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多年来积极倡导的场所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内容,旨在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健康挑战,是健康促进理论在城市建设和健康治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先后启动了卫生城市创建、健康城市建设、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等一系列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行动。这些行动与WHO倡导的健康城市理念一致,坚持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策略,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突出健康治理,积极改善影响健康的环境、社会和个人因素,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WHO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授予中国政府“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和“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健康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形成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建设广泛开展的良好局面。”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爱卫会”)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年,我国部署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城市已成为城市层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健康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要求总结推广健康城市试点的有效经验,打造一批健康城市样板,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
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是政府主导的一项由全国爱卫会牵头负责、各地政府持续推进建设工作、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国性工作。2022年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评价结果显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一是城市健康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各地依托健康城市建设,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相关部门积极履行健康责任,从环境、社会、服务、文化等领域综合提升健康治理水平,推动健康中国目标任务落实落地;二是健康影响因素持续改善,各地以健康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各类健康影响因素,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全社会关注健康、参与健康的氛围逐步形成;三是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参评城市人均预期寿命中位数达到79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2.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3.48‰,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8.14/10万,显著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坚持党和政府领导,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采取健康促进和预防为主的策略,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等。但健康城市建设也存在各地发展不均衡、重点不突出、建设能力不足、专业技术指导不到位等问题。
近年来,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爱卫办”)的指导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评价工作办公室,开展了一系列管理和研究工作,包括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健康城市评价,总结健康城市典型经验等。为推动各地科学规范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健康城市建设领域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依据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地方实践经验,编写形成《健康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供各地在健康城市建设实践中参考使用。
本书包括健康城市建设组织管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人群共六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健康城市建设的工作机制、规划计划、组织实施、评估总结等内容,第二章至第六章针对各个建设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评价指标及其提升策略和途径,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整体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以应对和解决当地突出的健康问题,以健康城市为抓手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目标。鉴于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展较快,一些行业标准会不断地更新与完善,部分数据指标也可能随之产生新的变化,提醒各方在参考使用中关注并更新最新信息。
最后,衷心感谢全国爱卫办的指导,感谢参编专家和审稿专家的辛勤付出。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疏漏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写委员会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