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选题缘起、创新之处及意义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之各民族国家大都遭受过西方的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当然,非洲各族人民的反殖民、反侵略的抵抗行为也未曾止息。随着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以及英帝国统治的瓦解,非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取得独立。但是,独立后的非洲仍旧面临着众多问题,民族矛盾、政治纷争、边界冲突、种族歧视、贫穷落后等问题纷至沓来。在此大背景之下,非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因不同原因而离开祖国的流散作家。由于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相似的发展进程,以及在全球化的国际关系权力格局中的类似处境,非洲流散作家在主题创作、民族心理、国民性格和文化特色等方面呈现出相似的文化表征。这就构成了把非洲英语流散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基础。
众所周知,流散文学是那些有着跨国界的生存经历的作家创作的具有流散症候的作品。但是,非洲英语流散作家及其作品有着自身的特点。仅从流散这一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流散作家发表的作品的时间来看,与有些在幼年时期,也就是在尚未开始文学创作时即移居到他国的作家不同,有些非洲作家在离开其祖国之前已经出版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阿契贝和恩古吉·提安哥等人;有些作家在移居国出版的某些作品跟母国息息相关而与移居国无关,比如奇玛曼达·阿迪契的某些作品。这就令人产生如下疑问:如何认识某些作家在发生流散这一具体行为之前创作的作品和流散之后写就的与母国息息相关而跟移居国无关的文学作品?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非洲英语文学及其独特性,从而加深世界英语流散文学的理解,甚至对于重新认识流散文学、对于流散诗学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本,可以发现,那些没有跨国界生存经历的非洲原住民也具有流散的特征。这就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流散概念有着重要的不同,流散并不一定是跨国界的。实际上,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某些作家在流散之前完成的作品和流散之后创作的与移居国无关而与母国密切相关的文学皆可以划归到流散文学的行列。从文学的层面来说,非洲大陆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流散:本土流散、异邦流散和殖民流散。相应地,非洲流散文学则可分为三大类:本土流散文学、异邦流散文学和殖民流散文学。界定这三种流散类型并论证其合理性以及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透彻理解和正确把握非洲流散,对于重新认识流散这个概念,对于流散诗学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何为“本土流散”?什么是“异邦流散”?何谓“殖民流散”?它们各自的特性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解决这几个问题将为本书进一步论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非洲英语流散文学具有鲜明的抵抗性书写特征。所谓“抵抗性”书写就是非洲英语流散作家及其作品在处于异质文化张力的情况下体现出的对所有强势的、不公正的、具有压迫性的权利和话语的全面抵抗。其中,“异质文化张力”是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不可或缺的条件,它的“抵抗性”书写就是在“异质文化张力”之中的抵抗。这也可以视为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在表现“抵抗”时的不同之处。那么,这种抵抗性书写的目的何在?为何抵抗?效果如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具有如下创新之处。
第一,从哲学与文化心理层面指出非洲本土流散的深刻性。非洲原住民的主体性和非洲的本土传统遭到外来强势文化的瓦解,呈现出分崩离析的状态,而且重建之路十分漫长。非洲的本土流散是一种深度流散,同时具有被迫性。
第二,加深了对“流散”这个概念和对流散文学的理解。在非洲,不能把流散和国内移民等同,它们的成因和表征十分不同。对于非洲原住民来说,空间位移,尤其是跨国界流动并不是必要条件,他们没有跨国界流动,同样处在流散的境况之中,因为欧洲的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客观上造成了跨越国界而来的效果。那么,那些没有跨国界和跨文化生存经历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也具有流散表征,因而也可以归到流散文学的行列。
第三,把非洲流散文学划分成本土流散文学、异邦流散文学和殖民流散文学三大谱系。这三大类型的流散文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共同构成了非洲流散文学。所以,非洲流散文学不再仅仅指那些离开非洲本土而前往其他国家,或者离开非洲的某国而寄居到非洲的另一国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
第四,指出“流散”对“国家”认同具有积极的建构作用。在全球化的语境以及在自我与他者的双重互动中,流散主体的身份归属往往以“肤色”“国籍”为标志,而不再是一国之内的某个民族,这样就弱化了民族属性,强化了国家属性和非洲属性。
第五,“流散”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它还是一个视角。除了在流散这块田地上耕耘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流散的视角认识其他问题。比如把“身份”问题置于流散的语境考察,我们发现,非洲人的身份问题经过了多重转变;再比如把“娜拉出走”这个问题放置在流散的语境中讨论,我们发现,“娜拉”不仅仅走出家门,还走出国门以及国外的家门。当然,还可以从流散的角度探讨其他问题,比如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问题,等等。
第六,研究非洲的流散文学,也是试图改变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不均衡现象的努力之一。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欧美文学,英语文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英美国家的文学,并且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均衡吸纳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必须具备与其大国地位相符合的关于世界文学的知识。对于我国的流散文学研究来说,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流散到英美等西方大国的作家作品,看似是扩充了外国文学研究的视野,但是以英美为中心的“倾向”仍若隐若现。须知,那些移居到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作家,无论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努力的总体方向大都是向英美国家这个中心靠拢的。在靠拢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语言问题、身份问题、种族问题和边缘化问题,大都是试图摆脱来源国的“痕迹”,“期待”西方国家“接纳”的时候产生的。那么,这个“西方中心主义”怎么超越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因此,从中国的视角出发,立足非洲,探究非洲的流散文学,或许可以带来不同的启示。至少,这也算是一种尝试。
研究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重构具有如下意义。
首先,非洲英语流散文学是世界英语流散文学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非主流”英语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中国的非洲英语流散文学研究不能缺失,否则,我们对于世界流散文学、“非主流”英语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认识和把握都是不完整的。
其次,通过对非洲英语流散文学的“名”与“实”的界定,对非洲流散类型及其关系的划分与探讨,对非洲英语流散文学的特点和内涵的把握与阐释,对主体性问题的阐释,有利于扩充人们对流散这一概念的认知,加深对流散文学内涵的理解,并对流散诗学的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
再次,以中国视角审视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深度探讨非洲英语流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主体性特点,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如何有效介入“非洲—西方”这一已经形成深度纠葛关系的二元对立体系。
复次,指出非洲英语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可以让我们了解非洲人民的现实处境,有利于我们把握非洲人当前的精神样貌和心理特征,对于增进中非交流,加强中非合作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国家层面,还具有战略意义。因为在流散的语境中,非洲流散者的主体性正在重建的过程中,如果采取有效的策略,恰当地传播中国文化,或吸引非洲人前往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那么,中华文化的基因就会成为非洲人重构主体性的积极因素,那么,假以时日,非洲人对中国,对中华文化就会拥有天然的亲缘性,而这,无疑将是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最后,研究非洲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还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通过对非洲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的探讨,我们知道其各自的主体性特征。那么,继续延伸开来,西方的主体性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主体性又是何种类型?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中国、西方和非洲的相遇,其主体性可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碰撞出何种火花?这三者的主体性相互比对,各自的优缺点何在?这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2] 张杏玲:《流散文学的黑人文学身份建构》,《求索》2015年第8期。
[3] 详见刘洪一《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4] 朱振武、张敬文:《英语流散文学及相关研究的崛起》,《东吴学术》2016年第3期。
[5] 参见鲍秀文、汪琳主编《20世纪非洲名家名著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8页。
[6]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4.
[7]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5.
[8]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13.
[9]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13.
[10] See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16.
[11]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19.
[12]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19.
[13] See Robin Cohen and Carolin Fischer,Routledge Handbook of Diaspor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p.18.
[14] Kevin Kenny,Diaspora: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43.
[15] Paul Tiyambe Zeleza and Dickson Eyoh,eds.,Encyclopedia of Twentieth-Century African Hist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6.
[16] Kevin Kenny,Diaspora: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28.
[17] Kevin Kenny,Diaspora: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28.
[18] Patrick Manning,The African Diaspora:A History Through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p.3.
[19] Paul Tiyambe Zeleza and Dickson Eyoh,eds.,Encyclopedia of Twentieth-Century African Hist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6.
[20] See Patrick Manning,The African Diaspora:A History Through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p.31.
[21] Patrick Manning,The African Diaspora:A History Through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p.3.
[22] Paul Tiyambe Zeleza and Dickson Eyoh,eds.,Encyclopedia of Twentieth-Century African Hist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5.
[23] See Patrick Manning,The African Diaspora:A History Through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pp.3-4.
[24] See Kevin Kenny,Diaspora: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21.
[25] See Robin Cohen,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1.
[26] See Robin Cohen,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1.
[27] See Robin Cohen,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1.
[28] See Robin Cohen,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p.1-2.
[29]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流亡者的文学》,侍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30] 李有成:《绪论:离散与家园想像》,李有成、张锦忠主编《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允晨文化2010年版,第16页。
[31] See Joseph E.Harris,“African Diaspora Studies:Som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Issue:A Journal of Opinion,Vol.24,No.2,1996,p.6.
[32] Joseph E.Harris,“African Diaspora Studies:Som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Issue:A Journal of Opinion,Vol.24,No.2,1996,p.6.
[33] Joseph E.Harris,“African Diaspora Studies:Som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Issue:A Journal of Opinion,Vol.24,No.2,1996,p.6.
[34] Andrew Markus,“Reviewed Work:Staying Power:The History of Black People in Britain by Peter Fryer”,Labour History,No.49,1985,p.131.
[35] Douglas C.Nord,“Modern Diaspora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y Gabriel Sheffer”,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2,No.2,1988,p.684.
[36] Paul Edwards and David Dabydeen,eds.,Black Writers in Britain,1760—1890,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1.
[37] [英]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今日英国小说家》,瞿世镜译,《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第3期。
[38] Norman Schulman,“Conditions of Their Own Making: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18,No.1,1993.
[39] Stuart Hall and Mark Sealy,Different:A Historical Context:Contemporary Photo,London and New York:Phaidon Press,2001.
[40] Stuart Hall,“The Nub of the Argument”,http://www.counterpoint-online.org/themes/reinventing_britain/.
[41] Christine Chivallon,“Beyond Gilroy's Black Atlantic:The Experience of the African Diaspora”,Diaspora: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No.3,Vol.11,2002,p.359.
[42]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43]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44] Bill Ashcroft,Griffiths Gareth,and Tiffen Helen,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London:Routledge,1989,pp.15-35.
[45]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72页。
[46]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76—477页。
[47]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77页。
[48]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5页。
[49]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6页。
[50]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7页。
[51]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4页。
[52] [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53] [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54] [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55] [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56] 徐颖果主编:《族裔与性属研究最新术语词典:英汉对照》,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57] 徐颖果主编:《族裔与性属研究最新术语词典:英汉对照》,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58] [澳大利亚]阿希克洛夫特、格里菲斯、蒂芬:《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任一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6页。
[59] 赵稀方:《“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总序》,[澳大利亚]阿希克洛夫特、格里菲斯、蒂芬:《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任一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
[60] [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
[61] [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4—85页。
[62] 转引自[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2页。
[63] “In This Issue”,Diaspora: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Vol.1,No.1,1991,p.1.
[64] 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65] http://www.movingworlds.net/.
[66] 朱振武、张敬文:《英语流散文学及相关研究的崛起》,《东吴学术》2016年第3期。
[67] See Kevin Kenny,Diaspora: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68] “The Diaspora Division”,Statement,The Citizens and Diaspora Organizations Directorate(CIDO),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December 1,2015,Retrieved January 7,2016.
[69] https://muse.jhu.edu/book/9975.
[70] See https://muse.jhu.edu/book/1166.
[71] https://theculturetrip.com/africa/articles/the-top-west-african-diaspora-authors-you-must-read/.
[72] Ineke Van Kessel,“Conference Report:Goa Conference on the African Diaspora in Asia”,African Affairs,Vol.105,No.420,2006,p.461.
[73] http://www1.uwindsor.ca/diasporayouthconference/.
[74] 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75] 袁俊卿:《主体性自觉和世界文学版图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12日。
[76] 夏艳:《非洲文学研究与中非交流与合作》,《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77] 王逸平:《我国出版的非洲文学作品》,《读书》1960年第7期。
[78] 邓耘:《近百年来非洲文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特征与困境探析》,《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3期。
[79] 杨哲:《满目青山夕照明——记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的部分老专家、老学者》,《出版工作》1983年第10期。
[80] 季羡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评介》,《世界文学》1982年第5期。
[81] 《读书》(书讯)1979年第7期。
[82] 朱世达:《没有根的作家》,《读书》1981年第2期。
[83] 邹海崙:《回顾与展望——“全国外国文学现状研讨会”纪实》,《世界文学》1990年第1期。
[84] 朱安博:《文化的批判与历史的重构——〈耻〉的流散文学解读》,《外语研究》2007年第5期。
[85] 邹海仑:《石黑一雄的〈盛世遗踪〉问世》,《世界文学》1990年第1期。
[86] 瞿世镜:《当代英国青年小说家作品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87] 瞿世镜:《跨文化小说与诺贝尔文学奖》,《社会信息文萃》1994年第4期。
[88] 叶胜年:《多彩的拼贴画:近年澳大利亚小说述评》,《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89] 叶胜年:《多彩的拼贴画:近年澳大利亚小说述评》,《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90] 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91] 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92] 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93] 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94] 颜治强:《东方英语小说引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95] 鲍秀文、汪琳主编:《20世纪非洲名家名著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96] 申丹、王邦维总主编,韩加明、张俊哲主编:《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95页。
[97]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库切的创作与批评思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ⅰ页。
[98] 郭德艳:《英国当代多元文化小说研究:石黑一雄、菲利普斯、奥克里》,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第ⅳ页。
[99] 温越、陈召荣编著:《流散与边缘化 世界文学的另类价值关怀》,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2页。
[100] 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101] 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102] 朱振武:《非洲英语文学,养在深闺人未识》,《文汇报》2018年10月8日第W01 版。
[103] 参见刘玉环《从故国想象的失落到精神家园的建构——多丽丝·莱辛的流散意识及其写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第1页。
[104] 朱振武、袁俊卿:《流散文学的时代表征及其世界意义——以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105]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http://www.nopss.gov.cn/n1/2019/1204/c219469-31490279.html,2019年12月4日。
[106] 蒋晖:《载道还是西化:中国应有怎样的非洲文学研究?——从库切〈福〉的后殖民研究说起》,《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