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囊:穿越者的七代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屯田西凉

建安十四年夏,邺城尚书台。

俞鸿端坐在昔日荀彧的位置上,面前堆满了各地呈报的文书。窗外蝉鸣刺耳,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却不及他内心的焦灼。成为尚书令三月有余,他越发体会到荀彧当年的处境——既要维持朝廷运转,又要平衡曹操与汉室的关系,如履薄冰。

“俞尚书,这是丞相府送来的急件。“年轻的尚书郎杜袭恭敬地呈上一卷加印的竹简。

俞鸿展开一看,眉头顿时紧锁。曹操欲在冀州推行新的屯田制,要求尚书台拟定具体章程,三日内呈报。

“杜郎,请司马主簿即刻来见。“俞鸿合上竹简,心中已有计较。

不多时,司马懿翩然而至。这位年轻的丞相府主簿近来愈发受曹操器重,虽职位不及俞鸿,实权却不容小觑。

“下官拜见尚书令。“司马懿行礼如仪,眼神却深不可测。

俞鸿直入主题:“仲达,丞相欲改革屯田制,可有具体指示?“

司马懿微笑:“丞相只说'尽地利,充军实'六字,余者皆委俞尚书定夺。“顿了顿,又道,“不过下官有些浅见...“

“请讲。“

“当行'三七之制'。“司马懿目光锐利,“官七民三,严刑峻法督之,则粮饷无忧。“

俞鸿心头一震。这是历史上曹魏后期民怨沸腾的苛政!若按此施行,北方百姓将苦不堪言。

“恐非良策。“俞鸿摇头,“民以食为天,取之过甚,如杀鸡取卵。不若'五五均分',民得温饱,官得粮秣,两相便利。“

司马懿挑眉:“尚书仁慈。然乱世用重典,非严法不足以聚粮养兵。“

两人辩论良久,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俞鸿拍板:“这样吧,我先拟个章程,请丞相定夺。“

送走司马懿,俞鸿立即闭门奋笔疾书。他将现代农业生产理念融入其中:推行轮作制保持地力;改良农具提高效率;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甚至引入简单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分配制度上,他坚持官民五五分成,并设立丰年储粮、灾年放赈的机制。

三日后,曹操在丞相府召集群臣评议屯田新制。司马懿抢先呈上自己的方案,与向俞鸿所述一致,主张严苛的“三七制“。

“乱世当用重典!“夏侯惇高声支持,“百姓刁顽,非严法不能治!“

众将纷纷附和。曹操不置可否,转向俞鸿:“子翼之见?“

俞鸿不慌不忙,呈上自己的方案:“丞相,治国如烹小鲜,不可过度搅动。属下以为,当以'养民'为先,民富则国强。“

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屯田计划,特别强调:“若按此法,不出三年,冀州粮产可增五成,且民心归附。“

“五成?“曹操眼前一亮,“子翼可有把握?“

“属下愿立军令状!“俞鸿斩钉截铁。

司马懿突然发难:“俞尚书此策虽善,然见效缓慢。如今马腾虽遣子入质,西凉未稳;孙权虎踞江东,时刻北望。军粮急需,岂能徐徐图之?“

俞鸿早有准备:“仲达所虑极是。故属下建议分两步走:先在邺城周边试行新法,见效后推广全境;同时暂留旧制于边防要地,确保军粮供应。“

曹操抚掌大笑:“善!子翼思虑周全,就依此议。“

会后,司马懿在廊下拦住俞鸿:“尚书妙算,下官佩服。只是...“他意味深长地压低声音,“尚书对农事如此精通,实在出人意料。“

俞鸿心头一紧,表面却淡然:“幼时随先师陈寔游历乡野,略知稼穑艰难罢了。“

司马懿似笑非笑:“陈寔先生去世已四十余载,尚书年纪...当真对得上?“

俞鸿背脊发凉。司马懿竟暗中调查他的背景!

“先师晚年收徒,有何不可?“俞鸿强作镇定,随即转移话题,“听闻马超近日与韩遂往来密切,仲达可有耳闻?“

司马懿眼中精光一闪:“尚书身在朝堂,心系西凉,当真...忧国忧民。“

两人对视片刻,各怀心思地拱手作别。

回到府邸,俞鸿立即召来陈勇:“速派心腹前往潼关,查探马超动向,特别留意他与韩遂的联络。“

陈勇领命而去。俞鸿独坐书房,取出私藏的天下舆图,在西凉一带做了标记。历史上,马超将于建安十六年反叛,如今已是十四年夏,时间所剩无几。

接下来的日子,俞鸿全力推行屯田新制。他亲自下乡督导,教授农民轮作之法;命工匠打造改良农具;组织民夫疏浚河道,修建灌溉系统。这些措施立竿见影,当年秋收,试点地区产量大增,百姓交口称赞。

“子翼真乃萧何再世!“曹操大悦,加封俞鸿为洧阳亭侯,食邑三百户。

庆功宴上,众臣纷纷道贺。唯司马懿举杯浅笑:“俞尚书妙法增产,下官叹服。只是...此法精妙,似非本朝所有,不知尚书从何处习得?“

宴席顿时安静下来。俞鸿从容举杯:“农桑之术,源远流长。属下不过集前人之长,略加改良罢了。司马主簿若有兴趣,可随我下乡一观。“

曹操大笑解围:“子翼博学多才,正是孤之股肱!来,满饮此杯!“

宴后,曹操独留俞鸿:“子翼,司马懿近来似对你多有疑虑?“

俞鸿心中一凛:“属下与司马主簿只是政见不同,并无私怨。“

曹操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孤知你非凡俗之士,然朝堂之上,还需谨慎言行。“

“属下谨记。“俞鸿额头渗出细汗。曹操何等人物,恐怕早对他的异常有所察觉。

建安十五年春,俞鸿的屯田制全面推广,北方农业焕发生机。与此同时,他派往西凉的探子传回急报:马超频繁联络韩遂,暗中调兵遣将!

俞鸿立即求见曹操:“丞相,马超将反,请速做准备!“

曹操皱眉:“马超?其父马腾及族人皆在邺城为质,他岂敢轻举妄动?“

“马超性烈,重利轻义。“俞鸿急切道,“近日他密会韩遂,约定共取关中。若不及早防备,潼关危矣!“

曹操将信将疑:“子翼何以知之?“

俞鸿早有准备:“属下在西凉安插了眼线。据报马超已集结三万精骑,只待秋高马肥,便挥师东进!“

曹操沉思片刻:“既如此,孤当增兵潼关,以防不测。“

“不仅如此。“俞鸿展开随身携带的地图,“马超若反,必取渭北小道,绕过潼关正面。请丞相派一员大将,伏兵于此...“

他指向地图上的一处山谷,正是历史上曹操险些丧命的割须弃袍之地。

曹操惊讶地看着他:“子翼对西凉地形竟如此熟悉?“

“属下曾研读西凉志,略知地理。“俞鸿掩饰道。

曹操最终采纳了俞鸿的建议,派徐晃率精兵五千,秘密进驻渭北山谷;同时加强潼关防御,命曹洪严防死守。

这些布置,与历史上的仓促应对截然不同。

七月,果然如俞鸿所料,马超联合韩遂反叛,率西凉铁骑东进。不同的是,这次曹军早有准备。当马超试图从渭北小道偷袭时,遭到徐晃伏击,损失惨重;正面强攻潼关,又被曹洪击退。

捷报传至邺城,曹操大喜过望:“若非子翼先见之明,几遭不测!“

他当即决定亲征西凉,并命俞鸿随军参谋。

出征前夜,汉献帝突然召俞鸿入宫。年轻的皇帝在偏殿秘密接见了他。

“爱卿平身。“献帝亲自扶起跪拜的俞鸿,低声道,“朕闻卿屡献奇谋,保全社稷,真乃汉室之福。“

俞鸿诚惶诚恐:“臣不过尽本分而已。“

献帝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此物赐卿,以表朕心。“

俞鸿双手接过,发现玉佩背面刻着“忠贞“二字,心中顿生警惕。这恐怕不止是赏赐那么简单。

“臣...谢陛下隆恩。“他小心收好玉佩,不敢多言。

献帝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曹丞相功高盖世,朕甚倚重。然...凡事当有度,卿以为然否?“

俞鸿心跳加速。皇帝这是在隐晦地提醒他制约曹操!

“臣...明白。“他含糊应答,匆匆告退。

回到府中,俞鸿仔细检查玉佩,果然在内侧发现暗格,藏着一道密诏,命他“匡扶汉室,节制权臣“。

“军师,这是...“陈勇看到密诏,脸色大变。

俞鸿立即将密诏焚毁:“此事不可外传!“

他心乱如麻。汉献帝的拉拢,将使他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一旦曹操得知...

次日清晨,大军开拔西征。俞鸿随曹操中军行进,心事重重。司马懿作为丞相府主簿,也在军中,不时投来探究的目光。

行军途中,曹操常召俞鸿共乘一车,商讨军机。

“马超骁勇,当以何策破之?“曹操问道。

俞鸿回忆历史上的渭南之战,韩遂与马超最终因曹操的离间计而反目。他决定顺水推舟:“马超勇而无谋,韩遂老奸巨猾。二人联合,利则相争,患则相救。不若许以利诱,使其自相猜忌。“

曹操眼前一亮:“妙计!“

十日后,曹军抵达潼关。马超联军已在渭水南岸严阵以待。与历史不同,这次曹军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曹操依俞鸿之计,先按兵不动,暗中遣使分别联络马超、韩遂,许以高官厚禄。同时,俞鸿建议在渭北搭建浮桥,做出渡河姿态,吸引敌军注意,实则派精锐从上游夜渡。

“子翼此计大妙!“曹操赞道,“正合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要。“

当夜,曹军精锐成功渡河,突袭马超大营。西凉军猝不及防,溃败而逃。马超、韩遂互相猜忌,都认为是对方出卖了自己,最终分道扬镳。

渭南一战,曹军大获全胜,彻底平定西凉之乱。庆功宴上,曹操举杯向俞鸿致意:“子翼算无遗策,当记首功!“

众将纷纷敬酒。司马懿却若有所思:“俞尚书对西凉了如指掌,连马超性格、韩遂为人,乃至渭水地形都一清二楚,当真...神机妙算。“

俞鸿知道司马懿在怀疑什么,淡然回应:“为谋士者,当知天下大势。司马主簿若有闲暇,不妨多读些地方志。“

曹操大笑:“子翼博闻强记,正是孤之张良!“

回师途中,曹操突然问俞鸿:“子翼以为,孤之功业,可比古之何人?“

俞鸿心头一凛。这是试探!历史上,曹操正是在西征归来后,开始筹划称公之事。

“丞相功业,可比周公辅成王,霍光佐汉宣。“俞鸿谨慎回答。

曹操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仅止于此?“

俞鸿知道曹操想要什么答案,但他不能轻易松口:“丞相,如今天下三分,孙权据江东,刘备取益州。若急于正名,恐失天下士人之心。“

“哦?“曹操面色微沉,“子翼也认为孤当'永为汉臣'?“

俞鸿听出话中寒意,连忙解释:“非也。属下之意,当先灭孙刘,再议名器。如此水到渠成,无人敢议。“

曹操神色稍霁:“子翼老成谋国,此言甚善。“

俞鸿暗松一口气。他成功拖延了曹操称公的时间,为历史争取了变数。

回到邺城后,俞鸿被加封为侍中,与尚书令一职并领,权势更盛。然而,他注意到司马懿开始频繁出入丞相府,与曹操密谈。更令他不安的是,有亲信报告,司马懿在暗中收集他的所有“预言“记录。

一日,俞鸿在尚书台处理公务,杜袭匆匆来报:“俞侍中,司马主簿调阅了您所有奏章的副本!“

俞鸿手中毛笔一顿,墨汁滴在竹简上。司马懿这是要系统研究他的言行,找出破绽!

“知道了。“他强作镇定,“近日可有西凉奏报?“

杜袭呈上一卷竹简:“刚到的。马超投奔张鲁,韩遂病逝。“

俞鸿展开细看,突然瞳孔一缩——密报中提到,马超在逃亡途中曾言:“若非那俞姓谋士,吾已取关中!“

这消息若传到曹操耳中...

“杜郎,这封奏报除你之外,还有谁看过?“俞鸿急问。

“应该...只有下官。“杜袭疑惑道,“有何不妥吗?“

俞鸿稍稍安心:“无妨。此事不必外传。“

杜袭刚退下,陈勇又匆匆进来:“军师,不好了!宫中传出消息,说陛下有意赐您'汉室忠臣'匾额!“

俞鸿手中的竹简“啪“地掉在地上。这简直是催命符!曹操若知,必生猜忌。

“速备马车,我要去见荀公达!“

荀攸,荀彧之侄,曹操重要谋士,为人低调谨慎。俞鸿希望他能帮忙斡旋。

然而,就在俞鸿准备出门时,司马懿突然登门拜访。

“俞侍中,丞相有请。“司马懿笑容意味深长,“似乎...有要事相商。“

俞鸿强自镇定:“可知何事?“

司马懿轻抚腰间玉佩——俞鸿震惊地发现,那竟与献帝赐给自己的极为相似!

“侍中去了便知。“司马懿语带深意,“对了,丞相近日对'未卜先知'之事...颇感兴趣。“

俞鸿背脊发凉。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要发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