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天的主食:小麦
我们先讲一下春天的主食:小麦。
之前有段时间一直有一种否定中国文化的思潮,认为小麦是汉代从西亚传过来的,很多人接受了这种观点。但现在通过更多考古证据发现,其实在六千至八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小麦。从现在我们发掘的河姆渡遗址,还有大汶口遗址都发现了小麦碳化的颗粒,还有磨小麦的磨,小麦磨面时留下的印记,证明了中国是小麦的发源地或主产区。
小麦最早是山羊吃的草,后来逐渐被人工培育驯化。为什么它是山羊吃的草呢?有个成语叫青黄不接,意思是到了春荒的时候,以前的存粮吃完了,地里绿色的植物还没发芽、成熟,这会儿最容易闹饥荒。
但小麦的最可爱、最优良的性质是什么?它是秋天播种,经过一个冬天冻不死,到春天最早返青、最早开始生长。羊在没地儿吃草的时候,经常会跑到麦田里啃小麦苗儿。小麦是春天绿得最早的植物,而且小麦苗儿天然具备一种生发或转化的功能,有点儿像我们说的肝生发的作用。
据考证,最早在晋朝的时候,当时人们吃生鱼片用各种酱。现在我们吃生鱼片,抹点儿山葵或芥末,用点儿姜片蘸点儿醋吃。在古代吃生鱼片,用的各种佐料特别多。其中有个很富的人叫石崇,他有个配着吃生鱼片的调料秘方——用小麦苗儿捣成佐料或捣成酱来帮助消化。脍炙人口的脍就是生鱼片。
小麦的特点就是最早返青,而小麦的收获在夏天。有人会说还有春小麦。当然有春小麦,但我告诉你春小麦不好吃。现在大多数好吃的小麦都是冬小麦。
我小时候在我妈的老家阳高县下深井公社上深井大队,住在我妈的亲戚家里,锄地、间苗我都干过,还收割过麦子。我们小时候有学工学农劳动,其中一个学农劳动就是捡麦穗,现在很多五十多岁的人都有这个经历。
我参与过整个收麦的过程。有一部艺术作品叫《白鹿原》,讲的是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上的故事,八百里秦川种的都是麦子。收麦的时候就要抢收,因为麦子头天还青绿夹杂,过一天以后就全黄了。如果不赶紧收,赶上下雨,麦子倒伏在田里,那麦子就坏了。为什么呢?麦子一旦倒伏在田里,再催得有点儿发芽,麦芽就冒出来了,麦子就不能吃了。我吃过发了芽以后的麦子磨成的面,你说它甜吗?是甜的,但是,是不舒服的甜。
陕西出现过一帮打短工的人,叫麦客,就是你家麦子熟了,我来帮你家收麦。给麦客的待遇非常好,肉、面都得供应好。为什么?你算一下支出和收入的成本,把麦客伺候好,今年的收成就有了,耽误一天就完蛋。
抢收麦子是这样,先割下来,放到一大块平地上,我们叫场面,然后就用石碾子轧。我记得当时是用大牲口,比如骡子、马、驴拉着石碾滚轧,麦粒就从麦穗上脱下来。那会儿没有脱粒机,就是人工加畜力。
麦子还有个特点是带芒,有个成语叫针尖对麦芒。稻子也有这个芒,所有的火谷都有这个特点,就是有的带芒,有的不带芒。带芒刺的麦子,补肝、生发的力量就更强。也有一种麦子是无芒麦,但我们还是吃带芒的麦子为好。
我小时候捡个麦穗拿火烤一烤就吃,搓几下有时能看到麦芒。他们吓唬我别把麦芒吃到肚子里,麦芒会把胃肠穿个窟窿。我就将麦芒放在胳膊上玩,只要活动,麦芒就往前走,挺有意思。
脱去它的外壳继续碾轧,碾轧完以后有一个必要的工作叫扬场,借风势一扬,麦子外面的壳就脱去了,麦子的种子就落下来,这时就变成了一个金黄色的麦粒。有的地方的麦粒偏红,有的地方的麦粒偏白,这都是全麦。
在古代加工研磨的器具不太发达的时候,古人吃全麦饭,直接把麦粒蒸熟,然后拌上菜、肉,浇上汤汁吃。现在来看,这是最有营养的一种吃法。
现在的加工业发达了以后,一是往面粉里加东西,就为了让面变白;二是最变态的、我最反对的,为了制造一些“高端”面粉,就把麦芽里的胚乳和胚芽剥走了。我以前讲过吃猪蹄,很多时候商家把蹄筋抽走,就给你卖一个皮包骨头的空囊。其实,猪蹄最宝贵的是它的蹄筋,抽走了蹄筋的猪蹄与拿去胚芽和胚乳的小麦一样,基本上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跟你吃红薯、土豆差不多,尽管它也是种子。因此有的人反映说他买的面,虫子都不吃。你看虫子多聪明。
我们现在要尽量去找一些全麦,哪怕它的颜色不是那么白,哪怕它没有那么好看。用全麦做出来的面粉,擀面条也好,蒸馒头也好,都有一种麦香。现在很多人已经吃不到麦香了,因为食品加工,把真正的麦子毁得太厉害。
还有人提出来:“哎呀,我们家孩子对麦麸过敏,不能给孩子吃面包、面条。”对麦麸过敏可能是有病,把病治好,吃小麦就不过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