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緒《通渭縣新志》
光緒《通渭縣新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通渭縣
(卷三“地域·建置附”,78)縣城,周四里,高二丈,西南各建敵樓,東南角奎星閣,正南有月城重樓,正北建真武宮,磚朵一千五百有奇,炮墩十有六,壕深一丈五尺。門三,東曰紫陽;南曰重華,月城曰來熏,內有武廟;西曰阜成,窵橋三。通衢東西二,南北一,市廛由西北而南,餘皆民居。文廟在後街之東,左學署,署左昭忠祠,南對節孝祠,東數十武,舊爲府館,館東爲分司,今廢。東北角爲城隍廟,迤南前街有玉皇閣,前爲樂樓,西數十武南折爲義學,東南角爲養濟(79)院,南爲壽名書院,又南爲社倉,均西向。倉前舊有湖應寺,今廢。西數十武爲文昌閣,閣南爲馬王廟,西過十字街爲縣署,儀門外西有獄神廟,東有福德祠,祠北爲廳署,西南角舊爲射圃亭,今廢。折北爲忠孝街,有文昌樓,左爲李家賢門,今廢。東爲李公祠,前有孝子坊,西北角爲關帝廟,左有白衣閣、三聖宮,東數武舊爲察院,又數武爲報恩寺,今俱廢。寺東爲山陝會館,又東爲大有倉,倉東爲奎文閣,閣北有龍神祠,東爲菩薩樓,樓東數武爲城守營,又東數武爲新文昌宮。
(93)縣城原委,詳“沿革”,修葺見“名宦”。地震以前,無容再述。至雍正間,知縣汪國琮覓舊址捐築土垣。乾隆十二年,知縣趙國賢禀詳各憲、洮岷道赫公,赫奉委親臨查閲請奏,奉旨發帑金五百有奇,增築城垣,太守吳紹詩諭士民捐資六百貫,一時首事者如生員程學曾、李翹瞻、姚以寬,里民(94)盧承烈、李芝、蘭顯祖等莫不躬親畚鍤,鳩工任勞,閲數月而工竣,知縣蔡理可題重樓,東曰“紫氣遙臨”、西曰“瑤池在望”、南曰“遠接天門”,規模略定,猶慮不足以捍衛,乾隆三十二年,知縣金洪從新整飭,建南角城重樓、東南奎星閣、北真武宮。道光二十九年,知縣崔景烇補修。同治二年,知縣余士谷增修。三年,知縣繆寶鈞復修城浚濠,作冩橋,閲三月工竣。四年三月,軍功王國楨捐資修城南捍臺。