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云南木商,兰鱼?蓝玉
利益相关,才好办事。
正常工部采购,都会获得商贾的基本信息,这样就是为了防止意外。
他们要是出事,那这些商贾也得抄家斩首。
这也大大降低商贾搞事的可能。
蓝玉对此,却是直言道:“出了问题,直接找我。”
得到蓝玉的答复,赵俊这才笑眯眯的应答下来。
并开始清点木料。
好写奏疏,呈报上去。
等朱元璋做出决策后,便可投入使用。
“不知,永昌侯这批木料的报价,所需几何?”
对此,蓝玉摆了摆手。
“按照朝廷采购的报价就行。”
赵俊有些意外。
毕竟,这批木料的价值,是要远远高于正常采购的木料的。
这等木料,卖给朝廷所赚的钱,远不如卖给富商们。
不过,他也没有多想。
在清点木料,并计算报价后,当场就写好了奏疏。
并派人在此看守。
同时,让人搬了一块木料。
做完这些,赵俊便拱了拱手,带着工部的人离开。
……
临近傍晚。
奉天殿。
群臣聚集,大殿内灯火通明。
自从废的宰相制度后,朱元璋便规定,每天不仅要上早朝。
还要上晚朝。
用来处理一些比较紧急的事情。
朱元璋身坐龙椅,俯视众臣,浑厚如钟的声音响起。
“可有要事,需要紧急处理?”
朱标此时则是站在一旁,静静的听着。
很快,群臣纷纷开始上疏,汇报。
最近发生的事情。
不多时,便轮到了工部尚书,赵俊。
赵俊弓着身子,走上前,双手递出所写奏疏。
并说道:“皇上,朝廷修缮皇宫,国子监,城墙所需的木料,已经到齐一批。”
“其质量,微臣也查了,可用,还望皇上能批复户部,拨款买木。”
朱元璋查看着手里的奏疏。
却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思绪片刻,询问道:“咱记得,咱前些天询问你,云南木料何时能够抵达应天府。”
“你说还需要一月之余。”
“怎今日却说,抵达了一批木料?这是怎么回事?”
虽说他每天处理几百件事情。
却依旧记忆力了得,几天前的事情,哪怕只是随口一问。
也能记得很清楚。
赵俊也有些惊叹,不过他倒也没有慌张。
答复道:“这批木商并不是朝廷派遣去采木的。”
“虽不知,其是如何从云南而来,但其木料确实已经堆放在城外。”
说完,赵俊还对着殿外喊了一声。
“抬上来!”
话落,两名工部官员,便将一块木头抬了上来。
群臣也是纷纷侧目。
朱元璋从龙椅上站起身,缓缓走下台阶。
朱标跟在其身旁。
很快,木料便被抬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赵俊继续说道:“皇上,这便是这批木料的质量,还请皇上查阅。”
朱元璋弓着腰,用自己宽厚的大手,抚摸着这块木头。
心中惊叹。
好整齐的切口。
方方正正的,看着就舒服。
木头的质量,确实很不错。
检查一番后,朱元璋便直起身子,朝着赵俊望去。
“嗯,这件事,准了。”
“范敏。”
朱元璋的声音落下,一名五十岁左右的官员,便连忙走上前。
恭敬道:“臣在。”
“这批木料,朝廷买了,户部拨款,和赵俊交接。”
“给出具体的数目,方案。”
范敏颔首点头。
“是。”
处理完这件事,朱元璋也没有回到龙椅上。
而是,直接坐在了这块木头上。
目光朝着赵俊望去。
询问道:“这批木料是谁带来的?”
闻言,赵俊目光朝着朱标瞥了一眼。
后连忙说道:“是云南木商,一名叫兰鱼之人。”
兰鱼?
“咱怎么没听说过?”
云南目前,并没有归入大明的范畴。
傅友德,沐英的南征大军,今日刚启程。
消灭元军的残余势力,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没有朝廷的管制,导致云南所出售的木料,经常被劫。
为了方便,日后从云南运输木料,自然是要将其纳入大明版图。
“这兰鱼,本不入大明做生意。”
“只是听闻,朝廷大军南征,便知晓,云南迟早纳入大明版图。”
“因此,便想着提前通商,为日后做准备。”
朱元璋闻言,讶然一笑。
站起身,拍了拍赵俊的肩膀,笑道:“这兰鱼,倒是识趣。”
“既然识时务,那日后朝廷所需木料,都从他那里进吧。”
朱元璋并没有察觉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云南的元梁王,迟早要被灭。
商贾提前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讨好朝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符合,自己对商贾们的印象。
趋利避害。
正巧,建筑修缮,需要大量木料。
各有所需,何乐而不为。
说完,朱元璋还朝着朱标望去,说道:“标儿,看见了吗?”
“这些商贾,都是些贪财之辈。”
“看见了危险,就会带着自己的钱财奔走,不忠,不义。”
他说这番话,其实也就是想要告诉朱标。
商贾不是好人,可用,不可重。
宋朝便是案例,再有钱,却窝在南方,静候灭亡。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灌输给朱标,重农抑商的思想。
朱标只是无奈的笑了笑。
其实这名来自云南的木商,兰鱼,就是永昌侯蓝玉。
只是为了掩盖,而行事的一个身份罢了。
“儿臣,敬遵教诲。”
晚朝开会时间,要比早朝短很多。
毕竟,大部分事情都在早朝解决,晚朝所需要处理的事情,便少了很多。
退朝后,群臣便各回各家。
就在朱元璋离开奉天殿,准备前往后宫的时候。
身后一道声音叫住了他。
“皇上留步。”
回头望去,来者便是魏国公徐达。
“天德?你还有什么事吗?”
徐达模样老实,总给人一股稳重的气息。
其弓着腰,轻声道:“皇上,微臣是想问,不知何时才能补充朝中官员?”
徐达有些汗颜。
自从胡惟庸案爆发,自己便被朱元璋调回了应天府,辅助处理朝政。
他一个武将,都要参与政务。
可想而知,朝廷稀缺官员,关键是胡惟庸案的影响连绵不断。
隔几天,就会有人因此下狱。
朝廷官员的补充速度,远不如下狱速度。
导致,他们肩上的责任庞大。
朱元璋瞥了一眼徐达。
“你是嫌累了?”
徐达笑着说道:“皇上精力充沛,微臣心有余而力不足。”
“刚开始,还能跟上皇上的步子,现在,已有些吃力了。”
不是谁,都能扛住持续高强度工作,而身体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