产品生产数量的真实性。作为金融机构我们还有一个更好的途径,可以对其竞争对手进行调研,因为他们也要融资,即使不是向我们也会向同业,而金融界的人脉是互通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学某些PE,先找一家同类公司做一个尽职调查,而后再奔向目标企业。总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尽职调查实际很明确,需要做到专业、客观、全面,不过这一切要看尽职调査的时间与质量要求,以及参与人员的能力、素质与责任心。[6]我们提倡秉持“系统性的思维”进行尽职调查,即把信托项目交易运作的各个要素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控重点,关注细节,重视过程。
二、信托产品的风险防控
金融机构的主业就是经营风险,小发展小风险,大发展大风险,但不能惧怕或回避风险,信托公司亦是如此。客观地讲,风险是关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其本质应该是中性的。从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风险是一种经营成本,是信托公司各项业务的本质所在,而管理风险则是信托公司赢得效益的手段和路径。
风险管理是信托公司的基石。任何一项信托业务,从筹备、受理、设计、审批、销售、执行、终止的全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因素,都需要管理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管理不能涵盖一切,信托项目的决策和控制方案是否可行,取决于风险管理、合同规范、合乎策略、成本效益、人才技术、时间制约等多种因素,不单单是风险管理决策的问题。
对信托公司而言,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严密的过程。风险管理贯穿于信托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受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影响。通常而言,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风险主要有七类:信用风险、尽职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和政策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声誉风险。在信托实践中,信托公司防控风险的方法层出不穷,风险管理技术推陈出新,大体上包括八类:担保(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留置)、股权持有、资产信托(主要是指财产权信托)、结构化信托、合作方信用的软约束、资产承诺受让(或远期承接)、金融资源承接(主要指融资现金流的相互衔接与配合)、其他现金流锁定模式。
以市场上最受关注的房地产信托为例。信托行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房地产信托业务,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为信托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使信托业获得过去10年超常规的发展机遇。房地产业一路走来,辉煌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并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传导给了房地产信托。关于房地产信托风险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因素:1.宏观经济形势严峻;2.宏观政策的多变性引发系统性风险;3.房地产信托产品“被发展”——逆周期的快速成长加速风险积累;4.“零风险、高收益”的悖论和“99+1=0”的怪等式绑架了房地产信托;5.信托产品和市场交易的内在缺陷加剧了矛盾的交织和激化。
然而,房地产信托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到底这个风险的内涵是什么?第一,房地产业的问题是阶段性问题,在未来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中,房地产信托仍大有可为;第二,大多数房地产信托风险不是价值风险,而是流动性风险。关于房地产信托风险缓冲机制的具体设计,包括了以下四个层面:1.行业层面,设立信托业风险保障基金;2.市场层面,依据市场规律,构建私募性质的信托产品二级交易市场;3.信托公司层面,推动产业并购基金的形成和发展;4.产品层面,进一步提升信托从业人员的群体能力,创新房地产信托产品体系。[7]
作为从事经营风险的行业,应对适当的风险暴露也是一项基本功,而以往作为行业惯例信托的刚性兑付使得信托公司会更多面对融资人的流动性乃至偿付能力丧失的风险,这就要求必须具备资产处置、交易对手转换以及与资产公司合作的能力。首先可增信不动产流动化准备。信托项目一般都会安排不动产抵押增信,不过对于这些不动产的价值认定和流动性安排,多数信托公司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评估公司出具的评估价值报告是基于最佳利用的原则,而不是快速处置,并且对于处置难度、涉及的税费以及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折价均未考虑,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抵押率设定实质上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而这其中还没有考虑评估公司的能力、道德等因素。因此,信托公司应该与较大的不动产经营机构、基金进行战略合作,形成从初期价值认定、运行过程中价值变动判断到发生处置变现服务的体系,在信托产品设立之时即做好不动产流动性安排。其次是交易对手的转换。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对于经营实业并不在行,一旦交易对手出现经营风险,信托公司是没有能力拯救乃至接手公司,不过行业内的领先者乃至竞争对手可能成为公司或资产的接盘者,新的、更强大的进入者对于信托计划来说是一种风险缓释。事实上,银行对于优质交易对手的接盘并购一直持肯定态度,在实践中,许多信托公司已经与资产公司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8]总之,信托业务作为投行色彩浓重的资产管理私募经营模式,应该继续发挥信托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对利益与风险均能进行创新性的灵活配置,走稳钢丝,活出精彩。
[1] 程喻:《信托的门槛为什么是100万元》,载《证券时报》2015年3月30日。
[2] 吕建文:《以风险管理视角看待信托业务的发展》,载《金融时报》2012年8月20日。
[3] 中金公司研究部:《未来几年增长最快的金融子行业》,2011年9月21日,第6页。
[4] 参见《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通〔2010〕2号)。
[5] 平安信托、21世纪传媒:《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2)》。
[6] 吕建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尽职调查和怎样的资产管理能力》,载《信托周刊》2012年8月13日。
[7] 王晓龙:《从发展视角分析——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潜在风险和建立风险控冲机制的必要性》,载《2011年中国信托业峰会现场实录》。
[8] 吕建文:《以风险管理视角看待信托业务的发展》,载《金融时报》2012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