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数学(漫画数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数字不仅能用来计数!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童谣。时代变迁,但海内外华人仍在传唱着它。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一份华人办的中文报纸上,就刊出了类似的儿歌。它写得浅显、优美,像是一首独特的数字歌:“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二包,三只栗,四颗枣,五个手指紧紧抓。又有饼,又有糕,吃了糕饼上学校。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你看,这首儿歌里大部分是数字,而且数字不光能唱歌,它还有很多其他本事呢。

小朋友大多背过古诗,很多数字古诗内容浅显、意境深远,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先来看看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穿插使用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而且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生动、有序地表现了恬静平和的田园风光,读起来朗朗上口。小朋友读过两三遍,就能牢牢记住了。

这样的数字古诗,小朋友可能会背许多。像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的《咏雪》也极富代表性:“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我们再来听一个故事:孔乙己改数字。

过去有个穷秀才,叫孔乙己。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到点心店门口的招牌上写着“一文钱一个元宵”。孔乙己摸摸自己的口袋,里面正好只有一文钱,可是这一个元宵怎么吃得饱呢?于是他拿起毛笔,在“一文钱一个元宵”的第二个“一”字上添了一笔,变成了“一文钱十个元宵”。之后,孔乙己拿出口袋里的一文钱。店伙计看看招牌,无话可说,就给他盛了十个元宵。

后来,老板知道了,非常生气,要孔乙己赔钱。孔乙己笑眯眯地说:“如果我把‘一’字改成‘千’字,你岂不是亏得更大了吗?”没办法,老板只好自认倒霉,以后写数字也学会用大写了。可见数字“一、二、三……”确实有容易被涂改的缺点,所以,在经商记账、签合同、开发票时,必须用“壹、贰、叁……”来代替。人民币上就印着这类数字。

小朋友看到了吧,数字在生活中不光能够计数,它还多才多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