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
第一章 中医学整体科学观念
整体观念含有统一性、有机性和完整性。所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有机性和完整性。具体地说,是指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
一、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统一整体,这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就组织结构而言,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及各种体液等所组成,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完成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当然,在病理上,当某一局部有病变时,又通过各种联系影响到其他部分,从而使人体整体失调。中医学正是以这种思维方法来认识疾病的,这实际上就构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主,与六腑成为表里关系,从而联系到体表、九窍、五体,通过经络的阴经通脏,阳经连腑,循行于体表,构成机体的统一功能。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人体的整体统一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实现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正是这个道理。
此外,中医学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阴阳动态平衡观、制约观等都是人的整体性的重要体现。
在病理上,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体表有病可以通过经络传入内脏。就是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也通过经络互为影响。
在诊断、治疗上,正由于生理与病理上有这种整体统一性,所以通过体表五官、五体、形色等方面的异常,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病变,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如:暴发火眼用清肝的方法;口舌生疮用清心泻小肠的方法;脱发、耳聋用补肾的方法;感冒咳嗽用宣肺的方法;小儿厌食用健脾的方法;等等。具体到皮肤疾患,如血热型的银屑病,症见舌尖红、舌苔黄腻、大便干、小便黄、纳呆、睡眠不安、急躁、脉数浮等,可以用针灸及放血清热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等就是根据整体观念来确定的治疗方案。
二、人与自然界的整体统一
人与自然界的整体统一观,也是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上的一大优势。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所以,《灵枢·邪客》中有“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的论述。
(一)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是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界相应地也会出现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亦同样如此,《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春夏之际,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之时,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同样,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春夏阳气向外,脉多浮大,秋冬阳气向里,脉多沉小,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论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一年四季,春温、夏热,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体表,所以汗多,脉多浮大;秋燥、冬寒,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所以尿多,脉多沉小。由于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特异反应。四时气候不同,发病特点亦有不同,中医称为“时令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即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泄泻,秋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体现了四时发病不同。此外,某些慢性病证,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轻重不同,如痹证、哮喘等到秋冬就会加重,到夏季症状就会减轻。皮肤病一般春季发病率较高,阳虚的皮肤病患者冬季加重,湿疹患者长夏病情加重等。
(二)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的变化也是阴阳盛衰的变化,人体同样也必须适应。昼则阳气盛,夜则阴气盛,阳盛之病白天多重,阳衰之病夜间多重正是这个道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里气指卫气,气门即汗孔,又名玄府)这段经文说明了人体在昼夜阴阳变化中生理活动的适应性变化。
此外,地区方域对人体也有一定影响,地区不同,气候迥异,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发病特点以及其相应的治疗规律自然也不同。南方气候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多见湿病,所以在临床中,南方人得皮肤病的较多,如湿疹、银屑病、疱疹样皮炎等。北方气候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多见燥病寒疾,东北气候严寒,容易患上呼吸道疾患,如哮喘、肺气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