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运动损失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 运动损伤防止概念

一、概述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运动损伤学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通过总结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间等,为改善运动条件,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它使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严重者还可引起残疾,甚至死亡。对一般体育爱好者来说,运动损伤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给广大群众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运动损伤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只要我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常用的运动损伤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如皮肤损伤、肌肉与肌腱损伤、关节损伤、滑囊损伤、骨损伤、神经损伤和内脏器官损伤的等。

2.按伤后皮肤或黏膜完整性分类

(1)开放性损伤 伤处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

(2)闭合性损伤 伤处皮肤与黏膜仍保持完整,无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腱鞘炎与闭合性骨折等。

3.按伤情轻重分类

(1)轻伤 伤后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

(2)中等伤 伤后不能按原计划训练,须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的活动。

(3)重伤 完全不能训练。

4.按损伤病程分类

(1)急性损伤 指一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的损伤。

(2)慢性损伤 指局部过度负荷、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劳损,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而来的陈旧性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原因

1.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加者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有关。由于缺乏基本知识,安全教育不够,不懂得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害情况时有发生。

2.训练水平不够

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品质培训不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身体素质不良时,肌肉力量和弹性就较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较弱,因而容易致伤。专项技术训练不够时,往往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存在缺点和错误,这类不佳的技术动作,极易违反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因而容易发生损伤。战略战术训练不够而致伤的,虽较少发生,但易被忽视,如耐力运动中的速度分配不当,赛车比赛时“超越”时间、地点选择的不合理而造成的损伤。此外,对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和训练不够,运动员缺少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胜不骄、败不馁,自控能力的品质,也是致伤原因。

3.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安排不当

(1)准备活动问题 如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开始正式活动;准备活动量过大;与专项内容结合不好;准备活动过程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速度过快,用力过猛等。

(2)运动量过大 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使局部负担量过大,是在运动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历届大赛运动员的损伤调查均表明,局部负担量过大是引起损伤的各项原因中的第一位。

在一般体育教学课中,同样也存在局部负担量过重的问题,如某学校一次体育课,安排的第一项是田径的推铅球,第二项为排球的基本技术训练、传球及封网练习,第三项是体操的单杠练习。当进行单杠练习时,不少学生已感到上肢疲乏,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其中一学生终因上肢无力而从杠上脱手摔倒,造成前臂骨折。从表面看,这次课的内容丰富,运动项目多样化,但实际上所有内容对上肢肩带的负担都很重,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导致严重事故发生。

(3)组织方法有缺陷 在组织教学、训练过程中,不遵守训练原则,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性别,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即使年龄、性别相同,个体之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是千篇一律对待。在运动安排上,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在教学或训练过程中,尤其在进行器械练习时,缺乏必要的保护。如一个教师负责的学生过多,男教师对高年级女生保护不便,对技术和素质差的学生未给予得力的保护等。此外,运动条件差而没有明显的场地分区,教学时示范动作不正确,比赛路线的选择及项目的次序安排不当,比赛时间临时改变等,都可发生运动损伤。

4.运动参赛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睡眠或休息不好,受伤或伤病初愈,疲劳和身体机能下降时,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实践证明,疲惫的机体,其力量、精确度和协调机能均显著下降,甚至技术熟练的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运动技术上的错误,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而急躁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损伤的发生率也是较高的。此外,好胜心强,好奇心大,忘乎所以,不顾主客观按条件的可能性,盲目或冒失地进行运动,也易发生损伤。

5.场地、器材、保护用具、服装不符合卫生要求以及不良气候等

上海师范大学对70所中学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设施不好,不遵守运动规则,准备活动不充分等是学校体育中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①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

②加强身体全面训练,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注意加强易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③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学、训练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应合乎训练原则。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要了解每次训练课及训练中易发生损伤的技术动作,事先做好准备及采取相应措施,施教时倍加注意,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内容和量应根据所要进行活动的性质、运动员个别情况及气象条件而定,准备活动结束语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以1~4分钟为宜,一般做到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冬天量可大些。

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和伤后的训练安排,防止局部负担过重。遵守比赛规程和规则,加强裁判工作。

④加强运动中的保护。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加强运动员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在竞技体操中尤为重要。

体育运动参加者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自高处落地时必须双腿屈膝并拢。当重心不稳快摔倒时,立刻低头,屈肘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翻滚,切记直臂撑地。运动员还必须学会各种保护支持带的正确使用。

⑤加强医务监督,建立和健全自我监督制度。严格实施场地、设备卫生监督,场地、器械和防护用品要定期进行卫生安全检查,对已损坏的场地器械应及时维修,维修前一律禁止使用。禁止穿不合适的服装(包括鞋)进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