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献与晚清文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在晚清文学的大背景下考察谭献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想、文学地位及影响。首先,梳理谭献的生平经历及文学交游。因为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其次,厘清谭献的著作版本及刊刻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诗词文的思想意涵、艺术特点作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深细解读。再次,探析谭献的文学思想,对其词学思想和诗文思想分别进行细致论述,分析其文学思想的深刻内涵。最后,论述谭献与晚清文坛的关系,对谭献在晚清文坛的地位与影响作出客观公允的论断。

(二)研究方法

第一,本书从基本文献的搜集考辨入手,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谭献的生平、著述等内容作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以此作为对谭献与晚清文坛研究的基础。

第二,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谭献的诗词文进行分类,运用归纳概括法分析评价谭献的创作成就。同时采用社会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其作品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

第三,运用文献研究法,从谭献日记、年谱、诗文词、序跋等著作中蒐集有关谭献文学思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深入解读并细致分析,以窥探谭献文学思想的全貌。

第四,将谭献置于晚清文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期深入全面认识谭献文学的地位及影响。


[1] 徐珂:《近词丛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26页。

[2]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第44册,卷四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41页。

[3] 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五十一,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4] 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四十六,民国十一年(1922)本。

[5] 周庆云纂辑,方田点校:《历代两浙词人小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页。

[6]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70页。

[7]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3876页。

[8]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38页。

[9] 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71页。

[10] 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240页。

[11] 胡云翼:《新著中国文学史》,北新书店1935年版,第273页。

[12] 徐珂:《清代词学概论》,大东书局1926年版,第12页。

[13] 施蛰存著,林玫仪编:《北山楼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14] 王易:《词曲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15] 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16] 叶恭绰:《遐庵小品》,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17] 唐养之:《整理清词之商榷》,《申报》1935年9月21日第18版。

[18] 叶恭绰选辑,傅宇斌点校:《广箧中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9] 原载《民国日报》,引自朱崇才编纂《词话丛编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1页。

[20] (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九,清光绪刻本。

[21] 余楙:《白岳庵诗话》,贾文昭主编《皖人诗话八种》,黄山书社2014年版,第227页。

[22]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十七)同治朝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72页。

[23]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十七)同治朝卷,第11870页。

[24]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六十四,民国退耕堂刻本。

[25]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169页。

[26] 金秬香:《骈文概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1页。

[27]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51页。

[28] 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95页。

[29] 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1页。

[30] 黄琴书:《谭献对词的见解》,《中国文化》(台北)1953年第1卷第5期。

[31] 汪中:《清词金荃》,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第133—138页。

[32] 江润勋:《词学评论史稿》,香港龙门书店1966年版,第275—278页。

[33] 陈耀南:《清代骈文通义》,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第128页。

[34] 吴慧鹃等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9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31页。

[35] 高拜石:《贤吏能员经学家——仁和才人谭复堂佚事》,《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玖集),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251页。

[36] 罗仲鼎:《清末杭州文化名人谭献》,《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7] 谷曙光:《梨园花谱〈群芳小集〉、〈群英续集〉作者考略——兼谈〈谭献集〉外佚作补辑》,《文献》2015年第2期。

[38] 王风丽:《冯煦致谭献手札十一通》,《词学》(第3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9] 方智范:《谭献〈复堂日记〉的词学文献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0]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9—371页。

[41] 王纱纱:《常州词派创作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300页。

[42] 赵伯陶:《张惠言暨常州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403页。

[43]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292页。

[44]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9页。

[45] 陈慷玲:《清代世变与常州词派之发展》,台北:“国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278页。

[46] 陈水云:《常州词派的“根”与“树”——兼论常州词学的流传路径与地域辐射》,《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

[47] 邱世友:《词论史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48] 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49]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0页。

[50] 迟宝东:《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51] 杨柏岭:《词学范畴研究论集》,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页。

[52] 孙维城:《论陈廷焯的“本原”与“沉郁温厚”——兼与况周颐重大说、谭献柔厚说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53] 邬国平:《常州词派关于词与读者接受的思考》,《文学遗产》1992年第5期。

[54] 沙先一:《作者之心与读者之意——关于常州派词学解释学的研究札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5] 王超、曹顺庆:《常州词派与文学接受理论的嬗变与承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7辑),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6] 以《箧中词》为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两篇,分别为郭燕《谭献与〈箧中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6年;田靖《〈箧中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有专章涉及《箧中词》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两篇,顾淑娟《谭献词学文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第二章为《箧中词》的词学文献价值;曾沛婷《谭献词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吴大学,2013年,第四章为《箧中词》编选分析。

[57] 罗仲鼎:《谭献及其〈箧中词〉》,《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期。

[58] 李睿:《清代词选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页。

[59] 李睿:《论常州派选词之演变》,《古籍研究》2005年第1期。

[60] 赵晓辉:《从选本看谭献对常州词派词统之接受推衍》,《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61] 林友良:《谭献〈箧中词〉浅探》,《东吴中文研究集刊》2004年第11期。

[62] 沙先一:《选本批评与清代词史之建构——论谭献〈箧中词〉的选词学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63] 沙先一:《谭献〈复堂词录〉选词学价值论略》,《词学》(第2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4] 孙克强:《清代词学正变论》,《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5] 侯雅文:《论晚清常州词派对“清词史”的“解释取向”及其在常派发展上的意义》,《淡江中文学报》2005年第13期。

[66] 傅宇斌:《论谭献词学“正变”观及其对常州词派的推进》,《中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67] 莫崇毅:《劫后花开寂寞红——论道咸时期的“词史”写作》,《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68] 陈桂清:《清代词学与经学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0年。

[69] 傅宇斌:《谭献词论与现代词学之发端》,《中国诗歌研究》2014年第11辑。

[70] 刘深:《谭献与浙西词派》,《古籍研究》2008年第2期。

[71] 钱仲联:《三百年来浙江的古典诗歌》,《文学遗产》1984年第2期。

[72]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04—105页。

[73] 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83页。

[74]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3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7页。

[75] 胡健:《谭献诗歌的忧生念乱意识探析》,《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76] 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77] 郭前孔:《中国近代唐宋诗之争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329—330页。

[78] 朱泽宝:《论谭献的诗学思想——以〈谭献日记〉为中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79] 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页。

[80] 莫道才:《骈文通论》(修订本),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70页。

[81] 杨旭辉:《清代骈文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75页。

[82] 张伯存:《复堂和知堂》,《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7期。

[83] 曹虹:《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84] 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