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大学体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配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大学体育是实现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基础,有条件的高校可办高水平运动队或各种运动俱乐部,以提高体育的普及程度和竞技运动水平。
一、体育与高等教育
21世纪的竞争是人与人全面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都要靠人去实现,因而必须完善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人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体的生理与心理素质,其发展靠全面的教育来保证。大学生是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身心素质的培养,主要靠大学体育来实现。
大学体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大学体育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发展对大学体育的要求所决定的。大学体育既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把教育理解为“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操学校和军事操练所传授的东西。第三,技术教育”。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这些论述和指示,阐明和确立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不仅赋予了学校体育以使命,确立了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还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的身心素质是整体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实施培养整体素质中身心素质的最重要手段,缺少体育,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体育必须与德、智、美育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
(一)体育与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培育,使他们养成所期望的品德。其内容包括人们的政治态度、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体育与德育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精神品质。高校体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体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体育活动为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运动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也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品格教育的行为指向与规范。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体育与智育
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增强人智力的重要手段。人的智力发展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之上,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坚持经常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育。适宜的运动可提高大脑对疲劳的耐受力,使人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更加敏锐,大脑神经细胞反应更加迅速,分析、综合能力加强,尤其有助于右脑的开发。智力的增长和发展,要求体力也得到相应发展,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会改善进行智力活动的条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体育同智育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斯坦福大学对全美获得优秀奖学金的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智力高的人比智力低的人身体更强健、更健康。
(三)体育与美育
美育的目标在于完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及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培养来塑造情感和心灵。审美心理结构与人的体制结构属于人的本质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但二者又存在着密切关系。体育侧重身体的锻炼,而美育则注重心灵的雕塑。人的体制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因而体制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活动,人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得动作协调、灵敏,并具有较快的速度和较好的耐力,促使人获得身体强壮健美、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的整体形象。此外,还可培养学生的姿态美、仪表美、心灵美,以及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美的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以获得体育及美育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使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创造健康的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求得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在于教育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健、情绪上的自我调节、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其目的在于,唤起个人和公众对健康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使人们运用知识和所掌握的保健措施,在面临与健康状态相关的问题时做出自我抉择,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健康教育分为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人身体的构造和功能、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学习卫生、营养卫生、运动卫生(包括坐、立、行正确姿势)、环境卫生和精神卫生等。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完整教育过程。体育要与卫生相结合,就是指在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中,必须讲究卫生。不讲卫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还会引发伤害事故,有损人的健康。因此,不管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都要考虑到合理的作息制度、饮食制度、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以及积极性休息等多方面因素。体育与卫生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图个强健,而更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就要积极吸取体育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健康需求。
三、体育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一般是指人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都要从适应环境与个人的需要出发,进行体育锻炼,以取得生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物质条件。终身体育是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思想一方面反映了在现代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下,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体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文明给人体健康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人们要适应高速度、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以及现代文明对人体提出的挑战,必须进行终身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锻炼依据人的生命活动及人体发展和完善的变化规律、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对人体质量提出的要求,结合终身教育而不断发展。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人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有恒,才能获得持续性的锻炼效果。所以,终身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体育,还包括学前体育和学后体育的连续过程。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使体育锻炼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人需要不断地接受科学的体育指导,才能提高健身效果。能否科学地指导人们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涉及如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中身体心理素质的大问题。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校体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技能和素质的正常发挥,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身体,既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从事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另外,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教育过程,通过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既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质增强,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