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经》第四章 “守中”道章
王弼本《道德经》上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校勘经文】
【一】甲-1. 王本、傅奕本、北大汉简本,皆是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芻)狗”。
帛书乙本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帛书甲本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声)人不仁,以百姓(省)〔为〕〔刍狗〕”。
甲-2. 王本作“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傅奕本作“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诎),动而愈(俞)出”。
北大汉简本作“天地之间(閒),其犹橐龠乎(虖)?虚而不屈,动而愈(揄)出”。
帛书乙本作“天地之间,其犹(猷)橐龠与(舆)?虚而不屈〔淈(gǔ)〕,動而愈(俞)出”。
帛书甲本作“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舆)?虚而不屈(淈),動〔踵(zhǒng)〕而愈(俞)出”。
楚简本甲组作“天地()之间(
),其犹(猷)橐(
)龠(雚)与(舆)?虚而不屈,動(
)而愈出”(按,对勘的,该本只摘录了此句,没有抄录本章的首句和尾句)。
甲-3. 王本和傅奕本,皆是作“多言数穷,不若守(按,对勘的,至该两本,以四字句为齐整,于底本的则是皆裁夺了‘于’字)中”。
北大汉简本、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皆是作“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以玄门建构为归导,先为导出,《道德经玄门新证校勘篇》,厘定祖本的文本,并句读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乙,按,对勘的诸传抄本,语义类同的或是存有“乎”字,或是存有“舆”字,该两个字是彼时的传抄者因应注经而增入,今校勘予以删除。老子遮诠宇宙“实相”,能够有所生成“文言道”,在“真信”道章,老子已有明定的判摄,基于生命的觉者是禅定“大定”总持地能“守于‘中’”,则其能受觉和所受觉,必是具足了主观能动的“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故而,于全本的乃是构成义理一贯地,至本章,则无来由有所需要设疑问进而设答。另为指出,校勘《道德经》全本的文本,凡涉及是后世因应注经以及因应句读进而自主增入的虚词,是比附于底本已有的诸如“焉、乎、哉、也、矣”等虚词从而增入的,笔者皆予以删除。
按,结合从全本的文本能够给出验证的,于祖本语义切要地应是写作广义的“多闻”,而不当写作狭义的“多言”。转换来说,则是可以转为见诸对治“多闻数穷”的文本,要之:
一者,出于对治的,则是有所遮诠“上士闻道,堇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失〔道〕〔也而〕若无〔德〕;下士闻道,大笑之为道者”(按,而所为能追溯的,即反映为有所遮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以及有所遮诠“天下皆知〔美〕,美之为美也恶已;天下皆知善,〔善之为善〕〔也〕不善已”)。
二者,出于对治的,则是有所遮诠“不善人师善人,资善人,虽智乎大迷”(按,构成是既对治而应成的,则是有所遮诠“不上其师,不贵其资。是谓:妙要”)。
三者,出于对治的,则是有所遮诠“出于户,以知天下(按,即转为对文‘为学者,日益〔而〕〔日损〕’)”,而本质上则不过是“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按,从本质上亦构成了对文‘日益〔而〕〔日损〕’)”(按,构成是既对治而应成的,则是有所遮诠“不窥于牖,已知天道”,即转为对文“为道者,日损〔而〕〔日益〕”。同理的,相与对应的,对应“〔其知天道也而知无事〕,〔其知无事也而知天下〕”,从本质上亦构成了对文“日损〔而〕〔日益〕”),转换来说,构成互为显义的,以对治的则是有所遮诠“为学者,日益〔而〕〔日损〕(按,构成是既对治而应成的,则是对应遮诠‘为道者,日损〔而〕〔日益〕’)”(按,合之两者,即对文有所遮诠的“是故〔或益〕之〔也而〕或损之;以至〔知无事〕,〔知无事〕也〔而〕无为而无以为”)。
四者,出于对治的,则是有所遮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按,构成是既对治而应成的,则是有所遮诠的“圣人之不病,〔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