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廉德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综述

“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学术界对“廉”范畴的研究,主要围绕“官德之廉”(即“廉德”)和“为政之廉”(即“廉政”)两个方面展开的。

一 关于中国古今官德的研究

官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对官德问题的思考与研究,由来已久。《尚书·皋陶谟》中记录了唐虞时代,皋陶对为官者提出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的“九德”要求。夏朝时期,出现了“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官德教化思想。西周时期,提出了“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孝、友、睦、姻、任、恤)的官德标准。可以说,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官德思想,但是也颇为零散。比较而言,我国现代学者对官德问题的研究与论述较为集中。

(一)关于官德的整体研究

李建华《中国官德——从传统到现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是较早专门研究官德的著作,认为“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而非一种职业,官德是一种角色道德而非职业道德,官德的基本要求是“为民”“公正”“勤政”“廉洁”“修己”。杨建祥在中国古代官德问题研究方面,先后出版《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和《儒家官德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两部学术力作,对中国古代官德尤其是儒家官德思想从学理层面上进行了系统阐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写出版了《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为中国官德研究再添硕果。该丛书洋洋洒洒90余万字,包括《史说官德》《大道官德》《为官史鉴》《申论官德》四册,从史和论多层面、多角度对中国官德进行系统介绍。吴黎宏《做合格的领导:中国古代官德概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则是以现代政治学和行政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官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古代官德的培养与建设方法、古代官德的积极作用,以及现代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岑大利《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对官与官德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官德内容、古代官箴书与官德、古代官德建设、古代官德的缺陷、古代官德对现代官德的借鉴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王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与官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考察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挖掘传统民本思想当中的为君民本、为官民本的思想资源和道德精神,为当下我国的官德建设提供了资源与建议。此外,张梦义、喻承久《官德论》(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邢瑞煜《官德建设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郭培贵《官德:中华传统美德精粹》(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等也对官德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近年来,有多篇博士学位论文把“官德”问题选作研究对象,对古今官德进行学术探究。比如,张锋《中国古代官德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3年)通过阐释中国古代官德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古代官德的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中国古代官德的具体实践和历史作用,再现中国古代官德这一较为成熟发达的道德伦理体系。徐云鹏《中国现代官德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唐利斌《官德建设问题探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张永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现代官德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贾金易《当代中国官德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褚玉清《中国新时期官德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王家荣《官德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4年)、姜彦国《重塑中国官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江海洋《曾国藩官德修养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王海强《宋代官德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8年)、朱文宇《明宣宗御制〈官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21年)等,分别从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视角对古今官德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

学术期刊上也有一些关于古代“官德”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许启贤《重视我国历史上官德思想的研究》(《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6期)、涂永珍《我国古代官德的缺陷及鉴戒》[《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伍云《略论传统“官德”思想的当代价值》(《桂海论丛》1997年第3期)、侯典峰《儒家的“官德”思想》(《发展论坛》1999年第4期)、牟承碧《先秦儒家论中国官德》(《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唐利斌《中国官德建设的历史考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姜国柱《儒学官德与政治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6期)、毛晓燕《中国古代官德实践与现代官德建设》(《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平旭《中国古代官德教育内容及其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帅克《中国传统官德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吴黎宏《古代儒家官德思想及现实借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黄清吉《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及其当代启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刘建涛《老子〈道德经〉中的“官德”思想》(《人民论坛》2016年第29期)、王伟《〈澄怀园语〉官德思想及其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桑东辉《墨子官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枣庄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角云飞《传统官德思想的历史局限与价值》(《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曹迎春《董仲舒官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卢尚月《古代官德思想的当代启示》(《人民论坛》2017年第4期)、傅琳凯《儒家官德思想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叶丹《论〈贞观政要〉官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5期)、姜涵《东林党人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廉政建设价值》[《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白杰峰《曾国藩官德思想的合理内核及现代价值初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贾金易《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官德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刘倩《朱熹的官德思想简论》(《武夷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陈静《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齐卫平《〈晏子春秋〉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孙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德”及现代启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孔令梅《〈吕氏春秋〉的官德修养及其当代启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等。

(二)关于具体官德德目的研究

对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德目的研究,倍受学界关注。傅永聚主编的《中华伦理范畴丛书》,撷取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仁爱忠恕礼义、廉耻忠信和合、善勇敬慈诚德、孝悌勤俭修志、圣公洁贞敏惠等六十四个具体道德德目。丛书作者们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对每个德目都采取从甲骨文一直到现代的全面的历史研究。此外,也有学者从官德角度对某一具体德目进行专门探讨。王丽平《官德“忠”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不仅对“忠”德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而且对“忠”德与恕德、廉德、孝德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欧阳辉纯《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认为,忠德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德目之一,包括做人之忠和为政之忠。儒家忠德的丰富内涵是在历史长河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经历了先秦整合与创建、汉唐至明清发展与抗争以及现代批判与重构几个阶段,其中立德、立言、立功是儒家忠德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外,还有王泽应《忠德论》(《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赵炎才《中国传统忠德基本特征历史透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桑东辉《魏晋南北朝时期忠德嬗变之管窥——以东魏、北齐为例》(《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3期)、鄯爱红《传统忠德在现代行政伦理中的转化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桑东辉《传统忠德及其当代价值辨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欧阳辉纯《文化传承视野中朱熹忠德思想的当代价值》(《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3期)。关于廉德之研究,孔宪峰《儒家之“廉”的意蕴与价值》(《理论月刊》2011年第5期)一文通过探寻儒家之“廉”的渊源,阐释了儒家之“廉”的思想意蕴,探寻实现儒家之“廉”的时代化和当代价值转化等问题。周云芳《“廉”与古代官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对“廉”的含义及作用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此外,宋立林《廉德诠解》(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年版)、任松峰《汉字中国:廉》(华夏出版社2020年版)等对廉德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历史演进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探究。

二 关于中国古今廉政的研究

作为伦理道德之“廉”,与政治行为联系起来,即为廉政。“廉”是对“政”的基本道德要求,“政”是“廉”的直接作用对象。“廉政”一词在古籍中使用得并不多,但现代学者对廉政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综合来看,既有廉政制度之研究,也有廉政思想之探赜;既有宏观层面廉政的整体研究,也有微观层面廉政思想的个案分析。当然,还有学者对当代中国廉政建设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关于廉政制度研究

余华青主编的《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对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廉政规定、职官设置和官吏选拔任用、官吏管理以及法律制度方面的廉政规定进行了详细考察。李洪峰主编的《中国廉政史鉴》(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丛书,全书共十六分册400多万字,包括《思想理论卷》《典章制度卷》和《历史人物卷》三个部分。其中,《思想理论卷》荟萃了历史上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廉政思想精华;《典章制度卷》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廉政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历史人物卷》精选了从先秦到清代300多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廉政事迹,并附有部分贪墨人物典型。此外,还有单慕远等编著《中国廉政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刘文瑞《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5年版)和夏赞忠主编的《中国廉政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等。

廉政制度方面的论文,主要有:钱耿文《中国古代廉政制度浅析》(《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徐忠明《试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及其成败原因》(《学术研究》1999年第1期)、王增平《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刘守芬《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王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李拥军《中国古代廉政法制经验的现代启示》(《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0期)、黄建军《我国古代廉政制度及其镜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第10期)、肖瑞峰《略议中国古代的廉政诗歌》(《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曲长海《古代官箴中的廉政教育理念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张晋藩《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之镜鉴》(《人民法治》2019年第5期)等。

(二)关于廉政思想研究

1.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整体研究

对廉政思想的研究是廉政问题研究的重点,学术界研究成果颇丰。较早的研究主要有:刘明波《廉政思想与理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刘廷禄《中国廉政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进入21世纪之后,周卫东《廉政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对古今中外的廉政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人们全面了解廉政思想提供了一个宏阔视野。张涛等《中华伦理范畴: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对“廉”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廉”范畴的现代启示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王同君等编著的《中国历代廉政思想》(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对自原始社会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的廉政思想进行了详细梳理,为我们了解古代廉政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贾育林《中国传统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张利生《廉政文化建设要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等也对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大致梳理。林岩等人编著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代转化进行了详细阐释。肖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继而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分别从伦理道德层面、法治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对中国传统廉政思想进行了总体评价。李小红等编写的《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简史》(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对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总体评价。此外,麻承照《廉政文化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对廉政文化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以及西方国家的廉政文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且对廉政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

廉政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也较为集中。主要有:马伯仁等《我国古代廉政思想探讨》(《探索》1990年第2期)、唐贤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流辨——兼与杨昶先生商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卜宪群《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及历史价值》(《中国监察》2006年第1期)、汪太理《传统廉洁文化的历史局限性》(《文史博览》2006年第6期)、李慧萍《廉政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时代价值》(《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6期)、李照修《略论中国传统廉洁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卜万红《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形态述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成云雷《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解读》(《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第6期)、常百灵《试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转型》(《理论视野》2013年第2期)、孙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转化》(《廉政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杨建党《儒家廉政文化:地位、结构与限度》(《江汉论坛》2018年第10期)、李丹等《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蒋国宏《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软实力价值考量》[《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等。

2.重要历史人物或典籍中的廉政思想研究

此类研究成果多见诸期刊论文。主要有蔡罕《太祖太宗与宋初廉政》[《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孙洪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与廉政措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宋定国《〈周易〉中的勤廉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斐然《孔子廉政思想初探》(《文史杂志》1994年第5期)、邢志第《论墨子的廉政思想》(《齐鲁学刊》1995年第6期)、育海《论云梦秦简中的廉政思想》(《理论月刊》1995年第4期)、鹿谞慧《论贞观廉政思想》(《东岳论丛》1995年第2期)、张子霞《韩非廉政思想初探》(《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李静波《康熙的廉政兴国方略》(《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5期)、从希斌《〈易经〉廉政思想述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王萍《先秦诸子的廉政》[《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谢芳《论王夫之治吏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王舒雅等《曾国藩公文中的廉政思想》(《廉政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徐瑾等《〈论语〉中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

(三)关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研究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王沪宁《反腐败:中国的实验》(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杨春洗主编《腐败治理论衡》(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焦健《当代中国廉政制度预设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过勇《中国国家廉政体系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等,都对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思想与建议。此外,孙道祥、任建明编著的《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思想来源、基本框架和发展深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刘杰《中国式廉政——道路与模式》(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在分析了西方国家的廉政与监管的基础上,在深刻认识中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式廉政+模式与道路”,对中国的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有一定参考意义。唐贤秋《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依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地考察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产生、主体内容及其特征;逻辑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的动力、路径、目标及其具体实现;最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进行了探索性的建构。

关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方面的期刊论文较多。如赵秀月《推进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黄钊《弘扬儒家廉政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王新山《儒家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等。

综上,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官德与廉政的大量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理解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和推进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和方法借鉴意义,也是本书研究得以进行的重要学术前提。同时,已有研究成果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对官德研究的整体考量多,而对具体的官德德目,尤其是廉德的深入探究少;二是对“廉”范畴的研究,从政治学角度考察廉政制度和廉政思想理论的多,而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廉德思想内涵的少;三是对廉德与廉政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按照发展阶段进行纵向研究的多,而从哲学的视角、依据其内在逻辑进行学理性分析的少。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进行研究时,鲜有学者专门从儒家廉德思想的视角切入,也很少有从中探究当代中国贪腐问题的解决之道。鉴于此,本书试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出发,提出“儒家廉德思想研究”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对儒家廉德思想进行现代解构,汲取其价值滋养,为当代官德廉洁建设提供重要启迪和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