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传榘中医课徒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循筋拿捏效验真

1974年,在经过两年义务行医之后,山之子终于被允许调入大队医疗站,成为一名在编赤脚医生。由于在1973年就已经通读背诵了《药性歌括四百味》和基本汤头150余个,并于1974年夏季在县卫校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期间,集中精力学习了《中医诊断学》,故进入医疗站后,即被业师雷雨田先生分配承担出诊、上山采药、上街采购药品诸项任务。

工作中虽然取得过一些令人欣慰的小成绩,但一次在治疗一位中年男子的坐骨神经痛时,却未取得满意疗效,该患者最终是被本生产队的泸州下乡知青陈明君治好的。

在患者家中,山之子拜访了陈明君,他的年龄至少要小山之子三岁,他慨然将那种治法教给了山之子。采用的方法是推拿,具体的手法是循筋拿捏。其法主要用示指、中指与拇指合拢形成“对拿”,只要感觉有一股“筋”富有弹性地在指下滑动,手法就对了。如果只是捏至脂肪、肌肉,而无指下滑动感,就没有拿住“筋”。那么这种筋的解剖学实质是什么呢?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较长较大的肌腱,更重要的是大的神经干外边包裹的髓鞘之类。在手背、足背,则主要采用一种掐入指缝、骨缝之中的方法。要求医生的指甲必须剪得很干净,否则医患双方都不能承受。

在治疗前,先用下列方药熬汤熏洗,则疗效更佳:当归、川芎、艾叶、白芷、桂枝、麻黄、独活、伸筋草。

山之子从陈明君老师处学得此法后,曾经治好过黄葛公社一位73岁老婆婆非常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后来用以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偏瘫,也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2015年熊凯拜师闵顺林先生学习骨科时,闵老师又再次强调了这种“拿捏疗法”。与三十多年前山之子所学的方法相比,陈氏手法较为轻柔,闵氏手法较重,这让山之子想起两件往事。

朝阳四队张廷武之老母,年近八旬,颈椎病导致双侧上肢痛。请陈明君老师推拿,拿后疼痛加重;陈师离开后,由山之子推拿,拿后疼痛减轻。非徒技高而师技低也,乃是因为患者年高血弱,不耐重手法之故。所以推拿也得辨证,尤其是辨病人体质。

本组农友瞿光荣,右踝关节扭伤,局部肿胀,陈师为其推拿一次,肿胀向上发展,瞿不敢再请陈师推拿(那时都是不给钱的),自思无法,乃于睡觉中,将右脚下垂,置于尿桶中浸泡,数日方愈。此何故?以陈师从下往上推故也。这就提示如果肢体的下面部位有瘀伤,是不宜向上逆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