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要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诗言志:诗在志向

“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语),不仅因为它产生早,更因为它抓住了诗的根本,对后世影响深远。“诗言志”产生于文学观念尚处于混沌阶段的先秦时期。那时,没有明确的史学、经学、文学等学科分类,甚至连“诗”的意义都还没有界定清楚。先秦时期的“诗”并不是指作为一种文学文体的诗,而是特指人们今天所说的《诗经》,那时,还不叫《诗经》,而叫《诗》或《诗三百》。那么,问题就来了:其一,既然“诗”不是一种文体,而特指《诗三百》,那么,“诗”的本义是什么?其二,既然“诗”特指《诗三百》,那么,“诗言志”就是说《诗三百》表达“志”,“志”的本义又是什么?“诗”与“志”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其三,“诗言志”在诗作为一种文体生成之后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有没有资格成为中国古代诗论(文论)的纲领?这些,都是我们认识“诗言志”必须考虑的。

完整记载“诗言志”这一观念的是《今文尚书·尧典》。有专家考证,《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一样,也是伪书。否定了《今文尚书》的真实性存在,是否意谓“诗言志”观念不可信?其实,在先秦,“言志”观念被屡屡阐发。《左传》作为可信的先秦典籍,就不只一次谈论过“言志”话题。《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伯宴请赵孟的史实,就曾经说过“诗以言志”。从言说的语境判断,“诗以言志”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赋诗言志;二是听诗观志。两者都是借助于《诗三百》这一文本来实现的。这是先秦用诗的普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