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铁路百年人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韬 鼓吹铁路的第一报人

王韬

王韬(1828—1897),初名王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王韬,别号天南、遁叟等,江苏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近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今吴中区甪直镇)。王韬1828年11月10日在甫里出生,5岁随母亲识字,而后随任乡村私塾先生的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经学基础。1843年,15岁的王韬应县考中秀才,1846年到金陵应乡试不第。

王韬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

1862年王韬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从战略上为太平军献策。后东窗事发,书信落入清军手中,清廷下令逮捕。王韬在英国驻沪领事避难四个月后逃亡香港,从此改王利宾为王韬。在香港,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王韬从1867年冬起,用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于187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由此王韬被称为“中国第一报人”。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写成《扶桑记游》。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1893年,孙中山拜会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

王韬是早期铁路建设的热情鼓吹者,曾在多篇文章中述及铁路建设他说,中国南北道阻,货物转运困难如果修筑铁路,则远近相通,可以互为联络;“不独利商,并且利国。凡文移之往来,机事之传递,不捷而速,化驰若神,遏乱民,御外侮,无不恃此焉”他指出,“电报与铁路,西国以为至要之图,利国利民,莫可胜言,而中国以为不急之务,且以为中国断不能行,亦断不可行;或谓愚民惑于风水之说,强欲开辟,必致纷然不靖,是以利民者扰民也,此不宜者一也。或谓轮车之路,凿山开道,遇水填河,高者平,卑者增,其费浩繁,将何从措,即使竭蹶而为之,徒足以病民而害国,此不宜者二也。呜呼!是殆中国未之行耳,中国之民未之见耳。设使由少以成多,由近以及远,暂行试办,安见其必多窒碍乎?且铁路之所至,亦即电线之所通,其消息之流传,顷刻可知。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王韬创办的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循环日报》

王韬在1864年《上李鸿章书》中,曾十分感叹日本与西方通商仅七八年时间,“而枪炮舟船诸事,皆能构置”,相比之下,国内顽固派却拼命阻挠学习西法和引进铁路。他大胆地提出:“引进铁路,奋发图强,绝不能甘居日本之后。”1867年,王韬随传教士去英国,实地考察了铁路,访问了铁路的管理人员,亲身领略了西国“轮车之迅捷”。他热诚地希望国内豪杰之士及早掌握这一变革之道。他认为:中国若要富强,则必须“筑轮车铁路”,这样可以做到“皆与民共其利,乌俾民情得以自达,而不至於上下隔阂,则民间忠义之气,能奋发於无形”。同时,他还提到铁路在国防上的价值,认为“俾中国之大,远近可以相互联络,仓卒有变,调兵遣舶,数日而可至”。

1897年5月24日,王韬病逝于上海城西草堂,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