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现状
(一)《周雅续》一书的研究现状
与《周雅续》一书所具备学术价值不协调的是,此书迄今为止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与利用。从古代书目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周雅续》成书后似未得到广泛流传。
《周雅续》一书,在古人编辑的《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中均无著录,仅在地方志的艺文志或人物传中有简单提及,如光绪《保定府志》卷四四《艺文录一·著述》、光绪《保定府志》五四、民国《清苑县志》卷四《贾鸿洙传》。书目之外的文献中对《周雅续》一书的记载亦很少,仅能在参编者或与参编者有所交往者的别集中偶然发现一二。
如参编者温自知《黄花诗选序》云:“公旧刻有《黄花》诸集,久行于世。……岁己巳,同梁子君旭奉督学贾公檄搜辑西京名贤著作,首录公诗一帙。太青文子见而慕之,即诸《雅续》矣。”[4]按:公,指张原,著有《黄花集》传世。己巳,即崇祯二年。梁子君旭,即梁尔升。督学贾公,即贾鸿洙。太青文子,即文翔凤。《雅续》,即《周雅续》一书。作者温自知与梁君旭、贾鸿洙、文翔凤皆参与《周雅续》编纂,此段文字记录了选张原之诗入集一事,也言及《周雅续》编纂人员的分工,均与编书事实相符。《周雅续》卷六收录张原诗歌17首。
裁定者文翔凤《温恭毅公文集序》云:“近定《周雅续》,特奉以为接武之前茅。”[5]按:此乃文翔凤为其师温纯文集所作的序文,提及其裁定《周雅续》时选温纯诗作入集一事。《周雅续》卷十载温纯诗53首。
文翔凤的同年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第四《葛高行文》小传云:“葛节妇文氏,三水人。少白先生之女,光禄天瑞之姊也。……天瑞撰《续周雅》,别载诗三十余首,盖有赋家之心,未娴声律者也。”[6]按:光禄天瑞,即《周雅续》的裁定者文翔凤,葛节妇之弟。此处所言之《续周雅》,即指《周雅续》一书,书中收录葛节妇之作37首。钱谦益与文翔凤为同年进士,且素有交往,但他对《周雅续》一书的了解尚不确切,将书名误作《续周雅》,可知该书的流传并不广泛。
今人对该书的关注亦甚少,专题研究则近乎空白。《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卷二八集部总集类著录此书今有两部,一部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部收藏于西北大学图书馆。而在《中国古籍总目》总集类郡邑之属仅著录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一部。2013年以前,对《周雅续》一书的关注和利用极少,仅能在介绍明代陕西著述出版、收藏情况或与编纂者事迹相关的论述中偶有提及,寥寥数语而已。如王永莉《有效保护利用古籍文献,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称《周雅续》是“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7]。吴敏霞《陕西古籍存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称此书对“修纂陕西地方志颇有参考价值”[8]。李波《明代陕西历任提学简考》(下)一文云贾鸿洙督学陕西期间“因仰慕秦地文化”而编辑《周雅续》一书。[9]较为集中的介绍要数今人所编的《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但只有四百余字,属一般性介绍而非专门研究,且其中存在一些失误之处,如称此书选录明代关中81人的代表诗作共2300余首,[10]而实际收录作者为82人,收录作品为2709首。一些专门针对明代陕西作家群体进行研究的论著中亦未提及此书。
2012年底,贾三强教授主持的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古籍整理重大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初编)”将《周雅续》的整理确定为子课题之一,笔者承担了此书的点校整理工作。2014年完成点校初稿,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此书的系统研究,撰写发表《明崇祯刻本〈周雅续〉三考》[11],首次对《周雅续》的成书、命名、收录作者及其学术价值等做以专文考论,并订正了相关著作中的一些疏漏之处。2015年出版的《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丛书之《南大吉集》[12],依据西北大学图书馆所藏《周雅续》对存世《瑞泉南伯子集》中的部分佚诗进行了辑补,此为笔者所见最早出版的利用《周雅续》来为作者存世别集进行辑佚的著作。
综上可知,学界目前对《周雅续》的关注和研究还甚少,这与《周雅续》所具备学术价值很不协调。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该书传世版本甚为稀少,目前尚无整理本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和利用;二是仅仅从书名来看,很难推断出此书的实际内容,容易被从事陕西地域文学或相关研究的学者忽略。
(二)《周雅续》收录作者的研究现状
《周雅续》是收录专门明代陕西籍作者诗作的地方性总集,对其进行研究,自然绕不开明代陕西地域文学研究的大背景。在当代学者孜孜不倦的耕耘下,明代陕西地域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对《周雅续》收录作者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从作家群体研究及个案研究两方面予以介绍。
1.作家群体研究
明代陕西作家群体研究的成果如伏漫戈《明代陕西籍诗人简论》[13],简述明代各时期37位陕西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明清著名文人的评价,并分析原因。杨挺《明代陕西作家研究》[14],以朝代为序对明代不同时期的陕西文学发展概貌做以描述,重点论述的作家有22位,虽不能代表明代陕西文人创作的全貌,但各阶段成就突出的文学名家多有涉及,附录初步统计出明代陕西作家429位并附列简要生平。从现有成果来看,弘治、正德、嘉靖等鼎盛时期的作家群体及其文学创作是研究关注的热点,如魏强、马卫中《明中期秦陇文人集团及其诗学观》[15]、师海军《明中期关陇作家群研究》[16]等论文。明代陕西作家著述研究的成果如贾三强《清·雍正〈陕西通志·经籍志〉著录文集研究》[17],以雍正《陕西通志》为切入点,对所录历代陕西文集的作者、存佚及版本情况进行了细致考察,涉及明代陕西作家凡147位,对陕西地域文献研究大有裨益。此外,还有从单个家族群体或特定区域内作家群体入手进行研究者,如梁新奇《家族建构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明清同州马氏家族的个案研究》[18],周喜存《明清陕西三原温氏家族著述考论》[19],王成芳《明清关西回族马氏家族作家考论》[20],周喜存《明清陕西三原文人群体及其著述研究》[21],许勇强《明清方志所见陕西文学家族著述考》[22]等,为从陕西作家的群体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2.作家个案研究
(1)今有别集存世的作家
个案研究的成果远远高于群体研究,几位文学名家如李梦阳、康海、王九思、赵时春、胡缵宗等,历来受学界关注较多,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角度也较为全面,除专题论著的成果较为丰富外,作家的诗文别集皆有整理本出版,如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23],金宁芬点校《对山集》[24],余春柯点校《康对山先生集》[25],[新加坡]陈靝沅编校、孙崇涛审订《康海散曲集校笺》[26],沈广仁点校《碧山乐府》[27],姜妮点校《渼陂集》[28]《渼陂续集》[29],杜志强整理《赵时春文集校笺》[30],杜志强校注《赵时春诗词校注》[31],李天舒选注《鸟鼠山人胡缵宗诗选》[32]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明代陕西作家,其文学成就虽未产生全国性影响力,但也曾享誉当地,且有别集存世,如金銮、张治道、韩邦奇、杨爵、王庭譔、胡侍、许宗鲁、王维桢、韩邦靖、温纯、张原、刘储秀、孙一元、乔世宁、马理等,这类作者虽然受学界关注不及那些名家,但随着地域文学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和电子资源的普及利用,近年来日益走入研究者的视野,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期刊论文如:周军《金銮生卒年新考》[33],贾三强《张治道嘉靖二十四、二十五年诗作考》[34],周喜存《论韩邦奇的散曲艺术》[35],高璐《明代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传承——以晚明文学家王庭譔及其诗文为中心的考察》[36],张世宏《明代作家胡侍生平及著述考辨》[37],田富军《明代宁夏籍作家胡侍四考》[38]等。学位论文如:周喜存《韩邦奇及〈苑洛集〉研究》[39],李锋《杨爵年谱》[40],周军《金銮及其著述研究》[41],苏丽华《胡侍及其文言小说研究》[42],耿李元《胡侍生平、家世及著述考释》[43],袁萍《许宗鲁家世生平及著述考释》[44],夏明媚《王维桢生平及其〈存笥稿〉版本研究》[45],李凤霞《韩邦靖、屈淑及〈韩五泉诗〉〈韩安人遗诗〉研究》[46],王超《温纯家世与生平研究》[47],李灵芝《王维桢文学研究》[48],王小芳《张原世系生平交游研究》[49],张肖云《刘储秀年谱》[50],李炳鑫《太白山人漫稿考论》[51],李芸《孙一元研究》[52],郝晶《乔世宁及其诗歌研究》[53],李月辰《马理诗歌研究》[54]等。
此外,近年来出版的《陕西古代文献集成》、《关学文库》文献整理及学术研究系列丛书,对明代陕西文献的点校整理及研究,丰富了明代陕西文人文学、思想等领域的研究。在已出版的成果中,与《周雅续》收录作者相关的文集整理及研究著作如:《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系列丛书之魏耕原点校《张伎陵集》,李凤霞点校《韩五泉诗》,王小芳点校《玉坡张先生黄花集》,孙武军点校《王彭衙诗》,潘晓玲点校《西玄集》,高璐点校《松门稿》,李月辰点校《溪田文集》,吴敏霞等点校《槐野先生存笥稿》,敬晓庆点校《来阳伯诗集》、丁俊丽点校《来阳伯文集》等;《关学文库》系列丛书之张建辉等点校《王恕集》,许宁等点校《马理集》,米文科点校《吕柟集·泾野先生文集》,魏冬点校《韩邦奇集》,李似珍点校《南大吉集》,陈战峰点校《杨爵集》,刘学智等点校《冯从吾集》,米文科《吕柟评传》,魏冬《韩邦奇评传》,何睿洁《冯从吾评传》等。
上述作者的个案研究,或考察作家生平著述交游等基本情况,或专为作家编写年谱及著述系年,或对存世诗文别集进行点校整理,或就作家的文学创作及思想展开分析,为明代陕西地域文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今无别集存世的作家
《周雅续》收录的一部分作者,别集今已散佚,如王九峰、管楫、左思忠、李一元、来聘、罗廷绅、盛讷、吕颙、南宪仲、王图、周传诵、刘绍基、韩期维、张我英、武恭人等,前人限于资料难觅,对此类作者关注甚少,其中个别作者在陕西诗人总体研究及今人编辑的地方志中虽略有提及,但仅为篇幅短小的生平简介。在生平、思想、创作的考察及作品的辑佚与整理方面,研究的深度和专门程度上还远远不够。然而这些诗人在明代陕西诗坛都曾占据一席之地,且有作品流传下来,理应受到关注。此类作家中的部分人物,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对这些已淹没在文献深处的“隐蔽”作家进行逐个突破的研究,是梳理陕西古代文学史的必经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