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全球范围内对“将心理社会照护融入肿瘤临床常规诊疗”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该学科在国内也已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心理社会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诊疗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整合肿瘤学的理念在多学科基础上深化了学科间的融合,心理社会肿瘤学成为整合肿瘤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特别指出,为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需加强诊疗规范化管理,做好患者康复指导、疼痛管理、长期护理和营养、心理支持。在政策的支持下,全国性肿瘤心理学学术平台逐步建立并发展壮大。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Psycho-Oncology Society,CPOS)的带领下,全国已成立12个省级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员遍布全国25个省级行政单位,共同推动国内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成立第一个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科室以来,重庆市、上海市、海南省等省市级肿瘤中心相继建立了独立的专业科室和团队。

2016年发布的《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2016》标志着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正式启动了肿瘤临床心理社会照护的规范化管理。2020年,随着领域内多项新研究的涌现,我们对《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2016》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更名为《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2020年后,中国学者的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发表在肿瘤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上,成为多项指南的参考标准。2021年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心理治疗联合营养治疗可以降低晚期食管胃癌患者32%的死亡风险,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2.9个月,研究结果发表在肿瘤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上,为《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的更新提供了重要研究证据。

一个又一个四年,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为关注肿瘤心理照护的读者呈现《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发布8年后的最新版本。为进一步提升肿瘤临床心理社会服务的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我们对《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进行了全面更新和修订。《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4》(简称“《指南》”)主要纳入了2020年后国内外的重要文献,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确保《指南》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指南》第三章说明了主要变化和新增内容;注重临床实用性,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加清晰、可操作的指导。此次更新汇集了心理学、肿瘤学、护理学等领域专家的智慧,体现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采用了GRADE分级系统,更准确地反映出各项建议的科学依据强度。

感谢所有对本次《指南》再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和同仁。正是有了团队的通力协作和多方的鼎力支持,才使本次《指南》的再版顺利完成。希望更新后的《指南》能够成为临床工作的“指南针”,进一步提升肿瘤心理社会照护的水平和整合肿瘤照护的质量。

我们诚挚欢迎读者对本《指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的反馈将成为我们不断改进的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中国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唐丽丽

2024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