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本书研究的总体框架

本书主要在分析皇亲与古代天皇制关系的基础上,对与皇亲相关的皇位继承制度、叙位制度、任官制度、封禄制度、婚姻制度、赐姓制度以及斋王制度等作一考察。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书问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史料、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与对象的界定等,并就中日学界关于皇亲制度的研究现状作简单的回顾与总结。

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考察从皇亲政治到皇亲政争再到皇亲失势的过程与古代天皇制从确立到成熟再到畸变过程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考察“壬申之乱”与“八色姓”对皇亲政治形成过程的影响与皇亲政治的特点以及皇亲政治在古代天皇制形成过程的作用。其次通过分析“长屋王之变”“橘诸兄掌权”“藤原仲麻吕之乱”以及“早良亲王怨灵”等事件,认知这一时期天皇制的发展。最后分别考察在皇亲失势的情况下,藤原氏外戚政治的盛衰和原因以及上皇夺权的手段和影响。

第二章主要按不同的时代划分,以时间为顺序对皇位继承情况作一考察。本章首先考察飞鸟时代“兄弟继承”“大兄继承”与“皇后继承”等皇位继承方式。其次分析奈良时代“不改常典”的意义与“宇佐神托事件”的性质,并论述“天武系皇统”向“天智系皇统”的转变过程。最后考察平安时代清和天皇登基、阳成天皇退位以及光孝天皇即位、宇多天皇让位的过程和原因,同时论述院政时期皇亲内部围绕皇位继承问题产生的矛盾与斗争。

第三章主要就皇亲的叙位、任官、封禄等相关制度作一考察。本章首先考察叙位制度的演变以及律令制与现实中皇亲的叙位情况。其次考察知太政官事一职的特殊作用以及律令制下皇亲的任官情况。再次考察律令制下皇亲的封禄以及“皇亲时服”与“诸王时服”“女王时服”“女王禄”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考察皇亲的家政机构以及特殊的礼遇。

第四章以女性皇亲的婚姻为中心,首先考察皇亲近亲婚制的形成、发展、特点以及原因。其次分析从藤原光明子被立为皇后到未婚的阿倍内亲王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以及女王与臣下所发生的违法婚的事例及其原因。最后论述自延历十二年开始一世以下女王与臣下的婚姻得以合法化以后女王和内亲王的婚姻状况。

第五章主要考察皇亲赐姓制度。本章首先考察氏姓制度的特征、意义以及赐姓的类型、目的与变迁过程。其次分析皇亲赐姓从出现到兴盛再到衰落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律令制国家的兴衰、藤原政权的形成与衰退、院政到平氏政权和源氏政权的转变、庄园的发展和以此为基础的中世社会的形成过程等历史进程的关系。最后以源氏赐姓为例,论述源氏赐姓的原因、方式,并对“二十一流源氏”作个案分析。

第六章主要考察斋王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消亡的轨迹以及斋王制度中的各种仪式。本章首先对传说中的伊势神宫、伊势斋王以及天武朝斋王制度的正式形成过程与原因作考察。其次分析律令制下伊势斋宫的逐渐完善以及贺茂斋院的形成与发展。再次考证斋王制度中的斋王卜定、斋王祓禊、斋王群行等仪式。最后论述摄关时代的伊势斋宫与贺茂斋院地位的变化以及院政时代斋王制度的消亡。

最后的结语部分主要将皇位继承制度、叙位制度、任官制度、封禄制度、婚姻制度、赐姓制度以及斋王制度在皇亲政治与天皇制的确立、皇亲政争与天皇制的发展、皇亲失势与天皇制的畸变三个时期中的演变过程作简要的总结与概括。


[1]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 1871年日本取消旧身份制度,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个等级。华族成为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1947年,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华族制度被正式废除。

[3]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http://wwwap.hi.u-tokyo.ac.jp/ships/db.html;正倉院文書データベース作成委員会,http://somoda.media.osaka-cu.ac.jp/index.php。

[4] 徐建新:《出土文字资料与东亚古代史研究——以中日韩三国古代木简为例》,《古代文明》2011年第2期。

[5]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http://www.nabunken.go.jp/japanese/database.html。

[6] [日]坂本太郎:《日本的修史与史学》,沈仁安、林铁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0页。

[7] 章林、徐建新:《日本学者谈日本古代史研究的现状》,《世界历史》2009年第5期。

[8] 翟新:《日本天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 赵晓春:《百代盛衰——日本皇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0] 李鹏、任重:《谜一样的日本王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 王忠和:《日本王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2] 孙伟珍:《日本皇室百代家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13] 蒋立峰:《日本天皇列传》,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14] 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 武寅:《天皇制的起源及结构特征》,《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16] 葛兆光:《国家与历史之间:日本关于道教、神道教与天皇制度关系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7] 武心波:《日本古代“天皇制”的象征意义及其批判》,《国际观察》2006年第6期。

[18] 李红、秦礼君:《日本天皇即位仪式“大尝祭”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9] 解晓东:《日本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及其政治结构刍议》,《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20] 徐建新:《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

[21] 李卓:《日本古代贵族刍议》,《古代文明》2012年第3期。

[22] 李卓:《日本古代贵族制社会结构》,《古代文明》2015年第1期。

[23] 陈伟:《古代日本与唐朝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日本研究》2010年第4期。

[24] 王海燕:《六至七世纪日本大王(天皇)的殡丧礼仪与王位继承》,《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25] 王海燕:《日本女性皇位继嗣问题初探》,《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

[26] 李卓:《日本的皇位继承制度与〈皇室典范〉》,《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6期。

[27] 李卓:《天皇退位的历史与现实》,《日本学刊》2019年第2期。

[28] 张萍:《日本的婚姻与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4年版。

[29] 李卓:《日本古代的访妻婚及其存在的原因》,《日本学刊》1994年第2期。

[30] 官文娜:《日本古代社会的近亲婚及其实质——兼与中国古代“同姓不婚”的比较》,《世界历史》1998年第4期。

[31] 王金林:《日本人的原始信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 王金林:《日本神道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33] 刘琳琳:《日本江户时代庶民伊势信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4] 王海燕:《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5] 邵峰:《日本摄关时期斋王忌避思想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36] 禹硕基:《论圣德太子》,《日本研究》1986年第2期。

[37] 徐晓风:《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与中国儒家的文化》,《学术交流》1994年第3期。

[38] 韩昇:《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本圣德太子写经与东亚的“佛教外交”》,《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39] 陈凤川:《圣德太子与日本早期佛教》,《日本学论坛》2003年第3期。

[40] 伊文成、王金林等编:《日本历史人物传》(古代中世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1] 蒋立峰:《日本天皇列传》。

[42] 竹島寛:《王朝時代皇室史の研究》,初版为1922年版,1982年名著普及会再版。

[43] 北山茂夫:《740年の藤原広嗣の叛乱》,《法と経済》第116号,1951年。

[44] 竹内理三:《天武“八姓”制定の意義》,《史淵》第43号,1950年。

[45] 高橋富雄:《皇親官僚制成立の意義》,《歴史学研究》第228号,1959年。

[46] 直木孝次郎:《律令官制における皇親势力の一考察》,大阪歴史学会編集:《律令国家の基礎構造》,吉川弘文館1960年版。

[47] 虎尾達哉:《律令国家と皇親》,《日本史研究》第307号,1988年。

[48] 関晃:《律令支配層の成立とその構造》,《新日本史大系第2巻·古代社会》,朝倉書店1952年版。

[49] 参见関晃《大化改新と天皇権力》,《歴史学研究》第228号,1959年;《大化前後の天皇権力について》,《歴史学研究》第233号,1959年;《律令贵族论》,《岩波講座日本歴史第3巻·古代3》,岩波書店1976年版。

[50] 石母田正:《日本の古代国家》,岩波書店1971年版。

[51] 早川庄八:《日本古代官僚制の研究》,岩波書店1986年版。

[52] 角田文衛:《律令国家の展開》,塙書房1960年版。

[53] 倉本一宏:《律令制成立期の“皇親政治”》,笹山晴生先生還暦記念会編:《日本律令制論集》上巻,吉川弘文館1993年版。

[54] 家永三郎:《飛鳥における摂政政治の本質》,《社会経済史学》第8巻第6号,1938年。

[55] 太田亮:《全訂日本上代社会組織の研究》,邦光書房1955年版。

[56] 井上光貞:《古代の皇太子》,《日本古代国家の研究》,岩波書店1965年版。

[57] 直木孝次郎:《大兄制と皇位継承法》,《日本古代国家の成立》,社会思想社1987年版。

[58] 門脇禎二:《上宮王家滅亡事件》,《“大化改新”論——その前史の研究》,徳間書店1969年版。

[59] 井手久美子:《大兄制の史的考察》,《日本史研究》第109号,1970年。

[60] 中村明蔵:《大兄の創始とその意義》,《日本史研究》第122号,1971年。

[61] 吉田晶:《古代国家の形成》,《岩波講座日本歴史第2巻·古代2》,岩波書店1975年版。

[62] 吉村武彦:《日本の歴史3·古代王権の展開》,集英社1991年版。

[63] 参见荒木敏夫《書評——門脇禎二著〈“大化改新”論〉》,《歴史学研究》第363号,1970年;《日本古代の皇太子》,吉川弘文館1985年版。

[64] 参见田中嗣人《大兄制管見》,《続日本紀研究》第178号,1975年;《大兄制批判再説——大化前代の皇位継承を中心に》,《文化史学》第35号,1979年。

[65] 寺西貞弘:《古代天皇制史論——皇位継承と天武朝の皇室》,創元社1988年版。

[66] 河内祥輔:《古代政治史における天皇制の論理》,吉川弘文館1986年版。

[67] 篠川賢:《六、七世紀の王権と王統》,《日本歴史》第529号,1992年。

[68] 小林敏男:《大兄制と輔政》,《古代女帝の時代》,校倉書房1987年版。

[69] 荒木敏夫:《日本古代の皇太子》,吉川弘文館1985年版。

[70] 参见北山茂夫《六七一年の天智天皇の詔についての論》,《日本古代政治史の研究》,岩波書店1959年版;岩橋小弥太《天智天皇の立て給ひし常の典》,《増補上代史籍の研究》下巻,吉川弘文館1973年版;河内祥輔《古代政治史における天皇制の論理》。

[71] 寺西貞弘:《古代天皇制史論——皇位継承と天武朝の皇室》。

[72] 森田悌:《不改常典について》,笹山晴生先生還暦記念会編:《日本律令制論集》上巻。

[73] 田村円澄:《不改常典》,《日本古代の宗教と思想》,山喜房1987年版。

[74] 参见直木孝次郎《天智天皇と皇位継承法》,《人文研究》第6巻第9号,1955年;佐藤宗諄《元明天皇論——その即位をめぐって》,《古代文化》第30巻第1号,1978年;森田悌《不改常典について》。

[75] 井上亘:《虚伪的“日本”——日本古代史论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76] 参见井上亘《日本古代の天皇と祭儀》,吉川弘文館1998年版;藤堂かほる《天智陵の営造と律令国家の先帝意識——山科陵の位置と文武三年の修陵をめぐって》,《日本歴史》第602号;《律令国家の国忌と廃務——八世紀の先帝意識と天智の位置づけ》,《日本史研究》第430号,1998年;水林彪《律令天皇制の皇統意識と神話(上)(下)》,《思想》第966号、967号,2004年。

[77] 遠山美都男:《古代の皇位継承——天武系皇統は実在したか》,吉川弘文館2009年版。

[78] 亀田隆之:《親王、王の子の叙位について》,《続日本紀研究》第9巻—4、5、6号,1962年。

[79] 平野博之:《諸王叙位の法制史的背景——八世紀の諸法令の解釈をめぐって》,《日本歴史》第317号,1974年。

[80] 今江広道:《律令時代における親王、内親王の叙品について》,《書陵部紀要》第33号,1983年。

[81] 安田政彦:《八·九世紀の一品昇叙》,《日本歴史》第575号,1996年。

[82] 庄司浩:《天武十四年皇親冠位制について》,《立正史学》第34号,1970年。

[83] 倉本一宏:《皇親冠位の変遷について》,《続日本紀研究》第249号,1987年。

[84] 井上光貞:《古代の皇太子》。

[85] 北山茂夫:《740年の藤原広嗣の叛乱》。

[86] 野村忠夫:《律令政治の諸様相》,塙書房1968年版。

[87] 倉本一宏:《律令貴族論をめっぐて》,《日本歴史》第472号,1987年。

[88] 吉川真司:《律令太政官制と合議制——早川庄八〈日本古代官僚制の研究〉》,《日本史研究》第309号,1988年。

[89] 篠川賢:《“知太政官事”小論》,《日本常民文化紀要》第19号,1996年。

[90] 黒板伸夫:《平安時代における親王任官への一考察:官職秘抄(鈔)·職原抄(鈔)を手がかりとして》,《摂関時代史論集》,吉川弘文館1980年版。

[91] 高田淳:《桓武朝後半期の親王任官について》,《国史学》第121号,1983年。

[92] 高田淳:《桓武天皇の親王について——その加冠、叙品、任官を中心に》,国学院大学大学院《史学研究集録》第9集,1984年。

[93] 倉本一宏:《皇親冠位の変遷について》。

[94] 安田政彦:《平安時代の式部卿——その補任をめぐって》,《帝塚山学院大学研究論集》第27集,1992年。

[95] 高橋崇:《律令官人給与制の研究》,吉川弘文館1970年版。

[96] 安田政彦:《女王に関する若干の考察——女王禄を中心として》,《帝塚山学院大学研究論集》第25集,1990年。

[97] 岡村幸子:《女王禄について》,《ヒストリア》第144号,1994年。

[98] 時野谷滋:《食封制度の研究》,《律令封禄制度史の研究》,吉川弘文館1977年版。

[99] 安田政彦:《無品親王について——無品封の設定を中心として》,《ヒストリア》104号,1984年。

[100] 尾上阳介:《親王の年官について》,《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别册17集,1990年。

[101] 竹島寛:《王朝時代皇室史の研究》。

[102] 西野悠紀子:《律令制下の氏族と近親婚》,女性史総合研究所編:《日本女性史——原始·古代》,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

[103] 西野悠紀子:《皇女が天皇になった時代》,服部早苗編著:《歴史のなかの皇女たち》,小学館2002年版。

[104] 大平聡:《女帝·皇后·近親婚》,鈴木靖民編:《日本古代の王権と東アジア》,吉川弘文館2012年版。

[105] 神田千砂:《白鳳の皇女たち》,《女性史学》第6号,1996年。

[106] 坂井潔子:《内親王史序説》,《史艸》第3号,1972年。

[107] 栗原弘:《藤原内麿家族について》,《日本歴史》第511号,1990年。

[108] 今江広道:《八世紀における女王と臣下の婚姻に関する覚書》,国学院大学文学部史学科編:《日本史学論集》上巻,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

[109] 梅村惠子:《摂関家の正妻》,義江明子編:《日本家族史論集第8巻·婚姻と家族、親族》,吉川弘文館2002年版。

[110] 荒木敏夫:《古代天皇家の婚姻戦略》,吉川弘文館2012年版。

[111] 赤木志津子:《賜姓源氏考》,《平安貴族の生活と文化》,講談社1964年版。

[112] 藤木邦彦:《奈良平安朝における皇親賜姓について》,国士館大学《人文学会紀要》第2号,1970年。

[113] 参见林陸朗《嵯峨源氏の研究》《賜姓源氏の成立事情》《上代政治社会の研究》,吉川弘文館1974年版;《淳和、仁明天皇と賜姓源氏》,《国学院雑誌》第89号,1988年;《平安初期政界における嵯峨源氏》,《古代文化》第460号,1997年。

[114] 宇根俊範:《源平藤橘の由来》,《月刊百科》第304号,1988年。

[115] 西松陽介:《賜姓源氏の再検討——賜姓理由を中心に》,《日本歴史》第737号,2009年。

[116] 太田亮:《姓氏家系大辞典》,角川書店1960年版。

[117] 藤木邦彦:《奈良平安朝における皇親賜姓について》。

[118] 宇根俊範:《律令制下における改賜姓について》,《史学研究》第147号,1980年。

[119] 安田政彦:《平安初期の皇親賜姓——平氏賜姓を中心として》,《ヒストリア》第117号,1987年。

[120] 安田政彦:《大同元年の大伴親王上表をめぐって》,《続日本紀研究》第286号,1993年。

[121] 森田悌:《平安初期における皇親賜姓》,《王朝政治と在地社会》,吉川弘文館2005年版。

[122] 藤木邦彦:《奈良平安朝における皇親賜姓について》。

[123] 加藤優子:《奈良時代における賜姓皇族》,愛知教育大学《歴史研究》第35号,1989年。

[124] 池知正昭:《奈良朝皇親賜姓の意義》,《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紀要》第31号,1989年。

[125] 吉住恭子:《奈良朝における皇親の存在形態》,《史窓》第52号,1995年。

[126] 坂井洁子:《内亲王史序说》。

[127] 村上重良:《国家神道》,聂长振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8] 岡田精司:《伊勢斎宮の成立をめぐる問題点》,井上光貞、西嶋定生等編:《東アジア世界における日本古代史講座第9巻·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儀礼と国家》,学生社1982年版。

[129] 直木孝次郎:《日本古代の氏族と天皇》,塙書房1964年版。

[130] 三品彰英:《三品彰英論文集第1巻·日本神話論》,平凡社1970年版。

[131] 松前健:《松前健著作集第9巻·神社とその伝承》,おうふう1997年版。

[132] 榎村寛之:《伊勢神宮と古代王権》,筑摩書房2012年版。

[133] 折口信夫:《宮廷儀礼の民族学的考察——采女を中心として》,《折口信夫全集第6巻》,中央公論社1965年版。

[134] 門脇禎二:《采女——献上された豪族の娘たち》,中央公論社1969年版。

[135] 田中卓:《田中卓著作集第4巻·伊勢神宮の創祀と発展》,国書刊行会1987年版。

[136] 参见所京子《伊勢斎宮関係和歌集成——平安中期を中心として》,《聖徳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第9集,1983年;《伊勢斎宮関係和歌集成——平安後期を中心として》,《聖徳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第10集,1984年;《伊勢斎宮関係和歌集成——鎌倉時代を中心として》,《聖徳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第11集,1985年;《賀茂斎院関係和歌集成——平安前期を中心として》,《芸林》第31巻第4号,1982年;《賀茂斎院関係和歌集成——平安中期を中心として》,《神道史研究》第34巻第4号,1987年;《賀茂斎院関係和歌集成——平安後期を中心として》,所京子:《斎王和歌文学の史的研究》,国書刊行会1989年版。以上均收入所京子《斎王和歌文学の史的研究》一书。

[137] 参见所京子《平安時代の斎宫女官(上、下)》,《古代文化》第30巻第4、5号,1978年;《平安時代の斎宫女官(補遺)》,《古代文化》第31巻第1号,1979年;《斎院選子内親王の仏教信》,《神道史研究》第32巻第3号,1984年;《斎院謀子内親王の事績》,《後期摂関時代史の研究》,吉川弘文館1990年版;《篤子内親王の事績》,《聖徳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第14集,1988年。

[138] 参见所京子《良子斎王の伊勢群行覚書——〈田中本春記〉にみる実況》,《芸林》第43巻第4号,1996年;《〈中右記部類〉斎宫群行記——解説と訓読》,《岐阜聖徳学園大学紀要》第37集,1999年;《源氏物語にみえる斎宫記事の史的考察》,《神道学》第100号,1979年;《狭衣物語にみえる斎院記事の史的考察》,《聖徳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第7集,1981年;《〈風葉集〉にみえる斎王関係和歌》,《聖徳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第16集,1990年。以上均收入所京子《斎王の歴史と文学》一书。

[139]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巻12,吉川弘文館1984年版,第142頁。

[140] 关于“倭奴国”这一地域小国的国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倭奴国”指“倭(人)之奴国”,即“奴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倭奴国”应读为“ito国”,即《魏志·倭人传》中的“伊都国”。

[141] 关于邪马台国的地理位置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除了九州说外,还有近畿说等,详细争论可参见佐伯有清《研究史邪馬台国》,吉川弘文館1975年版;汪向荣《邪马台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42] 也有学者认为,“大王”只是尊称,不是正式的称号。本书使用“大王”称号,更多的是想说明王权性质的不同。

[143] 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第2页。

[144] 翟新:《日本天皇》,第14页。

[145]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書紀》巻1,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第1頁。

[146]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書紀》巻7,第200頁。

[147]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書紀》巻29,第331頁。

[148]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書紀》巻29,第336頁。

[149]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巻1,第7頁。

[150]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http://www.nabunken.go.jp/research/database.html。

[151]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http://www.nabunken.go.jp/research/database.html。

[152] 《大日本古文書》巻1,第635頁。参见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http://wwwap.hi.u-tokyo.ac.jp/ships/shipscontroller。

[153] 魏徵等撰:《隋书》卷28,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81页。

[154]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页。

[155]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書紀》巻29,第408頁。

[156]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巻2,第9頁。

[157]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http://www.nabunken.go.jp/research/database.html。

[158]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http://www.nabunken.go.jp/research/database.html。

[159] 《大日本古文書》巻3,第41頁。参见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http://wwwap.hi.u-tokyo.ac.jp/ships/shipscontroller。

[160]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第38—39页。

[161]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第39页。

[162] 宮內庁書陵部編纂:《皇室制度史料》,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第26頁。

[163] 井上光貞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新裝版·律令》儀制3,岩波書店1994年版,第343—344頁。

[164] 《皇室典范》第二十三条规定:“天皇、皇后、皇太后及太皇太后敬称为陛下。上述以外的皇族之敬称为殿下。”

[165] 正倉院文書,http://somoda.media.osaka-cu.ac.jp/index.php。

[166] 正倉院文書,http://somoda.media.osaka-cu.ac.jp/index.php。

[167] 宮內庁書陵部編纂:《皇室制度史料》,第37—46頁。

[168] 井上光貞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新裝版·律令》継嗣13,第281頁。

[169]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令集解》(二)巻17,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第519頁。

[170] 现代日本《皇室典范》中“亲王”与“内亲王”的范围与古代日本律令制不同,它包括从皇子到皇玄孙辈的皇室成员,至天皇五世以下孙才称为“王”与“女王”。

[171]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巻3,第25頁。

[172]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巻3,第26頁。

[173]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巻10,第119頁。

[174]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類聚三代格》巻17,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第509頁。

[175]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後紀》巻10,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第122頁。

[176]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延喜式》巻18,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第490頁。

[177]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文德天皇実録》巻8,吉川弘文館1981年版,第81頁。

[178] 井上光貞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新裝版·律令》後宮職員16,第202頁。

[179]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延喜式》巻12,第353頁。

[180]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令義解》巻1,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第51頁。

[181]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延喜式》巻31,第7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