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关于本书研究范围的说明
本书以《中俄关系中的黑龙江界河因素研究》为题,主要研究黑龙江在中俄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现需要对研究范围进行以下两点说明。
第一,关于研究时间范围的说明。“中俄关系”这个称谓涉及研究时间范围。现在我们一般提到“中俄关系”即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关系,这是狭义上的说法,时间段是从苏联解体至今。而广义上的“中俄关系”则是指从17世纪开始至今,清政府执政的中国与沙俄,以及它们之后的历代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这400年左右的时间内,两国政府更替换代,中国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俄国经历了沙俄、苏联、俄罗斯联邦,因此双边关系也经历了多个阶段。黑龙江早在清朝时期就在与沙俄之间的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几乎贯穿古今,因此本书选取广义上的“中俄关系”概念,研究时间范围从17世纪至今。
第二,关于研究区域范围的说明。“界河黑龙江”这个称谓涉及研究区域范围。之所以用“界河黑龙江”,是因为对于黑龙江的认识在自然地理方面和政治方面存在差异。从自然地理角度而言,黑龙江指从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汇合处开始一直到注入鄂霍次克海为止的整段河流;从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提到黑龙江则认为是指从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汇合处开始直到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为止,也即黑龙江整条河流干流的上游段和中游段,是中俄两国的边界部分,下游段乌苏里江口至鄂霍次克海部分全部在俄罗斯境内,不属于中国。因此,本书用“界河黑龙江”特指作为中俄边界的黑龙江段部分,也就是黑龙江河流的干流上游和中游段。界河黑龙江两侧行政区则包括中国一侧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俄罗斯一侧的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不同行政区从地理和政治意义上可以分割开来,但是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气候等却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因此本书的研究是在黑龙江流域的大框架之下,对此在第二章有详述。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新华社北京2016年4月26日电。
[2]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新华社哈尔滨9月9日电。
[3] 傅莹:《中俄关系:是盟友还是伙伴?》,《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4期。
[4] 参见Michael T.Klare,“The New Geography of Conflict”,Foreign Affairs,2001,No.3,p.5。
[5] Cooley John,“The War over Water”,Foreign Policy,1984(54),pp.3-26.
[6] Thomas F.Homer-Dixon,“Environmental scarcities and violent conflict: evidence from cases”,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4(1),pp.919-920.
[7] Amery,A.H.,“Water security as a factor in Arab-Israeli Wars and Emerging Peace”,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1997,20(1),pp.95-104;Samson,P.,Charrier,B.,“International freshwater conflict: issue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Green Cross Draft Report,1997;Kliot,Nurit.Water Resources and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London: Routledge,1994,pp.v;Starr,J.R.,Stoll,D.C.,“Water for the Year 2000”,In Starr J.R.and Stoll D.C.,ed.,The Politics of Scarcity.Water in the Middle East.Boulder: Westview Press,1988;Soffer,A.,Rivers of Fire: The Conflict over Water in the Middle East.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9;Westing,A.H.,ed.Global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trategic Policy and Ac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Bulloch,J.,Darwish,A.,Water Wars: Coming Conflicts in The Middle East,London: St.Dedmundsbury Press,1993;Remans,W.,“Water and war”,Humanitäres Völkerrecht,1995,8(1);Klare,M.T.,“The new geography of conflict”,Foreign Affairs,2001,80(3),pp.49-61.
[8] Mostafa Dolatyar,Tim S.Gray,“The politics of water scarcity in the Middle East”,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0,9(3),pp.65-88.
[9] Ariel Dinar,Shlomi Dinar,Stephen McCaffrey,Danen McKinney,Bridges Over Water: Understanding Transboundary Water Conflict negotiation and Cooperation,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2007.
[10] Lowi,R.M.,Water and Power: The Politics of a Scarce Resource in the Jordan River Basin,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93;Ashok Swain,Managing Water Conflict: Asia,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London: Routledge,2004;LeMarquand D.“Developing river and lake basin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progress”,Natural Resources Forum,1989,13(2),pp.127-138;Stephen Mumme,“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transboundary resource management: A critical look at the International Boundary and Water Commission”,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1993,33:1(1),pp.93-120;Helen Ingram,David R.White,“International Boundary and Water Commission: An institutional mismatch for resolving transboundary water problems”,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1993,33(1),pp.154-175;A.Szekely.How to accommodate an uncertain future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planning: The case of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1993,33(2),pp.397-403.
[11] Naho Mirumachi,J.A.Allan.Revisiting Transboundary Water Governance: Power,Conflict,Coop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aptive and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Basel,Switzedland,November 12-15,2007,p.7.
[12] “中东地球之友”(FoEME)组织开展了一项针对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之间跨界水的研究,并于2010年出版了项目报告,分析了以色列和约旦进行跨界水合作的必要性,详见FoEME,Why Cooperate over Water? Shared Waters of Palestine,Israel and Jordan: Cross-border crises and the need for trans-national solutions,Amman,Bethlehem,Tel Aviv: Friends of the Earth Middle East,2010;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中亚和东亚地区水安全可能威胁地区长期稳定的报告,详见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Water Security in Central and South Asia May Jeopardize Long-term Regional Stability,2011;史考特和皮尔斯·史密斯把研究对象放在了湄公河流域,详见Scott,‘Water War’ in the Mekong Basin?”,Asia Pacific Viewpoint,2012,53(2),pp.147-162.
[13] Shira Yoffe,Aaron T.Wolf,Mark Giordano,“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over international freshwater resources: indicators of Basins At Risk”,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3(5),pp.1109-1126.
[14] 何大明、冯彦:《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 此处笔者想要查询的“黑龙江”是指中俄黑龙江界河,但因与中国的“黑龙江省”在字面上相似,所以在搜索结果中会存在关于“黑龙江省”的论文。
[16] 中国知网搜索“中俄关系“和”黑龙江”主题词结果为160篇论文,但其中102篇为有效,即与本书研究内容相符,在中俄关系研究中涉及两国的边界黑龙江;有58篇无效,即与本书研究内容不符,比如某些文章关于黑龙江省人物传记、关于在黑龙江省召开的会议等。
[17] 张宗海:《试论中俄最初边界的形成及特点》,《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3期,第133—136页。
[18] 步平:《中俄东部边界的历史考察》,《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6期,第125—131页。
[19] 关于20世纪的文献情况参考宿丰林《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研究概述(上)》,《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3期,第53—55页。
[20] Александров,В.А.,《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ⅩⅦ веке》.Народы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1974(3),С.36-45.
[21] Щебеньков,Б.Г.,《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ⅩⅦ в》. AH CCCP,1960.
[22] Александров,В.А.,Россия на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х рубежах (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XVII в.).Хабаров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84.
[23] Лукин,В.А.,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четыре века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История,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Москва: Весь Мир,2013.
[24] Галенович,М.Ю.,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в ⅩⅩ веке-Граница.Изограф,2001.
[25] Гиреев,В.Г.,Россия-Китай,Неизвестные страницы пограничных переговоров.Российская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2006.
[26] 姜振军:《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与双边经贸合作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4期,第41—47页。
[27] 王海运:《中俄毗邻地区合作的机遇与障碍》,《西伯利亚研究》2015年第5期,第23—24页。
[28] 刘长敏:《中俄东部边界近距离观察与思考》,《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3期,第59—66页。
[29] 郭晓琼:《黑龙江边境口岸:成果与问题》,《欧亚经济》2016年第2期,第99—109页。
[30] 周逢民等编:《中俄边境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与外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31] 于江波:《中俄边境地区黑龙江段资源特点及经贸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6期,第42—46页。
[32] Александров,В.А.,Геополитика трансгранич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4.
[33] Мелихов,В.Г.,Россий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ях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 1925-1932.Русский путь,2007.
[34] Ларин,В.Л.,гл.ред.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опыт и потенциал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и пригранич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Владивосток: Дальнаука,2014.
[35] Забияко А.,П.,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на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х рубежах: Мост через Амур.Амурский гос.ун-т,2006.
[36] Подберезкина,О.А.,Российский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и Азиатско-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регион: проблемы интеграции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систем.Вестник МГИМ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0(4),С.295-304.
[37] Лукин В.,А.,Возвышающийся Китай и будущее Росси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15.
[38] 滕仁:《中俄在边界水体水资源安全方面的合作》,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9] 顾俊玲:《中俄界江界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的探讨》,寒区水资源研究会议,2008年7月26日。
[40] 贾德香、白建华、梁芙翠:《中俄界河水电项目合作开发前景分析》,《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第2期,第5—7页。
[41] 周翔宇、张阳、刘宗瑞:《黑龙江流域跨境水电开发的多层次主体协同合作机制研究》,《水利经济》2016年第3期,第20—24页。
[42] 谢永刚、王建丽、潘娟:《中俄跨境水污染灾害及区域减灾合作机制探讨》,《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4期,第82—91页。
[43] 周海炜、郑莹、姜骞:《黑龙江流域跨境水污染防治的多层合作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9期,第121—126页。
[44] 邹春燕、丁丽、黄清:《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3期,第193—199页。
[45] Солнцев,М.А.,От конфликта к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у;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области управления водными ресурсами.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право,2009,No.1.C.256.
[46] Болгов,М.В.,Демин,А.П.,Шаталова,К.Ю.,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в област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и охраны трансграничных водных объектов:опыт и проблемы//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и охрана природных ресурсов в России,2016,No.2.C.94.
[47] Sergei Vinogradov,Patricia Wouters,“Sino-Russian Transboundary Waters: A Legal Perspective on Cooperation”,Stockholm paper,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2013.
[48] [英]劳特派特:《奥本海国际法》(上卷 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页。
[49] 《国际河流利用规则》,也称《赫尔辛基规则》。
[50] 《国际涉水条法选编》,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51]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232页。
[52] 王志坚:《国际河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53] 谈广鸣、李奔编著:《国际河流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谈广鸣把国际河流定义为组成部分位于不同国家的河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如干流和支流、湖泊、含水层、冰川、蓄水池和运河等。
[54] 盛愉、周岗:《现代国际水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55] 1911年4月27日,国际法学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的国际规则》。
[56] 王志坚:《国际河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57] 王志坚、邢鸿飞:《国际河流法刍议》,《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卷第3期,第93页。
[58] 王志坚、邢鸿飞:《国际河流法刍议》,《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卷第3期,第94页。
[59] 杨明:《国际水法基本原则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60]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第二条。参见《国际涉水条法选编》,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61] 本书中的界河特指国际界河。
[62] 贾琳:《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
[63] 谈广鸣、李奔编著:《国际河流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版。
[64] 盛愉、周岗:《现代国际水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65] 何大明、冯彦著:《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66] 国际上一般将由国家间、地区间、国际组织等制定或达成的,用于解决国际河流(湖泊)相关国家间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水分歧与冲突的条约、协定或公约、规则等通称为国际水法。详见冯彦、何大明《国际水法基本原则技术评注及其实施战略》,《资源科学》2002年第4期,第90页。
[67] 钱人瑜、钱振健、李智:《国际跨界河流与边界河流合作比较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29卷第8期,第71页。
[68] 贾琳认为跨国河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对沿岸国开放的,一种是通海可航且对所有国家开放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涉及的国家不仅包括沿岸国,还包括非沿岸国。详见贾琳《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第78—79页。
[69] 盛愉、周岗:《现代国际水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70] 1966年在国际法协会第52次大会上通过的《赫尔辛基规则》第一章的第二条。参见《国际涉水条法选编》,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71] 《关于国际地下水的汉城规则》参考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编译:《国际涉水条法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72] 《关于水资源法的柏林规则》参考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编译:《国际涉水条法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73] 本书中特指国际共享水资源,不包含内河流域中的共享水资源。
[74] 贾琳:《国际河流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
[75] 王曦主编/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76] 何大明、冯彦著:《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