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 力陈铁路修至清江浦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清朝名臣,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被称为台湾的“近代化之父”。刘铭传一生做过三件大事:一是跟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这成为他进入官场的起点,二是抗击法国侵略者进犯我国台湾,三是担任台湾巡抚,开发并建设台湾,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36年9月7日刘铭传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多人,他排行老六,脸又微麻,人称刘六麻子。他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后来父亲和两个哥哥先后离世,在世的几位哥哥都已成家,只剩刘铭传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拮据。他参加了当地贩卖私盐,曾受到官府的追捕。1856年夏天大旱,庄稼无收,民不聊生。刘铭传率附近农民到富豪家抢粮,官府派人追到刘家,没有捉到刘铭传,便放火烧了刘家的房屋,他母亲惊吓而死。从此刘铭传便举旗建寨。
当时,太平军已经攻下了南京,并建立起了与清政府相对的政权,达到了全盛时期。刘铭传曾想投奔太平军,后听说太平天国内乱,于是放弃。1858年,合肥知县英涵诬刘铭传谋反,知州邹笥审讯后放其归乡并好言抚慰。刘铭传感念其不杀之恩,从此投靠朝廷,并于1859年8月率部下团练,在六安击败陈玉成下属部队,并在1862年成为李鸿章所组的淮军中“铭字营”头领。刘铭传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廷的奖励加封。之后,他回到家乡立义庄、办义学,与他人合办了肥西书院,修建了紫蓬山寺庙、巢湖姥山塔以及合肥的包公祠等。
1880年,列强加紧侵略我国,四方告警,边疆普遍危急,清廷起用旧将率军守边,刘铭传也应诏入京。在接受朝廷觑见过程中,刘铭传上奏了《奏请筹办铁路折》。
在奏折中,他提出了自己的铁路计划:以北京为中心,向南修筑两条铁路,一条经山东至清江,一条经河南达汉口。由北京向东修抵盛京,向西通达甘肃。四条干线用费浩繁,可次第修筑,先修北京达清江浦的一条。
中国自修铁路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刘铭传在中国铁路的产生时期,第一个提出以北京为中心,向长江流域、向西北修筑几条铁路干线的综合铁路计划,从而引起了中国铁路问题的大辩论。他在几次辩论中,坚持在中国自修铁路的主张,曾为中国自修铁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他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期间,克服重重困难,修筑基隆至新竹的106.7公里的铁路,成为中国人自办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为我国铁路的发端作出了很大贡献。
1884年6月法军进犯台湾,清政府任命刘铭传授他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刘铭传当即奏上《海防十策》,被清政府采纳,接着他便赴台湾领军抗法。刘铭传在台湾时屡次打败法军登台的方案,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抛弃登台。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建省,百废待兴。首任巡抚刘铭传从设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要务入手,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奠定了台湾近代化的基础。然而,刘铭传的改革是在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清政府支配下进行的。在其推行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迫使他不得不于1891年告病辞官,返回安徽肥西故乡。
1896年,刘铭传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谥壮肃,准建专祠。后人评价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
刘铭传塑像(安徽合肥西紫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