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之辅佐昭烈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两大军事天才论曹

周瑜刚回府不久,亲兵便匆匆入内禀报:“大都督,府外子敬先生领着孔明先生和陆瑁将军前来求见。”

周瑜听闻鲁肃、诸葛亮和陆瑁前来,立马出府相迎。

府门外,鲁肃正与诸葛亮、陆瑁低声交谈。见周瑜大步流星迎出,三人停下话语。陆瑁抬眼望去,只见周瑜身姿挺拔,面如冠玉,眉宇间英气勃发,确有几分传说中“美周郎”的风采。

“子敬。”周瑜先向鲁肃拱手,声音朗阔。

“公瑾。”鲁肃连忙还礼,脸上带着他一贯的憨厚笑容,侧身引荐向周瑜介绍道:“公瑾这位便是卧龙先生诸葛亮,站在他旁边的是伯言的弟弟陆瑁陆子璋。”说完,他又转向诸葛亮和陆瑁:“孔明先生,子璋,这位便是江东柱石,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诸葛亮和陆瑁拱手向周瑜行礼道:”见过大都督。“

周瑜脸上露出笑容,不见丝毫倨傲,亦拱手回礼:“孔明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子璋在当阳县的事迹亦让我佩服。”

他目光再次掠过诸葛亮,带着审视,却又恰到好处,“外面风大,两位,子敬,里面请。”

一行人随周瑜进入府中正堂。府内陈设雅致,不显奢华,却处处透着主人的品味与地位。分宾主落座,侍女奉上香茗。

鲁肃放下茶盏,神色郑重,率先开口:“公瑾,今日主公将抗曹重任全权托付于你,我等皆仰仗公瑾。不知公瑾对眼下战局,可有定计?”

周瑜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沫,呷了一口,放下茶盏时,脸上已是成竹在胸的笑容:“子敬不必忧虑。曹操此番南下,号称拥兵百万,声势滔天,但在我看来,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真正能投入到与我江东决战的兵力,我看,顶多也就二十余万。”

鲁肃闻言一惊道:“此言怎讲?曹军号称八十万,就算有所夸大,也不至于如此悬殊吧?”

周瑜道:“子敬你想,其一,许昌、邺城、洛阳乃曹氏根本之地,岂能不留重兵?曹操将荀彧留在许昌,明面上是稳定后方,实则是防备西凉马腾、韩遂趁虚而入。这几处加起来,少说也要抽调数万精锐吧?”

“其二,襄阳。此地乃荆襄门户,更是曹军北归的咽喉要道。一旦襄阳有失,他曹操数十万大军便可能被我军堵在江南,进退不得。如此重地,曹操岂敢不以重兵驻守?”

“其三,新得的荆州九郡人心未附,世家大族盘根错节,观望者甚多。曹操要稳住局面,防止地方生乱,必然要分派一支可观的兵力弹压各地,监视那些心怀叵测的荆州旧臣。这又得多少人马?”

周瑜顿了顿,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其四,还有寿春一线。曹操岂能不防备我江东趁他主力南下,从建业方向给他来个釜底抽薪?此路兵马,亦不可或缺。”

他逐条分析,条理清晰,语气笃定,仿佛曹军的部署尽在其掌握之中。鲁肃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的忧色去了大半。陆瑁更是暗自钦佩,这位大都督不仅风姿过人,见识韬略更是非凡。演义果然都是骗人的,如此才能之人又岂是善妒之辈。

一番话说完,周瑜端起茶盏,目光却转向了自始至终安静聆听、神色淡然的诸葛亮,微笑道:“在下一点浅见,不知孔明先生以为如何?可有需要补充之处?”

一时间,堂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诸葛亮身上。

只见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如静水深流,向周瑜微微颔首道:“都督洞若观火,条分缕析,亮深以为然。然兵者,虚实相生,胜负之机未必尽在兵力多寡。亮认为:曹军虽分兵四路,看似周全,实则自陷死局。都督所言二十余万兵力,实为可战之兵,然其成分驳杂:北卒:不习水战,久居舟船则眩晕呕吐,战力十不存五;荆州降兵:蔡瑁、张允新附,其心未定,然不受曹操信任,临阵必首鼠两端;青徐兵:家属皆在北方,若闻马腾、韩遂袭扰关中,恐生归意。故曹军这二十余万兵力真实战斗力几何,据亮估计不堪一击。都督以为然否?”

言罢,诸葛亮目光炯炯,直视周瑜,似欲从其表情中窥探一二。

周瑜沉吟片刻,而后抚掌笑道:“孔明先生所言极是,曹军之弊,确如先生所析。北卒晕船、降兵离心、青徐思归,此三者皆曹军之软肋。加之先生所言曹军成分驳杂,战力参差不齐,我江东之胜算,又增几分。”周瑜语气中透露出对诸葛亮的赞赏,以及对未来战局的信心。

他继续道:“先生之才,世所罕见。今日得闻先生高见,瑜受益匪浅。愿与先生携手,共谋抗曹大计,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挥,淡然笑道:“都督言重了。亮虽不才,愿为江东尽绵薄之力。抗曹之事,关乎天下苍生,亮岂敢推辞?愿与都督共谋大计。”

一番话,说得周瑜心中大喜。他起身离座,走至诸葛亮身前,拱手道:“先生高义,瑜感激不尽。我江东有先生相助,何愁曹贼不灭?”

二人相视而笑,皆露出坚定之色。堂内众人见状,皆心生敬意,知江东有此二人,抗曹之事,定能成功。

周瑜的目光锐利,落在陆瑁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子璋,”他开口,声音平稳却自带威严,“吴郡陆氏,江东望族。令兄伯言更是我东吴的柱石。你既是陆家子弟,为何不在江东效力,反而屈身于刘备帐下?”

这话问得直接,带着几分不解,也隐隐有些责备的意味。府内一时有些安静,连旁边一直气定神闲的诸葛亮,也微微抬了抬眼皮,似乎对这个话题也颇感兴趣。

陆瑁并未立刻回答,他沉默了片刻,像是在整理纷乱的思绪,又像是在回忆遥远的过去。他抬眼看向周瑜,脸上不见惶恐,反而露出一丝复杂的淡然。“大都督此问,倒让瑁想起一些陈年旧事。”

他顿了顿,语气平缓地继续说道:“诚然,瑁是吴郡陆氏之后,先父先母赐予性命,此恩不敢忘。然,瑁自幼与家人失散,流落四方,饥寒交迫,命悬一线之际,是恩师将我拾回,视如己出,悉心教导,授我安身立命之本。若非恩师,世间早已无陆瑁此人。”

他这话并非抱怨,更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对他而言远比血缘更重要的事实。“大都督言及吴郡陆氏,于瑁而言,更像是一个遥远的名号。恩师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再造之恩。说句不敬的话,这身骨血是父母所给,但这身本事、这条性命,却是恩师所续。陆氏给了我姓氏,恩师却给了我新生。”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诸葛亮,嘴角似乎还牵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至于为何选择投效刘皇叔……”他故意停顿了一下,仿佛看穿了周瑜可能的心思,“莫非大都督也以为,这又是孔明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瑁?”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脸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并未言语。

陆瑁轻轻摇了摇头,神色重新变得郑重:“非也。投效刘皇叔,是瑁自己的决断。瑁所见,刘皇叔辗转半生,仁德之心未改,匡扶汉室之志弥坚。观其麾下,文有孔明先生运筹帷幄,武有关张赵等盖世猛将,皆是人中龙凤,却能倾心相待,足见其胸襟气度。”他微微挺直了身躯,“瑁自问,若只因出身便归吴,岂非辜负了恩师的教诲,亦浪费了这一身所学?大丈夫择主而事,当择其能成大事、行大道者,而非仅仅囿于乡土之情。瑁以为,刘皇叔便是那位值得倾力辅佐的明主。”

一番话说完,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周瑜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目光深沉,看不出喜怒。他原本或许带着几分招揽或试探的心思,此刻却不得不重新估量眼前这个陆家子弟的决心与见识。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在周瑜和陆瑁之间转圜,适时开口:“大都督,夜色已深,我等叨扰多时,也该回驿站了。这便告辞。”他的声音平和,却有效地打破了室内的沉寂。

陆瑁随之躬身,声音清晰:“大都督,告辞。”

周瑜没立刻说话,只是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盏,凑到唇边,像是在品味,又像是在思量。他视线落在杯中,并未看他们,只微微颔首,算是应允。

待诸葛亮和陆瑁转身,即将迈出厅门槛之际,周瑜才放下茶盏,发出轻微的磕碰声。他不轻不重地抛出一句:“陆子璋,你的话,我记住了。”

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穿过门廊,送入两人的耳中。

诸葛亮的脚步未停,陆瑁的身形也只是极轻微地顿了一下,便继续前行,两人并肩消失在门外的夜色中。

直到确认彻底离开了周瑜的视线范围,融进驿馆回廊的阴影里,陆瑁才似乎真正松了口气,夜风吹拂,额角竟有些微凉意。他下意识地抬手抹了一下,才发觉自己竟有些紧张。

诸葛亮侧头看了他一眼,眼中带着几分了然的笑意,用羽扇的扇柄不着痕迹地轻碰了一下他的手臂,低声道:“子璋今日,应对得体。”

周瑜独自坐在堂上,指尖再次落在案几上,这次却不再敲击,而是缓缓摩挲着光滑的木质纹路。他看着空荡荡的门口,眼神晦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