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已有研究总结
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企业的实践,相关学者已从管理创新过程机理、决策机理、效力提升机理和适配机理四个角度开展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尽管如此,相关研究尚未能揭示管理创新的本质,使得管理创新仍是一个停留在个体意念层面的空泛理念,尤其是中国企业普遍盛行的引进型管理创新实践仍旧处于“高实施率、高失败率”的困境中。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由于其是处于国外特定情境的组织创新行为或立足全球视角的创新行为(Birkinshaw et al.,2008),因此对于受发展阶段限制并受中国特色文化影响的国内企业而言,指导价值甚微。同时,在Birkinshaw、Hamel和Mol(2008)的论文获2008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最佳论文后,相关研究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后续研究非常少。就国内相关研究而言,尽管学者对当前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并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由于视角宽泛、积累不足以及研究结论和方法缺乏一致性等缺陷,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创新效力低下的根源,未能为组织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效力提升路径。
更为重要的是,在已有的国外研究中,除了管理创新传播研究,其他研究均关注全新型创新或未对引进型和全新型管理创新进行区分,因此未能突出引进型管理创新的特性。同样,国内相关研究亦未对广泛盛行的引进型管理创新给予特别的关注。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书基于国内外管理创新相关研究,在对引进型和全新型管理创新进行划分的基础上,专门关注普遍存在但效率低下的引进型管理创新实践,尝试在探明组织中观层面管理创新实现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组织微观层面引进型管理创新过程模型,揭示管理创新引进过程中管理者的作用机理、知识流动获取与传递机理以及组织动态能力影响机理等问题,最后本书探索了战略层和职能层引进型管理创新的适配机理,为系统提升引进型管理创新的效力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