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93年,靠前世记忆逆天改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人情棋局初布,赚钱路悄然开启

青苗计划”的通知下来没两天,镇上议论纷纷。

林浩早就预料到了这一步——他们不会放过他,也不敢真压下他,只能用这种看似“提拔”的名义拉拢、消化。

“你要不要去?”林母忐忑问。

林浩没直接回答,而是看着那封邀请函,嘴角微扬。

“不去,是别人布的局;去了,才是我下的棋。”

三天后,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出现在镇党委会议室。

书记姜仁达亲自接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年轻人,未来是你们的。”

张素兰站在一旁,眼神复杂。

林浩却忽然开口:“我这次来,是有两个请求。”

“哦?”姜书记挑眉。

“第一,镇里不是准备办‘优秀作文集’吗?我愿意牵头编审、组织印刷,推广出去。”

“第二,村小学破旧不堪,我想借此机会,为孩子们筹点图书、课桌。”

张素兰皱眉:“你是来谈条件的?”

林浩笑了:“不,您误会了,我只是想,既然大家都盯着我,不如我也做点看得见的事。”

姜书记沉吟片刻,眼神闪过一丝赞许:“可以。但镇里没有经费。”

“那我自己想办法。”

林浩说干就干。

他先找来镇印刷社,打听印刷成本,一本作文集成本0.9元,最多也就1.2元。

他联系了江东师范大学的青年协会,说这是贫困镇优秀中学生的文章选集,对方很快同意:预定500本,单本3块!

林浩一笔单子,净赚900多块。

他没有把钱揣进自己口袋,而是转头买了一批二手图书、课桌,送到村小学。

当天,广播站再次插播新闻:

“青苗代表林浩,组织镇作文集出版并助学小学,展示新时代青年担当……”

林母拿着那张收据,几次落泪。

“这不是几百块的事,是咱家第一次……能堂堂正正拿出来说的‘脸’。”

饭桌上,林浩却随口问:

“娘,当年咱家被顶替学籍那会儿,你记得是谁送礼了吗?”

林母愣了一下,摇头:“我爹妈是老实人,那年是你舅舅被牵连进‘投机倒把’,有人拿这事做文章。我记得……当时好像是村长牵线送了一袋黄鳝干。”

林浩眯起眼。

“黄鳝干”?那个年代能弄来一整袋干货,不是普通人能做成的事。

看来这根线,还要继续查。

与此同时,王长根的身影,悄悄出现在镇郊的老茶馆里。

对面,一个戴着墨镜的男人点了一根烟,语气冷淡:

“你失算了,小子反咬一口,还惊动了市里。”

王长根咬牙:“我低估他了,这小子不止聪明,还有心计。”

“那你还敢回来?”

“我要翻案。”

他猛地一拍桌:“你知道张素兰凭什么坐上评审席?她爹当年在教育局只是个科员,后来忽然提拔,全靠一桩人情——顶替林秀英后,她嫁给了姜仁达。”

墨镜男吐出一口烟:“你这是打算,把他们夫妇一锅端?”

王长根冷笑:“我要的不止是翻案,我要让林浩,成为我翻盘的踏脚石。”

回到镇上的林浩,这两天却多了不少拜访者。

有村干部送米送鸡,说是“感谢助学之举”;

也有镇小卖部老板悄悄说:“浩子,要不你也帮我小店出个主意?我也想做点新买卖。”

林浩明白,这是人心开始松动。

过去大家怕他是“出头鸟”,现在看到他既有头脑又有背景,自然想靠一靠、问一问。

他没有推开。

相反,他从中挑出几个家庭困难、却肯干事的年轻人,召集开了个“小会议”。

“镇里这阵子聚焦‘青苗’,风头正好。咱们不如一起试点个‘代写代印’小项目,帮那些要申请高中的初三生整理推荐材料、润色作文。”

“我们写,他们负责送。镇里初三学生四百人,每份收五毛到一块,就能赚四五百。”

有人问:“万一镇里不让呢?”

林浩轻声说了句:

“放心,我有人。”

章末。

林浩站在村小学后山的晒谷场上,看着夕阳下孩子们嬉闹的身影。

他忽然想到一句话:

“不是所有逆袭,都要轰轰烈烈。有时,一笔、一书、一饭一蔬,就足够让命运开始改变。”

但他知道,这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